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允炆不削藩,朱棣还会造反吗?

梦想努力乐观


还是会造反的,原因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朱棣本人的性格。很多人都说朱棣是被朱允炆逼反的,可为什么前面五个藩王没有反,偏偏朱棣反了。而且朱允炆削藩都只是削去藩王,贬为庶民,或者就是让他们到偏远地方,从来就没有危及过叔叔们的性命,其中的湘王之死是自己的心理问题,与朱允炆关系不大。到了朱棣,就明目张胆的反了,要说封建社会的事情,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要你怎么样还不是一句话。朱允炆也许冒进,但于亲情还是无亏的,说是逼反,有点过。其实就是因为朱棣就看不起这个侄子,在心目中就没有把他当皇帝,换了朱元璋,更过分的行为他都只有接受,为什么,不仅仅因为他是父亲,更因为他的能力手段,朱棣怕。所以欺软怕硬的性格才是朱棣造反的原因。

二,朱棣所处的环境。首先是工作环境,这里要说到一个对朱棣影响重大的人——姚广孝,这个以建功立业为己任的人,时时处处都在鼓动朱棣造反。而朱棣不但不杀他,还信任他,这本身就足够说明问题。还有就是朱棣的家庭环境,老婆徐夫人是徐达的女儿,将门之后,战争能力是天生的,在明朝的第一个北京保卫战中就发挥了重要作用,三个儿子都是有才之人,尤其是老二,就是另一个朱棣,连残疾人老三,也是谋略之才,可以残疾之身守卫北京。后来更是做了一代仁君。有着这样背景的朱棣,要长期甘居人下上很困难的。

三,朱棣所处的局势。皇上文弱寡断,朝中无与己匹敌大将。自己拥兵自重,在北京经营的二十年,就一北方主,要知道,朱棣最后造反就是因为有人泄密,而这个人就是朱棣曾经提拔过的人,可见,朱棣在北京的树大根深。而二十四个藩王各自为政,内心都对朱允炆这个皇太孙当皇上很不满,朱标死了,这个机会本来就是他们的,却被朱允炆拿去了。

这三个原因才是朱棣造反的原因,削藩只能说是催化剂。


澜僡摆历史


题主好,我个人观点朱允炆不削藩,朱棣不会造反

因为朱棣造反很大程度上都是被逼的,朱允炆对他自己的叔叔下手可是丝毫不留情,朱元璋重视手足这一点,朱允炆是完全没学到

为什么不会造反呢?当时天下稳定,谁都知道造反是一件危险且成功率极低的事件,朱棣造反能成功连他自己都觉得很意外,当时朱棣也是仓促造反,他难道不能多等几年,等自己的力量更强大时再造反吗?朱棣那时候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造反是被逼的没办法,他不想死就得起来造反,前车之鉴可都在哪儿摆着呢?老四本来是没有造反的念头的,白帽子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谣言。

太祖才死了4年,朱棣的心理阴影还没完全消散呢?

这段时间,他没有造反的动作,连想一下都不敢,蓝玉案就是朱元璋为了震慑朱棣干的,朱棣这么聪明的一个人不会不知道,朱允炆的做法如果不是这么激烈,朱棣是不可能造反的,至少短期内是不可能造反的,为什么不可能,朱允炆当时好歹也算是天子,谁知道这货那么菜,朱棣原来估计造反的难度就算不是地狱也应该是困难,结果没想到是简单模式,这样的例子就是在古代也很少吧!

没有削藩这个政策,其他的藩王会帮助谁还不一定呢?朱允炆太心急于削藩了,朱元璋给他留的对策就是以藩王来压制藩王,结果朱允炆这小子给玩砸了,大概朱元璋也想不到吧!


有李行天下


朱允炆削藩是对的,只不过他削的太急太猛,自己还没完全成熟起来就着急去削藩,实在急躁了一点,如果等个十几年来削,也许结果就不同了,甚至朱允炆不削藩,朱棣就没有造反的机会,一造反就会死的更快!


