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日本是如何陷入泡沫經濟的?對我們有何啟示?

廣場協議一開始日元升值20%還可以支撐,後來因為傳聞要繼續升值,導致眾人狂拋美元,因為炒外匯獲利容易,升值趨勢一發不可收,美元跌至協議前50%。為抑制日元繼續升值,政府開始快速降息,好讓市場的日元變多。而多出的貨幣大量流入股市和房市,股市和房市泡沫迅速變大。

由於金融和地產賺錢容易,以及日元大幅升值,導致製造業大受打擊,開始向海外遷移,如中國,東南亞。隨後金融地產泡沫破裂,再加上製造業衰退,經濟停滯不前。

以日本當時的汽車為例:

首先日本消費者當時特有錢,像當時法拉利的頂級超跑F40在東京就有非常大的保有量,當年F40號稱限量300輛,結果據說在日本保有量就超過了這個數!最後法拉利才承認總產量超過1300輛。其次日本車廠有錢,大量應用新技術,開發豪華轎車,各類跑車,像是GT-R就是在這一時期復活的,被譽為戰神重生,當時,日產提出“901運動”,誓要在90年代超越豐田成為日本第一大車廠,901運動給消費者帶來了大量新技術車型,可惜也使日產在泡沫破滅後年年虧損,最後被雷諾控制,不復當年輝煌了。還有像馬自達,這是個相對較小的車廠,但在當時的日本市場使用了五個品牌!結果五品牌戰略破產,馬自達也要造其他的車子來保命了。另外當時的日本車廠的經銷店也會分好幾個品牌(目前只有豐田在日本保留了這一方式)。日本人也積極參加汽車賽事,運氣有好有壞,像是馬自達就特走運,1991年勒芒,在車的速度不佔優的情況下,前面三輛領跑車接連發生故障,幸運地奪冠了(不過勒芒奪冠的車型往往不是最快的);而本田是當時F1界最好的發動機供應商,而且像斯巴魯,五十鈴,雅馬哈這種大家眼中的小廠對F1也是躍躍欲試,可惜他們就比較背時了!雅馬哈還打算把F1直接公路化量產,於是就有了OX99-11概念車,泡沫破滅以後這車也就沒影了!答主可以找找當時東京車展展出的概念車們,個個天馬行空,相比起來,現在的概念車太過現實了。

技術上,像是主動四輪轉向系統在當時也被迅速地普及,不僅當時的歐美車沒有配備,實際上,四輪主動轉向只在近幾年才逐漸重新流行起來,而泡沫經濟時代的那些系統因為可靠度問題,沒幾年就都消失了。還有一些豪華配件,比如馬自達cosmo就在中控臺有一個巨大的觸屏功能控制系統!還有馬自達部分車型的太陽能電板。等等等等。對於車迷而言,泡沫經濟時期真是太讓人幸福了。

上個世紀,日本是如何陷入泡沫經濟的?對我們有何啟示?

昭和時代的落幕——裕仁天皇御崩與社會現實

上個世紀,日本是如何陷入泡沫經濟的?對我們有何啟示?

1975-1995年間,日本經濟增長的方向

日本最大的後果是日本公司的持股人都成了美國人,利潤大頭都給了猶太人,現在美國資本也在侵蝕著中國,中國人民在用資本的眼光看著所有事情,暴露資本化自己。窮忙族開始出現,好在國家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在控制資本的出入。為什麼美國害怕共產主義?其實不是美國害怕,是華爾街害怕,因為他們手上的貨幣只是等價交換物。繞開銀行家最好的辦法就是以物易物當資本不能被繼承的時候,也就是猶太家族滅亡的時候,他們當然害怕製造業是社會基礎的兜底產業,維持社會產出的基礎,金融只是通過交換產生的利潤,1還是1,只是交易差,製造業才是從0到1的產業,支撐著帝國的運行,一但製造業崩盤了,金融屬性1永遠是1,沒辦法變成2,錢只會流向利潤更高的行業,然後對基礎產業的衝擊越來越大,以至於帝國的總產出幾乎為零,國內的物價卻好像越來越貴,自古以來,中國商人就是被領導者所摒棄的,沒有創造價值卻得到最多的利潤。導致國家不平衡,吸收了太多基層的血肉,以至於基層無法生存動亂革命。

好的價值循環大概是金融利潤不至於讓製造無法生存,製造吸金同時間成本產出從1到3到4甚至到5,產出增加,物價下跌。

金融和股票是寄生於實體的,現在的互聯網,p2p,遊戲,直播等也是,超過了實體增長率的增長都是泡沫,這些錢都是從實體中出。當大到一定程度,實體破產,這些錢只能在圈內流轉。任何一環的斷裂或外部的干涉都能讓泡沫破滅。大量借銀行錢的人失信,銀行不在借出錢,源頭斷了,內部錢又被大量消費和股市套牢,賺錢的寡頭外逃,人民大量負債。至於實體空心化,國家不獨立和外資入場都是最後一根稻草,經濟徹底淪陷,再沒有話語權。

