遊橫峰古窯公園


旅遊 |遊橫峰古窯公園 | 王淵富

遊橫峰古窯公園

王淵富

橫峰因窯立縣,因窯興縣。橫峰是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建縣的,當時稱興安縣,歷經明清兩朝。建縣以前,這裡“名橫峰鎮,斯民以陶為業,故名窯”(清道光版縣誌卷二.沿革),屬弋陽縣管轄。明邵伯悌在《興安縣誌》修序中也說得很明白:“興安,故橫峰窯,垠隸弋陽”。直到民國三年(1914年),才改為橫峰縣。改名橫峰,不僅與城北之岑山別稱橫峰有關,而且同歷史上一度興盛繁榮的橫峰窯有直接聯繫。

在橫峰古窯舊址處,今天橫峰人民修築橫峰古窯公園,傳續千年窯火,傳承橫峰窯文化和窯文明。從窯口路往東行500米,經上窯口、下窯口至窯址大道交匯處。抬眼左看,一座仿古廊橋猶如長虹臥波橫跨窯址大道,廊橋上圓形、瓶狀的拱門,加上木質的廊欞,黛瓦白牆、黃色的廊架,顯得古香古色。前方一片黃牆黛瓦的建築,掩映在綠蔭叢中,這裡就是橫峰古窯公園。

遠處,連綿起伏的岑山敞開了寬廣的胸懷,孕育了百窯興盛,商業興旺,民生興榮。據《新建興安縣記》載:成化間,利源日開,生齒日盛。可見這時由於窯場增多,規模擴大,人口大量增加。窯興則民聚,民聚則有集,有市。歲月靜好,時光荏苒。新時代的橫峰人挖掘古窯文化,修復古窯老街,老百姓親切地稱之為“橫峰第一街”。想了解橫峰建縣前的集市、街道,想探尋橫峰文明、文脈的起源,到這裡走走,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旅遊 |遊橫峰古窯公園 | 王淵富


漫步古街,老木枋裡精雕細刻的木樑、屋架,無聲地訴說著歷史的變遷。同行的朋友眼尖,說是樟木雕的,別的樹種時間一長早就壞了。靠近這些木雕,還真能聞到樟木特有的淡淡清香。

我端祥著眼前的簷枋,厚約二寸,長約二米,最寬處有四十公分。中部刻有一圖,圖中左右各雕一棵松樹,虯枝團葉,圓形中刻線呈放射狀描繪松針;配以祥雲狀裝飾。圖中有二位人物,腰部以下清晰可辨,衣飾紋理似戲文裡的人物,頭部模糊不清。想來前人以松寓長壽,以祥雲寓吉祥,以二位人物寓團圓吧。幾幅小一號的穿插枋,都刻以蘭花狀紋飾,寓意芝蘭之室,子孫厚福。

而今,這些歷經歲月洗禮的老木屋構件,靜靜地擺在屋內供後人贍仰,一隅間雖不能窺古人生活的全貌,只能是追思仰慕了。木屋老了,也想休憩了,能給現在的年輕人以遐想和回憶,也就夠了。

旅遊 |遊橫峰古窯公園 | 王淵富


老木枋對面招牌上“三家豆腐店”讓人眼前一亮,流傳於民間的俗語“小小橫峰縣,三家豆腐店”,早已是聞名遐邇。“三家豆腐店”在橫峰百姓的心中,有特殊的情感。算上這一家,三家店已經齊整了。既是豆腐店怎能少了豆腐菜?第一家“豆腐店”位於人民公園旁,那裡最出名的是豆腐包,餡以新鮮豆腐為主配以豬油、香蔥,調味精道。第二家是童家豆腐店,豆腐煲、豆腐渣、煎豆腐等豆腐全席,配以秘製豆漿。朋友聚會,家人會餐,讓人流連其味,口舌生津。少時,在古窯路與新建路交匯處有一豆腐店,新速路供電所對面不遠處有一豆腐店,那時全縣人一多半的豆腐都出自這兩家,白嫩細膩、入口爽滑,為人稱道。當豆腐與古窯聯繫在一起,這第三家豆腐店還真是令人期待啊。

旅遊 |遊橫峰古窯公園 | 王淵富


沿街向東再前行二十米,左手邊藏酒坊就映入眼簾,窗下襬著二口與小孩身高齊平的大甕,想必一甕能裝不少酒吧。釀酒在老家,我曾看過。把高梁放在大鐵鍋上蒸,灶下燃起熊熊大火,蒸屜上放一漏斗狀的錫鍋,水蒸汽遇錫鍋凝結成小水珠往下流。錫鍋尖頂處有一竹筒接著,水滴從竹簡處接到外面的酒缸中,酒香四溢。頭道酒用白瓷碗盛半碗,用火柴一點,就竄起藍汪汪的火苗。坊內,一排木架子貼牆而立,上面擺放著一個個小酒罈子;猶如老酒坊的擺設。“老闆,來一壺酒!”遙想當年熱鬧情景,酒罈沒開,人不覺已是微醺了。

沿街向前,腳踩著青石路,新鋪的很平整。想起在原來葛源老街上看到的路,中間一條深逾寸許的石痕,猶如斧劈鐵鑿,詢問當地老人,方知是獨輪車常年往來壓出來的轍痕。可惜這裡,並沒有看到這樣的痕跡,略有些惆悵。街旁,“憩園”、“窯興亭”、小花圃點綴聯結著一幢幢仿古民居。鵝卵石鋪的小道,似乎胡亂擺設的陶罐,迤邐其間。這是窯工們茶餘飯後,休息的場所吧,觀之讓人賞心悅目。