朱棣是别逼无奈才造的反,如果不是逼在墙角里,朱棣还真不敢造反啊,造反那是为了保命!造反可是拿着全家的性命去冒险,如果不到生死存亡的时候,谁也不会去冒险。当朱允炆削掉几个藩王,看到被削的藩王都没有好下场,所以朱棣才铤而走险造反,朱棣根本没想过造反会成功,只是在造反后,和朱允炆的战争中,发现朱允炆越来越菜,拿着好牌打成那样子,因此胆子越来越大,最后真的成功了,朱棣自己也没想过是这样的结果呢!朱允炆不削藩,朱棣就没有造反的理由,师出无名,你就没有站在弱者同情者这边,谁也不会支持你!朱允炆都不动你,你朱棣有动手的理由吗,就算你打着“靖难”的理由,别人也不会信你,因为朱允炆没有削你,还好好对你,你还造反,那就被天下人唾弃,甚至朱棣的家人也会反对朱棣那样做,觉得朱棣发疯了,朱棣手下的将领也不会跟着朱棣冒险,更有甚至天下的藩王都会一致联合起来攻击朱棣,藩王们仇恨朱棣啊,本来过的好好的,你一造反不就惹了朝廷不满,得罪了朝廷,那不削藩也会变削藩了,所以为了安抚朝廷的不满情绪,也为了站在正义的一边,藩王们肯定联合起来攻击朱棣,往死里揍才能表示自己对朝廷的忠心啊,这样朱允炆才不会秋后算账削藩啊!所以朱允炆不削藩,朱棣完全无能为力去造反,一造反,肯定会陷入内部不团结,外部一起攻击朱棣,天下人都在朱允炆这边,朱棣死的更快呢!



朱棣在削藩后也没有完全准备好,当朱允炆削藩的时候,他为了表忠心,把儿子送上京城当人质,就是为了缓和叔叔和侄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朱允炆越逼越紧,还犯了低级错误,在朱棣被关押京城的时候,朱棣还通过装疯扮傻打消朱允炆对他的警惕,可朱允炆是猪啊,不管朱棣真疯还是假疯,居然放了朱棣回去,朱棣本来就想装疯不让朱允炆杀自己,结果竟然放了朱棣,那朱棣不反也反了,毕竟你不会放过自己第二次呢!所以朱棣本来就没打算过要造反,只要过的好,没有触动藩王的利益,大家也就糊弄过去算了!所以朱允炆不削藩,朱棣就没有反心,也就放心当自己镇守边关的藩王,以此荣华富贵一生!朱允炆不削藩,朱棣很清楚自己造反纯粹就是找死,没有成功的可能,还搭上自己全家人的性命,傻瓜才去干呢,要不是生死存亡,谁会去造反呢,毕竟谁都不知结果是什么啊,不知最好别做,这都是人之常情嘛!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如果朱允炆不削藩,朱棣还会造反吗?

我称之为“历史遗留问题”!这还要说到朱元璋那,朱元璋生了26个儿子,封王的就有24个!他这样做的本意是想更好的维护朱家王朝的统治,却不想这样容易造成藩镇割据,不易中央集权!

2。削藩政策制定上的失误,这就是他失败极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他第一个失误就是不让朱棣他们进京吊唁朱远璋,而放虎归山,错过了削藩的最好机会!第二个失误在削藩的次序上!当时黄子澄和齐泰的意见发生了分歧,黄主张先削周王,周王是燕王胞弟,先除其羽翼,而齐泰则主张先削燕王,燕王是削藩成功与否的关键,只要燕王一但被削藩,其他诸王都好办!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齐泰的主张是对的,黄子澄的主张无异与打草惊蛇!可惜当时的建文帝采纳了黄的错误建议!先削周王,这就给燕王敲了警钟,为他的起兵下定了最后的决心,并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

3。建文帝的性格!建文帝性格内向、仁慈、儒弱!他重文轻武!所以后人称建文一朝是“书生王朝”!朝上少有真正会带兵打仗的武将,这就是“靖难之役”爆发后,朱允炆的军队不是燕王军队对手的原因之一!在建文元年二月到四月之间,燕王朱棣曾经一度奉召入京师朝觐,而后安然返回北平,期间没有任何不利于燕王的举动发生。这也体现了建文帝性格上的仁慈,与帝王不相匹配的多余的仁慈!要撤藩,又要顾及叔侄颜面,狠不下心!