還有就是僱傭制的問題,其實製造業死亡也不是必然不行。農業+自動化工業+服務業+金融業的模式是可能的。但是問題是當製造業死亡的時候終身僱用的社會制度導致日本無法轉身,創造了一個失去20年的階層。大公司+終身制這樣的結構還扼死了日本互聯網、移動互聯網行業的發展。兩塊大蛋糕沒有吃到,自己還深陷泡沫經濟,這還不死沒有天理了。

貨幣代表的是什麼?是經濟本身。真正打垮日本的是他自身的經濟結構。廣場協議以前日本製造業欣欣向榮,因為他和美國是理論上的統一市場。外加他的經濟水平比較低有低成本優勢,所以經濟在戰後發現迅猛。但是日本本身國家小,又不是主權國家。日本敢嗎? 產業結構無法升級才是根本問題,經濟依附美國,航天軍事領域又不能發展,產業結構轉型徹底被封死。這就是外交部長說韓日三流國家的主要原因,也是日本經濟最根本的原因。

上個世紀,日本是如何陷入泡沫經濟的?對我們有何啟示?

1965-2013年日本基準貨款利率與活期利率推移表

上個世紀,日本是如何陷入泡沫經濟的?對我們有何啟示?

泡沫時代日本國企公社民營化六社,上市日期及股票價格變動對比概表

我們可以先問三個問題:

1:關於買日元,賣美元的外匯操作,本國外匯從業者是怎麼盈利呢,用1美元買180日元,待日元升值後,用150日元買1美元,中間獲利30日元嗎?就是沒懂初始貨幣和結算貨幣,不應該是持日元進入市場最後結算回日元嗎?那升值不就相當於賠錢?


2:日本的6萬億政府投入基建,那這些錢是通過承包政府項目的企業,然後企業拿賺來的錢又投入股市嗎??
3:既然銀行已經沒人存錢了,銀行是怎麼有錢放貸呢?存款的人要投資沒有擠兌嗎?

答案:

1,匯市可以加槓桿,比如5倍槓桿,在180比1是用一萬日元相當於有5萬日元,在120比1是賣出,賺槓桿部分的錢,當然要交手續費和交易費等,

2,錢是很聰明的,他會像能夠使自己快速增值的地方流,我們是房地產,日本是股市,

3,銀行不是完全不能攬儲只是難度大了,所以銀行也開始賣債券,賣保險賣基金來吸納資金,但是泡沫時期錢貸給誰也是問題,所以銀行有時候拿著錢會惜貸,體現為市場上的貸款利率持續下降,企業依舊融資困難。

上個世紀,日本是如何陷入泡沫經濟的?對我們有何啟示?

NTT股當初是政府放出專賣股,由圖中可以看出被高估

上個世紀,日本是如何陷入泡沫經濟的?對我們有何啟示?

股市大恐慌下,金貨投資逾加火爆

中日建交後,日本一直是中國的參照物,但是參照歸參照,我們不斷髮現中日之間的不同,一方面中國儘量避免了日本的一些問題,但由於中國國土與人口遠較日本為大,中國的情況也比日本更復雜。可以說,從98年到現在,中國至少已經成功躲過了兩次以上的泡沫破裂。但目前泡沫的風險更大了。其實我們多想十年前能真正的刺破泡沫。而不是隨著幾次“萬億”將這個泡沫推擠的更高。經濟發展都是有周期的,日本經濟拉的那麼兇,進入調整,低谷期也不是一時半會能走出去的。08年的美國也一樣,是過熱經濟的調整與修復,雖然受波及的規模很大,損失慘重,但相對自由的市場經濟確實更高效。還有一點,美國做的太好了。美國一輪完整的經濟週期是十年左右,每個人一生都會趕上幾輪機會。如果相信美國經濟體制,其實每次低谷甚至都是很好的抄底機會。反觀亞洲地區一些國家,幾十年的經濟增長,然後是幾十年的經濟衰退,趕上國運好可以躺賺,趕上衰退就只能啃老。

從產業經濟角度觀察,日本當年強悍的絕不只是相對於今天,中國更加全面,核心組件近乎完全自主化的重工業,當年被美國第一個閹掉的紡織業,直到九十年代還有本土加工廠的玩具業(有興趣可以淘一些八九十年代老DX看看產地是不是MIJ)水平都不是國內今天相比重工和高科技更加內卷的輕工業可以媲美的,以及你如果是一名宅的話,更應該知道八十年代日本的動漫直接重塑了八十年代美國動畫畫風,任天堂在雅達利的廢墟上重建遊戲業的光輝歷史。相對日本來說,中國最大的優勢就是資源,但由於本國相對八十年代日本水平差距較大的技術力,相對欠缺的市場開發能力與消費能力將是貿易戰迎擊的掣肘,試想一下如果中國具有日本八十年代那個驚人的技術力,品牌與產業水平的話,這場貿易戰恐怕將是極為慘烈的互相傷害吧。

上個世紀,日本是如何陷入泡沫經濟的?對我們有何啟示?

