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进城是大势所趋

如今,从农村出来且户籍还在农村,在城市打工谋生人员,人们习惯统称为“农民工”。

农民工进城是大势所趋

在许多大城市,在工厂、建筑、运输、保安、保洁一线打工的农民已成为生力军,在有些行业有些单位甚至成了主力军,农民工已成为重要的人力资源。

春节期间上千万上亿人的钟摆式探亲返城春运更是对“农民工”队伍的一次大检阅,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秩序和运转,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近年来,更有各级党代会、人代会有以“农民工”身份推选走出的杰出代表,党的十九大有27名,全国人大有45名,这充分说明“农民工”已是一个广泛的群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业的建设者、参与者、支持者。

农民工进城是大势所趋

农民工是对进城务工农民的简要称谓,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1978年农村经济改革后,随着包产到户,责任到人的农村“大包干”的普遍推行,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释放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城市经济改革的兴起,他们积极投身到这一改革发展的大潮,逐渐转移融入到城市之中来,成为其中一员。对于这些进城务工的农民,囿于户籍之因,习惯上仍称之为“农民工”,以区别于继续在农村种地的农民。

农民工这个概念既清晰,又模糊。说清晰,农民工系指脱离了农村的务工人员,在城市里从事着大工业或手工业生产;说模糊,农民工并非完全都从事工业,还包括了商业、建筑业、运输业、保洁、保安等各项第三产业,更有许多自主创业的人员,为自己或为自家打工的人员。

农民工进城是大势所趋

还应该看到的一种趋势是:农民工进城打工经商,许多人将会长期坚持留在城市。

一则是城市发展需要。像北上广深改革开放后人口剧增,在新增人口中,其中大部分便是农村走出来的农民,加上自主经商的个体农民,使城市常住人口快速增长,城乡人口比例发生急剧变化。

以上海为例,在现有2450万常住人口中,有900多万是外来人口,其中大部分是农民工。因为有了农民工的加盟,进一步促进了城市化进程,这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所在,而且可以肯定地说,其中许多人将长期干下去,因为工作需要他们,岗位需要他们,城市需要他们。

农民工进城是大势所趋

再则是农民已在城市安居乐业,大部分人也不可能再回到农村去的。比如,家门口的菜场与小区基本同步建成,已经20年了,卖菜的外来农民与我们都很熟悉,许多人都是老面孔。最熟悉的基本固定的那几户卖菜夫妇,眼见着他们夫妻带着一个小孩来,眼见着他们有了二胎,眼见着孩子上了小学、上了中学。除了春节他们全家回去几天,其他时间基本在菜场守着菜摊,都一二十年了。而像他们几家那样的,在菜场里多了去了。尽管户籍仍在外地农村,家中还有房子耕地,但已在上海生活了一二十年,再让他们自己回去恐怕已无可能。孩子在上海上小学,上中学,即使在上海上不了大学,只要收入以及生活有基本保证,许多创二代仍回留下来子承父业,日后肯定会有众多创二代成为新上海人。

反之,如果农民工都回农村了,城市将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劳动力不足的困挠,许多行业将处于缺工状态。每逢长假,城市里便会感到这也不便,那也不便,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农民工回家探亲了。

今年春节,遇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侵袭,许多农民工回乡了,钟点工、保姆市场暂告停顿。前阶段因为全民放假,孩子们由家里人照顾着,而眼看企业复工伊始,孩子照顾问题便迫在眉睫了,这就十分盼望钟点工、保姆等抓紧回流进城来家中服务。

总的来说,离乡进城的广大农民已融入城市,无论是打工,还是自主经商,都适应了城市生活;同时城市的各行各业也少不了农民工,城市也需要他们,让他们再回去务农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了。

客观上,城市化的进程快慢也取决于农村富余劳力转移的多少,因此加速城市化发展,必须正视农民工进城的持久性,不可逆转性,需要调整相关政策,使全社会为农民工创造一个适宜居住、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与环境,让他们完成由农村人向城市人的华丽转变。

当然,也有赚了大钱的、掌握了一技之长的,带着资金、技术回家去创业了,去回馈家乡父老了,那也是好事情,是值得鼓励支持的。但那毕竟是少量的,个别的,大多数农民工看来还会坚守在城市里谋生存,图发展。

最主要的一条:城市发展已离不开农民工,城市化需要农民工,这是富民之大计,是发展之趋势。

农民工进城是大势所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