4。在“靖难之役”中的指挥决策不当!,多次犯了当断不断的兵家大忌!给燕王喘息的机会!

5,朱棣的优势!他的优势在于:第一,找了一个有说服力的起兵理由→清君侧!也就是做到了“师出有名”!第二,他的性格正好和建文帝相反,朱棣最像朱元璋,果断、刚毅、有远见,有雄才大略!这对于一场战争是至关重要的!第三,在起兵前做了充分的战略物资的准备!第四,人才的拥有和用人的得当!我们来看,在前方,有朱棣、朱高煦、朱高燧!他们都是身经百战,英勇无比!在后方大本营有世子朱高炽,也就是后来的仁宗洪熙帝的把手,免除了朱棣的后顾之忧!谋士的出谋划策,其中姚广孝对朱棣的影响是巨大的,正是他的不断“劝说”逐渐让朱棣下定了决心!后又不断为朱棣出谋划策,在“靖难之役”中又协助朱高炽多次击退了建文帝军队的进攻!

我最后做个总结,我们来看,假使当时建文帝让燕王进京吊唁,假使建文帝采纳了齐泰先削燕王的主张!假使建文帝能再狠一点,对朱棣的装疯卖傻假高度重视并及时制止!假使当年的徐达、常遇春等还活着,建文一朝多一些有实战经验的武将,假使在“靖难之役”中再果断一点,不一再的错失战机,那么“靖难之役”的结果又会是怎么样的?也许也就没了靖难之役!

那么或许他的削藩结果又是另当别论了!可是历史没有假使,不允许有假使!

诸多原因导致了建文帝削藩的失败和靖难之役的失败!

历史没有如果,哪怕没有朱允炆的不削藩,朱棣可能不会反。兔子急了还咬人



古今牛人汇


朱元璋最初立的太子是长子朱标,可惜的是朱标因风寒病英年早逝。朱元璋自然悲痛不已,但是还是要选择新的继承人,仔细斟酌一番后,他立皇太孙朱允炆也就是朱标的儿子为太子。这其实是走了一步臭棋,英明神武的朱元璋丝毫也没想到他死后,四儿子朱棣会起兵造反。那么为什么朱棣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呢?

首先,朱允炆性情懦弱迂腐,又没有接受过战争的洗礼。当了皇帝充其量也是个守成之君,指望他为大明朝开疆拓土是不可能的。而朱棣不同,多年的战争生涯使他养成了杀伐果断的彪悍性格。他根本就看不上自己这个亲侄子,更何况大哥朱标死后,二哥三哥相继离世,朱棣事实上成了众皇子之首,他的能力也是最强的,这更加助长了他的野心。

其次,朱元璋也知道孙子在朝中根基不稳,难以服众。为了保证朱允炆顺利登基,朱元璋大杀功臣,把那些跟随他打天下的文臣武将杀了了精光。这实际上帮了朱棣的大忙,出身贫寒的朱元璋,并不太懂得权力的平衡之道。试想一下,如果蓝玉李善长这些功臣宿将还活着,朱棣敢造反吗?即便朱棣真起兵了,也会被镇压下去,留下乱臣贼子的骂名。

再次,朱棣已经有了造反之心,那么接下来就需要一个借口,古代要讲究出师有名的。而愚蠢的朱允炆果然不负众望,贸然推行削藩。削藩不是不对,错在操之过急,应该徐徐图之。朱棣大喜,以清君侧为名起兵了。

综上所述,朱棣造反是必然的,削藩只不过是导火索,而这一切都是朱元璋亲手酿下的恶果。


天下武王


历史如明镜,照见世间百态与每个人心底角落!