還沒有走到古街東端,先傳來嘩嘩的水聲。這是從岑山峽谷裡流出來的山泉,匯成的小溪。至今,下窯口村民依然在溪畔,一邊洗衣、洗菜,一邊笑談家長裡短。如果說一座座窯是珍珠的話,那這山泉就是那靈動的絲帶,與街道一起把古窯串成精緻的藝術品。

古街的背面,是窯文化廣場。這裡的遊步道,是用挖掘出來的殘瓷圈足鋪就的,一個個圓形彷彿一個個夢境。踏足其上,既能親身感受古窯瓷器的氣息,又能感受設計者的匠心智慧。

廣場中間,紅石雕塑的五峰筆架挺拔矗立,有筆自然就有揮筆書寫的人,就有求知識、學文化的人,這應該是寓意橫峰文風鼎盛、詩禮傳家之意吧。南面山丘上,一幢高大的木亭為黃色的龍窯遮風擋雨。兩塊描繪古時窯工勞動場景的銅質雕刻,鋪在龍窯前。看著畫面,瞧瞧龍窯,似乎一下子就回到了那熱火朝天、人頭攢動的制窯現場。

旅遊 |遊橫峰古窯公園 | 王淵富


前行三十米,就來到公園的主展區——橫峰窯遺址文化展示館。走進館內,大圈足碟、青釉高足碗、青釉盞等展品靜靜地擺放在玻璃櫃展臺裡,幾絲裂綹,一處破損,無聲地吟唱著遠逝的歌謠。記得在橫峰古窯公園建設初期,與幾位朋友在忘憂谷口窯瓷片堆,發現兩個相對完整的小碟。整個碟面青釉自然流淌包裹,歷經歲月洗禮,看上去沒有鋥光發亮的感覺,那種內斂、沉穩,充滿歲月流逝的滄桑古樸,不上手是感受不到的。

布展區內,通過大量的圖像、文字講述橫峰窯歷史。早在宋代,橫峰先民就在此開始從事民間手工造瓷業。1982年,縣文物普查隊在上窯口發現有宋代瓷片的廢棄堆積。據《中國陶瓷辭典》記載,橫峰窯傳為明初浙江處州移民瞿志高創燒,產品全為仿龍泉青釉,一般比較粗厚。以碗、盤、碟、盅為大宗,紋飾以折枝花卉為主,有的盤心花卉間有“吉”、“俞”、“青荷俞”、“廣信餘吉”等款;並有褐色點彩高足杯,明成化、弘治間為其興盛期。從記載中分析,不難發現橫峰窯為當時的民窯,燒製的是民間實用瓷器。

“嘉靖年間,由於當地饑民反抗,設興安縣以便鎮壓。”細細分析,當地饑民實為窯工,作為手工業者,他們為什麼要反抗呢?

回顧歷史,明朝政府和歷代封建王朝一樣,以農業立國,“重農抑商”,強調“民生之本在農,農之本在田”(據萬明《晚明社會變遷問題與研究》)。朝廷對內拆除鄭和下西洋的寶船,對外施行海禁,閉關鎖國。加上嘉靖後期,奸臣嚴嵩黨羽密佈、權傾朝野,致使朝中貪墨橫行,百姓民不聊生,社會各階層矛盾突出。種種跡象表明,手工業者是當時最社會的底層,生存環境惡劣,窯工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面對黑暗的社會,不平等的待遇,飢渴難耐、無路可退的窯工們奮起抗爭。窯工的反抗在封建勢力的聯合打壓下,雖說是失敗了,但他們不屈不饒、不向命運低頭的抗爭精神,象種子一樣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影響著一代代的後輩。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三百多年後,神州大地上軍閥割據,千千萬萬的農民,缺地或無地,挨餓受凍,不能得到最低程度的溫飽。1927年正當舊曆年關迫近之時,豪紳地主都紛紛向工農群眾逼租逼債。在橫峰縣這片古窯故里,發生了震驚全省的“年關暴動”,以樓底蘭家村蘭長金為首的挖煤礦工,趕走國民黨下鄉勒索煤捐的委員和數名法警。由年關暴動,橫峰革命在方誌敏、黃道、邵式平等革命先驅的領導下,拉開了由信江而贛東北,由贛東北而閩浙皖贛的革命根據地建設歷程。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全國六大革命根據地之一——閩浙(皖)贛革命根據地會落在橫峰,不僅僅是因為這裡山高林密,反動勢力相對薄弱,更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千年的窯火演繹成星火燎原,從窯工到礦工反抗從未斷續,與黑暗抗爭,與惡勢力鬥爭,為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而戰鬥。橫峰人的骨子裡,是不屈,是堅韌,是不向命運低頭,是與黑暗抗爭到底的決心和勇氣,是前赴後續追求美好生活的探索和實踐。

出展示館,經小廣場,站在廊橋上放眼打量。城區內高樓林立,車水馬龍;農村處處道路暢通,風光秀麗。新時代的橫峰人,傳續千年窯火,傳承革命星火,正在建設幸福新橫峰的大道上意氣風發、闊步前行。

旅遊 |遊橫峰古窯公園 | 王淵富


旅遊 |遊橫峰古窯公園 | 王淵富


旅遊 |遊橫峰古窯公園 | 王淵富


旅遊 |遊橫峰古窯公園 | 王淵富


旅遊 |遊橫峰古窯公園 | 王淵富


旅遊 |遊橫峰古窯公園 | 王淵富


王淵富,一個文學愛好者,橫峰縣作家協會會員,曾在省市媒體發表文章30餘篇。一個平常生活的記錄者,分享生活快樂、生活美好的普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