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的伯乐——郑善果

唐僧的伯乐——郑善果

贞观二十二年,玄奘取经归来,太宗亲率文武百官在朱雀桥边迎接,并做《大唐三藏圣教序》以记其盛事

唐朝玄奘(三藏)法师是朝野仰慕的高僧;郑善果是历仕隋唐两朝的大臣。这二人,一个身居朝堂为官,一个身居佛院为僧,看似没有交集,却还很有缘分。

郑善果九岁时,他的父亲郑诚曾任北周大将军,奉命征讨尉迟迥时战死沙场。善果由母亲崔氏抚养成人。

唐僧的伯乐——郑善果

敦煌壁画中的北周士兵作战图

朝廷为抚恤亡臣后代,命郑善果继承父亲的爵位,为开封县公。隋朝开皇初年,郑善果又被升为武德郡公。他14岁时,又被授予沂州刺史,不久之后担任鲁郡太守。可谓少年得志,平步青云。

郑善果的母亲出身官宦之家,博览群书,素以礼义教子。郑善果官爵高隆,俸禄充裕后,看到母亲依然亲自纺纱织布,直到深夜才去休息,表示不能理解。但郑母认为,善果现在所得俸禄,是因父亲以身殉国,才得到的赏赐,作为郑家的妻子和孩子,不能专享皇帝赐予的恩惠。她建议善果,应当把皇帝的恩赐分送给各地亲友。

在母亲的影响下,郑善果也克己奉公,以清廉自持。他的政绩在当时被评为天下第一,和武威太守樊子盖并列,为此隋炀帝各赏赐他们千段丝帛、百两黄金。

郑善果一直辗转各州任职,身为朝廷大臣,他又是如何遇见玄奘的呢?

唐僧的伯乐——郑善果

玄奘雕像,位于西安大雁塔前

玄奘俗姓陈,五岁丧母,十岁丧父,之后,跟随已出家的二哥前往东都洛阳净土寺,在二哥的教导下学习佛经。他聪慧过人,又十分好学,进步很快。

隋朝大业八年(612年),时任大理卿的郑善果奉皇命在洛阳招收十四名资优少年出家为僧,当时候选的优秀少年达数百人。

由于玄奘当时年纪还小,没有资格参加考试,但小玄奘站在公门边徘徊着,就是不肯离去。郑善果偶遇玄奘,见他年纪虽小,却气宇出众,心里暗暗称奇,问他:「你是谁家的孩子?」小玄奘回答俗姓陈。

郑善果又问他:「你是来求剃度出家的吗?」玄奘说:「是。但是我学习佛法的时间很短,没有资格参加考试。」

郑善果就接着问他:「那你出家是为什么呢?」

小玄奘这样回答:「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意思是,从远的来说,我想继承如来的佛法;从近的说,我希望能够将佛法发扬光大。一个十多岁的孩子,讲出这番话,有这样的胸怀,怎能不令人称奇?

郑善果感叹于他的志向,又赞赏他的风骨,于是破格选用他。短短几句话,就使玄奘从数百人中脱颖而出。郑善果说:「背诵经书,功夫易成,但是风骨难得。如果玄奘能够出家,将来一定会成为佛门伟器!」

唐僧的伯乐——郑善果

玄奘西行图〉,现藏于东京博物馆

後來玄奘的成就,印證了鄭善果的識人之明。玄奘遠赴天竺求法,前後十七年,他對佛法義理的掌握,已經達到很高的造詣。玄奘東歸大唐時,戒日王拘摩羅等十八位國王,都是流著眼淚,悲傷地和他辭別,並且施贈青像與金銀錢財;回到大唐後,也受到唐太宗及朝野的隆重禮待,太宗並親自為他翻譯的佛經撰寫《三藏聖教序》。

玄奘十二歲時,鄭善果就認定他將來一定會成為佛門偉器,果然一語中的。(编辑:杜攀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