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之子,因为其父朱标早逝,于洪武三十一年登基,是为建文帝。

即位之后,除了革除洪武朝后期各种弊政之外,最著名的事件就是削藩。从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始,先后废除周、齐、湘、代四位亲王爵位,而湘王更是在被废除爵位后,携全家自焚而死。见此情况,燕王朱棣作为一代枭雄,素有野心,在安危和天下面前,遂决定于建文元年决定起兵靖难。

最终耗时四年,于建文四年攻入金陵,江山易主,靖难之役结束。对于朱允炆的最终结局,《明史.本纪第四》只这样记载了寥寥数语:“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因为最终宫中大火,尸体被完全焚烧,面目全非,无法证明被焚者就是建文,因此造成数百年对于建文帝失踪之谜众说纷纭。


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其实朱棣是被迫靖难还是素有野心也让众多学者说法不一。在笔者看来,朱棣靖难其实主因不在建文帝削藩,而是自身的性格和经历。

我们可以先来仔细分析一下,其年幼就随徐达蓝玉等名将北征,历经战火洗礼,性格勇武,素有韬略。这一点在他登基之后表露无疑,铸永乐大典、修运河、建长城,五征漠北,收复安南,一生文治武功卓越,启永宣盛世,非雄才伟略无法开创此盛世。


而他的经历来说,年幼就在外征战,在大哥朱标死后也没有被父亲立为太子,加上自身强势的性格,可以看出并不是很得其父朱元璋喜欢,这也就造成也许他很早就许下了宏愿,将所有看不起他的人踩在脚下,成为天子无疑是最快捷径。

因此无论朱允炆削藩与否,都无法稳住朱棣,除非本身是明君圣主、万古一帝,让朱棣这样的聪明人知难而退,但综合朱允炆的性格生平来看:仁爱有余,勇武不足,和秦皇汉武、其父祖这样的明君圣主还是有很大差距。


历史如明镜


这既不怪朱允炆削藩,也不能怪朱棣造反。人在刀没挨到自己脑袋的时候,才能辩证的分析问题。事实上,朱棣后来也削藩了呀,无非是结局不同罢了。

这一切还得从开国皇帝朱元璋说起,朱元璋此人谁都信不过,就信他老朱家的人。他看到元朝末年军阀一个个拥兵自重,元朝政权孤立无援最终覆灭。所以老朱很显然得出一个结论,只有实行了诸子封藩,一旦王朝出现动荡,这些藩王就可以提兵解困,“上卫国家,下安生民”。

诸子封藩也是有前车之家的,比如七国之乱和八王之死都是血淋淋的摆在朱元璋的面前。但是人只会采纳有利于他的观点,自动屏蔽掉负面消息。当时很多人都劝过朱元璋,但是朱元璋不听这一套。

一个叫叶伯巨的书生勇气可嘉,上书朱元璋:

“孝景,高帝之孙也;七国诸王,皆景帝之同祖父兄弟子孙也。一削其地,则遽构兵西向。晋之诸王,皆武帝亲子孙也,易世之后,迭相攻伐,遂成刘、石之患。由此言之,分封逾制,祸患立生。援古证今,昭昭然矣。”

可是朱元璋不仅不听,他还说叶伯巨是在挑拨他和儿子们的父子情,反手就弄死了叶伯巨。在洪武三年、十一年和二十六年,朱元璋进行了三次大分封,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和1个皇孙,除长子朱标立为皇太子、幼子朱楠夭折,实际上分封了25个藩王。

在朱元璋的设想中,救国家的当然是这些藩王,那么他们手中怎么能没有兵权呢?于是规定王府设三护卫,护卫少则三千,多则上万。至于戍边的边塞藩王更是握有重兵和相当大的军事统率权。

更要命的是接下来,朱元璋竟然规定,一旦朝中皇帝身边出现奸臣了,则所有藩王都要训兵待命,一旦天子密诏,诸王就统领兵甲讨平奸臣。

这就有意思了,藩王带兵进京,你说他是造反呢还是清君侧呢?