1953年~1999年日本基準存款利率與股市投資收益率對比

上個世紀,日本是如何陷入泡沫經濟的?對我們有何啟示?

1965~2000年日本家庭財產總額統計金融資產中信託證券資產比例推計圖表

個人覺得金融和房地產行業會對製造業和第三產業產生反噬,十年前的中國製造業是憑人力優勢撐起來的,低廉的人力成本造就了中國製造的價格優勢。而現在房地產業的“蓬勃”從社會上吸血,一定程度造成人力成本升高和消費降級,最終反饋到製造業。

人力成本的升高必然造成出口減少,消費降級也使內銷不暢,去年降製造業的稅率就是一個信號。

房地產天然具有金融屬性,在a股就被歸類為大金融板塊。但只有第一二產業,也就是農業和工業才能真正創造財富,第三產業的金融業只參與財富的分配,並不能創造任何財富,又因為槓桿的作用,就可以極大地放大財富效應。但是槓桿產生的債務終究是要還的,如果槓桿無以為繼時,金融資產就會迅速因為缺乏資金推動而崩盤。金融是給整個工商業提供流動性,提供所需發展資本的必要環節,金融崩盤,創造財富的工農業就失去了資本動力,就會陷入停滯。金融資產價格建立在全社會創造的財富價值之上的,價值決定價格,價格偏離太大,最終必然會向價值迴歸。而泡沫越大,迴歸的過程就越長。日本的問題就在這裡,之所以會有失落的三十年,就是價格迴歸價值的過程,就是消化當年泡沫的過程。日本當年以一個小島、一億人口的體量超越蘇聯,接近美國60%的gdp成為世界第二,本身就是巨大的泡沫,是不可持續的,現在回頭來看,日本二戰後的高速發展是透支了未來三十年、甚至四十年、五十年發展潛力的結果,跟它最有可比性的就是德國,德國八千萬人口,日本一億,歷史、政治處境、產業結構都相似,日本gdp卻比德國高得多。所以當德國gdp接近日本80%時,或者日本靠攏德國120%時,日本的泡沫才會消化完畢,重新走上增長的道路。因此,當中國完成產業升級,成為科技創新大國的時候,金融資產價格將來必然就會超過美國,達到美國的四倍以上,才是合理估值,再加上槓杆作用和全球流動性的湧入,達到美國十倍都有可能。可以負責任地說,三十年內,必然會出現一家市值超過十萬億美元的大陸科技企業。

當然,這一切前提都是完成產業升級,並且在科技發展水平上超過美國。

上個世紀,日本是如何陷入泡沫經濟的?對我們有何啟示?

日本著名企業松下電器1958-1987年產業的狀況

上個世紀,日本是如何陷入泡沫經濟的?對我們有何啟示?

1984~1994年養樂多會社金融商品資產保有額推移表

昭和最後十年的泡沫時代,我感覺應該是日本有史以來最紙醉金迷,肆意狂放的日子了。那時候美少女們穿著風格各異,誇張自信又大膽,嫵媚中還有一點中性的英氣。音樂和影像娛樂更是出了一波又一波封神絕唱,感覺那個時代的日本就像一場異常盛大的花火大會,被催動的經濟一朝點燃絢爛無比,絕美地令人震撼,但大爆炸後剎那凋零,徒留平成二十年的殘渣一地。現在看到他們在緊巴巴地維持著小確幸的外表精緻和千篇一律的“美好假象”,只能說感慨萬千唏噓不已。使日本出現失去的二十年的根本原因是廣場協議日元升值造成的泡沫,泡沫一旦破解就是失去的二十年。可以預見的未來日本會有失去的三十年。製造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的核心,是最能創造就業最事生產的行業。經濟的核心在於生產,不是虛假的金融。金融是為實體服務的手段,不是經濟本身。由金融與地產產生的GDP是顯而易見的虛假。

上個世紀,日本是如何陷入泡沫經濟的?對我們有何啟示?

1984年~1990年國債,公社債,地方債在內的日本公共債券售販交易總額推移

我的理解是,過去是20年我們的製造業發展到了一定程度,但是都是些利潤低的行業。如果企圖跟著歐美製造業發展的道路跑,估計一輩子都跑不過人家,都沒辦法搶到利潤高的行業。而且剛好國內城市化程度低,就以此為切入口,先搞起經濟,讓國家有稅收有錢了,再去尋求突破(看機遇,突破的是新行業)。不然,國家稅收也沒有,經濟也搞不起來,沒有突破點(低端製造業的利潤就是那麼低,你再怎麼投包攬全世界的低端製造業,利潤還是那麼低,沒利潤國家怎麼收稅,不收稅沒錢國家如何操作突破經濟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