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學裝置效果顯現,東莞最新創新驅動路徑圖出爐,以後這樣發展

目前東莞已經建成了“國之重器”中國散裂中子源,南方先進光源建設正在加緊推進,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是我省打造國家實驗室的預備隊員,松山湖科學城被列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這些都意味著東莞的優勢已經不僅僅只在生產製造環節,在源頭創新上也擁有了參與國家戰略的基礎和實力。

13日,東莞市科技創新工作會議召開,佈局新一年的工作,望通過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培育的組合,改變東莞的城市創新基因。

大科學裝置效果顯現,東莞最新創新驅動路徑圖出爐,以後這樣發展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大科學裝置呈現集聚趨勢

近日中國散裂中子源傳來好消息,打靶束流功率比原定時間提前一年半達到100kW的一期工程設計指標。

中國散裂中子源是東莞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底氣,它的持續發力給東莞的科技創新增加了信心,2019年承接了124項用戶課題研究,超額完成2019年機時開放任務。

根據國際同類裝置的調試運行經驗,在CSNS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承諾在項目驗收之後3年內(即至2021年8月)束流功率達到100kW設計指標。由於加速器快速高效的調試工作,CSNS達到設計指標時間比原計劃提前一年半。此成績的取得,得益於高質量的工程建設,同時離不開前期精心的調束準備工作,離不開團隊數年如一日的艱苦努力。

CSNS提前達到100kW的設計指標並穩定運行,為即將開始的CSNS二期工程的設計工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也為二期工程的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與此同時,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建設初見成效,集聚了包括10名兩院院士、5名千人計劃入選者在內的一批頂尖科技人才,“基於材料基因工程研製出高溫塊體金屬玻璃”項目研究成果入選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發佈的“2019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在國際一流學術期刊《Nature》正刊發表論文6篇,承擔國家、省科技重點科研任務11項,註冊成立了8家產業化公司。

而以上大科學裝置的參與,為松山湖科學城納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省建設方案積累實力。當前東莞市與中科院就共建松山湖科學城達成合作意向,即將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南方先進光源項目獲省政府和中科院支持,大科學裝置呈現集聚趨勢。

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取得突破

“我們以項目的凝練和組織為抓手,強化高校、科研院所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的水平,解決創新鏈前端薄弱問題。”東莞市科技局局長卓慶介紹,2019年全市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0項,資助金額2160萬元,同比增長62.2%和35.3%。其中,東莞理工學院獲立項42項,資助金額1450萬元,同比增長55.6%和39.5%。

另外,東莞市與省科技廳聯合設立2億元的基礎與應用基礎粵莞聯合基金,支持開展科學與前沿技術研究,根據省廳初步評審結果,對東莞市擬立項189項,資助金額3260萬元,立項數和資助金額均居全省第3;在2019年首批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重大項目中,東莞市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廣東智能機器人研究院承擔2項,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華南協同創新研究院參與承擔項目2項,共佔全省立項數的30.7%,居全省第3位。

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的開展,提升了東莞創新型經濟發展質量。激發創新型經濟的活力。東莞市高企數量增長至6217家,居全省地級市首位;科技企業孵化器122家,其中,國家級孵化器23家,居全省地級市首位。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建有率達42%,順利完成省下達的年度目標任務。

東莞市成果轉化的市場活躍度明顯增強,2019年全市認定登記技術合同417份,其中合同成交額222.07億元,技術交易額221.4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倍和13倍,居全省地級市首位。

區域創新體系正在建成

近年來,國家大力推進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家實驗室等的戰略佈局。國家的科技戰略部署給予東莞再次出發的機會。

目前東莞已經建成了“國之重器”中國散裂中子源,南方先進光源、阿秒激光等大科學裝置建設正在加緊推進,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是我省打造國家實驗室的預備隊員,松山湖科學城被列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這些都意味著東莞的優勢已經不僅僅只在生產製造環節,在源頭創新上也擁有了參與國家戰略的基礎和實力。

不過,在科創佈局的路上,也不能忽視東莞的科技創新實際,多數產業處於全球價值鏈中低端,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重要原因是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積累不夠、原始創新能力不強。特別是中美經貿摩擦以來,美國對華為等進行全面封鎖,產業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日益成為共識,要突破“卡脖子”制約,科技創新不能停留在以往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集成創新的模式上,必須強化創新的源頭供給,向供給側要動力,組織前沿技術、卡脖子技術攻關,大力發展硬科技。

為此,2020年,東莞要積極對接落實國家、省科技發展的部署,結合東莞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要求,以提升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作用為目標,以體系建設和能力建設為主線,以制度建設為保障,保持戰略定力和韌性,以更強的使命感和緊迫感,推進科技創新重點工作的開展。

“充分利用散裂中子源大科學裝置,發揮材料實驗室、高校院所、新型研發機構、龍頭創新型企業的作用,推動研發前移,開展原創性研究,推進基礎科學研究和產業技術創新融合發展。”東莞市副市長劉煒介紹,區域創新驅動,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團隊的事,而是整體區域。支撐東莞今天、明天發展的創新體系逐漸有了層次,但是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未來要圍繞打造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進一步夯實科技基礎平臺建設,圍繞增加源頭供給,進一步推進前沿科學研究和核心技術研發。東莞未來要構建成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培育的組合,改變東莞的城市創新基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