所以削藩是势在必行的,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以皇太孙的身份登基,在外领兵的藩王都是他叔,而且还多有不逊言行。这样就让朱允炆很惆怅啊,他就问太常卿黄子澄怎么制约藩王,于是黄子澄给他出了削藩的主意。至于后果,想必无需再提,这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再说朱棣削藩,他也明白削藩的重要性,毕竟自己就是这么上的位。可是朱棣的高明之处是,他先做足了姿态,对被朱允炆削藩的五位藩王,除湘王自焚外,其他四人全部复爵,并对他们大加赏赐。

就在藩王们欢天喜地时,朱棣不动声色地将一些藩王改变封地,比如宁王,本来封地在大宁,结果朱棣矢口不提“事成中分天下”的许诺,被朱棣改封到苏州或杭州,均遭拒绝,最后改封南昌。

把这些藩王挪个窝,就如同给把狮子扔进了大森林,把龙引到了浅滩,这些藩王就没法再蹦跶了。这时候再将藩王们的职权一撤,换上自己的亲信,如此藩王们就只能束手就擒。

所以不是朱棣造不造反的问题,而是朱允炆怎么削藩的问题,只要朱允炆做得好,朱棣怎么可能造反成功。


邯郸醉


导语:

建文帝削藩,是导致朱棣造反的直接原因。消藩之举,从巩固政治、加集中央集权的角度,消减藩王势力,除去心腹大患,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换成任何一个帝王都会这样做,但是建文帝的手段过于酷烈,下手太过狠辣,最终把朱棣逼上了造反的道路。


在历朝历代的造反中,能够成功的屈指可数,而藩王造反最后成功的,仅朱棣一人,此前没有,此后也没有,说是空前绝后也不为过。朱棣登基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以及成就,证明了他的治理才能,他这却无法掩盖他造反的事实。

一、朱棣选择,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

对于藩王而言,造反是个非常艰难的选择。在华夏此前一千多年的历史上,造反成功的机率极小,最后基本上都被平定了。所以以朱棣的精明,如果不是走投无路,他是根本不可能走上这条道路的。


选择最大的障碍不在于兵力多少、军事强弱,而在于正统和道义。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对人行为的约束和影响,是现在的人无法想象的,造反首先在伦理上就无法被天下人认可,尤其是以读书人为代表的儒家群体。所以朱棣最后选择造反,是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煎熬和矛盾。


  1. 在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朱棣是根本不可能造反的。因为明太祖自己就是靠造反起家的,打了十几年的仗,什么样的强敌没见过?十几年的战争锻炼了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军队,朱元璋的威望更是让天下归心,朱棣再自大,也不会愚蠢到在这个时候造反,那是自寻死路。

  2. 朱标在世时,朱棣也不可能造反。朱标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太子,很早就确立了名份,地位稳如泰山。朱标对几个弟弟也非常照顾,在兄弟们中威望极高。朱标能够成为太子不仅仅因为他是嫡长子,更因为他有着高超的理政才能,显示了非凡的才华,朱标在时,朱棣无论如何也不会造反的。


  3. 建文帝执政初期,朱棣也不会选择造反。建文帝是朱元璋亲自选择的太子,具有正统性、合法性,纵然朱棣对太子之位有野心,觉得朱元璋在朱标逝世后没有考虑他愤愤不平,但也没有想到会以造反的方式来争夺这个皇位,最多就是在北京当个带兵的王爷,安安稳稳过一生好了。


人们在做一件事时,一定会去计算一下是否合算、利益与风险是否对等、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很显然,朱棣也想过,但它怎么算也算不到自己有成功的希望,当然也只能想想而已,他在建文帝执政初期也没有造反的想法和意图,就算有,也不可能付诸行动。


朱棣另外一个担心的问题就是手下的兵将是否听他的,朱元璋在军中的威望当然无人能比,朱标占了大义的名份,在这个时候选择造反,手下的将领一定会把朱棣捆起来送到南京去,一定会以为朱棣是疯了。

二、朱棣造反,朱允炆是最大的推手

朱棣最终走上造反的道路,发动了令大明震惊的“靖难之役”,固然是一个藩王对皇位的渴望,但是建文帝即位后的消藩之举,才是促使他造反的主要原因,如果不是建文帝的这番举动,朱棣是否会选择还在两说。


朱元璋一共封了25个子孙为藩王,这些藩王势力极大,拥有军队和封地,确实对中央政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不然建文帝也不会冒着风险削藩,只是从整个过程来看,建文帝既没有朱元璋的威望,又没有帝王的权谋,导致国破命亡。


  1. 建文帝削藩过于急切。在建文帝刚刚登基时,他便急于向自己的叔叔下手。问题在于,即使他是正统的天子,其他们的巩固和统治权威也需要一个过程。他刚上台就付诸于行动。并且,他一动手就先把燕王的同母兄弟周王拿下,摆明了是想先把燕王的手足除掉,随后又废湘王、齐王、代王、岷王,却留下了最强大的燕王,这是一个战略性的错误。

  2. 建文帝一进缺少关于谋划的谋士。治理国家和管人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一个需要理政才能,一个却需要如陈平那般对人心洞察极深的谋士,建文帝所倚仗的齐泰、黄子澄等人,书读得不少,却缺少权谋算计。如果一开始就把实力最强的燕王拿下,则削藩十拿九稳。先去手足、再废燕王,这不摆明了是逼燕王造反吗?

  3. 削藩的手段过于酷烈。建文帝削藩过程中,湘王不肯受辱,举家自焚而杀,让诸王心寒。而接下来连废四王,让剩余的王爷胆战心惊。站在帝王的角度,等到拿下燕王之后,诸王的下场可想而知。最后被拿下的燕王,只怕举家性命难保,换成是哪个王,都会产生拼死一搏的念头。



建文帝削藩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缺少政治经验和长远的眼光,他最大的倚靠,不是天下无双的强军,而是深入人心的正统兵权理念,他认为作为臣子的藩王一定不敢反抗,可对于一个被逼到绝路上的王爷而言,伦理道理算什么?错误的时间加错误的方式,最终造成了错误的结果。


此外,帝王家权力更替的惨例太多了,历朝历代被废掉的王爷,哪个得以善终?一杯毒酒、一把刀剑,在深宫无人之处了此残生,默默无闻地埋于黄土之家,有的连个碑都没有。更让这些帝王家的后代害怕的是:皇家冷血无情,到时候死的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而是举家被灭。横竖是个死,干脆造反得了!所以,逼反燕王的,其实正是建王帝自己。

三、明太祖朱元璋为燕王造反创造了条件

在中国历代造反的藩王当中,最后能够成功登基为皇帝,将江山稳固地传递下去的,两千余年的封建王朝统治中,仅朱棣一人。朱棣以一府之兵对抗整个天下,却奇迹般地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起兵造反的风险是极大的,如果没有相应的条件根本不可能成功,无论是兵源、给养、作战能力、宣传方式,都要做到万无一失。朱棣显然具备了所有的条件,而给他创造这些条件的,正是明太祖朱元璋。


  1. 朱元璋认为,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将一共封了25个藩王,除了几个安乐王爷之外,别的儿子都掌有兵权,例如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连朵颜三卫都要听他调遣。燕王更是其中实力最强者,具备了造反的基本条件。

  2. 朱元璋让几个藩王守在北方,主要是抵抗游牧民族的威胁和骚扰。燕王在长期与蒙元残部的作战中,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壮大了自己的实力,也培养了他在军队中的威望,并借机提拔了自己的亲信,彻底掌控了这支军队。

  3. 朱元璋性情多疑好杀,登基之后,他以各种理由和名目,把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名将杀得干干净净,他以为这样就可以永绝后患,却没想到燕王起兵造反后,建文帝手中无大将可用,耿炳文战死之后,李景隆再败,最后索性打开城门投降了朱棣!


在建文帝一朝堪用的大将中,李景隆的表现令人生疑,甚至有人怀疑他是朱棣的间谍。而剩下一个徐辉祖,是明朝第一大将徐达的儿子,可偏偏燕王朱棣的王妃,也就是后来的徐皇后,是徐辉祖的姐姐,这仗却如何去打?


朱元璋与朱棣相比,缺少了朱棣的自信和大气。朱元璋登基后将功臣杀得干干净净,朱棣对待功臣却兑现了起兵时候的诺言,大多数得以善终并共享荣华富贵,对于一个帝王而言,堪称大气!尽管朱棣心黑手毒,但在对待功臣这一点上却比明太祖要强得多。

结语:朱棣造反发动的“靖难之役”,实际上是被他的侄子建文帝逼出来的。如果朱棣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倒也罢了,可他偏偏是个身经百战的将军,他只看透了一点:这天下是打出来的,最终他用自己手中的刀枪证明了这个道理。


而被建王帝废掉的周王、代王、齐王、岷王,朱棣登基之后,恢复了这几个弟弟的爵位,并赐以荣华富贵,得以善终。朱棣虽然手段酷烈,但是对于自己人却极为信任,对于一个封建帝王而言,却是异常难得。


朱棣最终起兵造反,朱元璋要负一定的责任,但从深处寻思,朱棣造反与否,于他而言没有任何损失,这大明的天下,终究是朱家孙子在坐,朱棣或是朱允炆,有区别吗?


脂肪故事


很多人认为,靖难之变是朱棣的野心造成的,但是个人认为,但如果朱允炆不削藩的话,朱棣应该不会造反。

1、心无反意,定位准确。洪武九年(1376年),朱棣已是17岁的青年,朱元璋准备让他们到外地去当藩王。就在这一年,朱棣兄弟们一起来到安徽凤阳老家。朱棣在这里住了三四年,民间生活对他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朱棣是个有心人,“民间细事,无不究知”。他当皇帝以后,还经常对儿子们说起他这段生活。认为自己能南北征战,不畏塞外风寒,就得益于这段经历。朱棣在凤阳的这段生活可看作是宫廷教育的实习阶段,他回去就要准备到外地去当藩王了。所以,朱棣一开始就给自己定位做个藩王。

2、师出无名,大义亏欠。《汉书·高帝纪上》:“兵出无名,事故不成。”如果朱允炆不削藩,朱棣主动起兵造反,在名义以上过不去,也就是师出无名,也得不到其他亲王和大臣的支持。后来,朱允炆即位后就火急火燎的削藩,先后废除五位亲王,而此时的朱棣已经是藩王之首,削藩肯定会轮到他。于是,朱棣就举起“清君侧,靖国难”的大旗,开始了靖难之变。

3、准备不足,仓促起事。朱棣本来想通过装疯卖傻逃过削藩,事先并没有起兵的准备,后来由于王府长史葛诚叛变,密奏朝廷“燕王装病”。朱棣装疯被发觉,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初四,朱棣令张玉、朱能将八百勇士带入燕王府中潜伏,诱杀了前来执行监视逮捕任务的将臣,当日夜里,朱棣攻下北平九门,遂控制北平城 。正式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就在朱棣起兵造反的时候,朝廷派李景隆围攻北平,而此时的朱棣前往宁王朱权那里去求援,北京城空,危在旦夕。徐王妃在危急之中披上战甲,挽救了北平。

所以,以上三点可以看出,朱允炆不急着削藩的话,估计朱棣不会主动起兵反抗。


南冥之鹏


不削藩的话有很大概率不会造反,毕竟古代讲究礼法,造反也是要有口号的,明朝正值初立还在国力上升期,朱棣虽然有军事才能,但是打仗打的是兵马钱粮,无论是兵马还是粮草朱棣都不比过朱允炆,只是因为朱允炆削藩太狠很多王爷下狱的下狱自尽的自尽,唇忘齿寒,不造反必死,造反可能还有一条生路那么便只能造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