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1996年发现一古墓,墓主是武大郎,施耐庵后人为何连忙写信道歉?

小离Olina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武大郎是被诬蔑的一个人物形象,隐约记得说是施耐庵为了报复武大郎所以才故意在小说中丑化他。

不过查了一些相关资料后发现不是这样,1996年在河北并没有发现什么古墓,因为这座属于武大郎的古墓一直就存在于那里。

而是武家的后人在重修武大郎(即武植)的坟墓时发现了一截完整的小腿骨,而在我们熟知的《水浒传》中武大郎是被这样描述的:

这武大郎身不满五尺,面目丑陋,头脑可笑;清河县人见他生得短矮,起他一个诨名,叫做三寸丁谷树皮。

武家后人拿着这根白骨作为证据,说明武大郎并不是什么侏儒矮子,而是一个身材高大的人。由于施耐庵在《水浒传》中的描写,数百年来让武家后人一直蒙受着先祖被诬蔑的罪名。

所以武家后人一直不遗余力的要为祖先正名,人家为什么有这个底气去正名呢?

因为这个武大郎确实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也是这些武家人的先祖。这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武大郎(即武植)是河北清河县武家那村人。

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考中了永乐年间的进士,就到阳谷县担任县令,而在他没有发迹之前由于形象不错,品性端正。

还娶了潘家庄大户人家的女儿潘金莲,而潘金莲在历史上属于非常贤惠的一个家庭主妇,所以正是根据这些历史资料的支撑,武家后人才有底气为武大郎正名。

总之,我们先记住一点:武大郎和潘金莲在历史上都是正派人物,武大郎很高,两人也很恩爱,白头到老。所以武家后人在1996年重新修葺武大郎的坟墓时重写了墓志铭:

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爱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徙清河县孔宋庄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似,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毁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不过,这件事情确实有点吊诡,颇有一点越理越乱的感觉。

根据时间线记载,施耐庵大约在1370年左右就去世了,而历史上的武植是在永乐年间中的进士,接着才跑到阳谷县当县令。

所以两人在时间线上就对不准了,施耐庵根本没有机会听说武植的朋友黄堂因为一个误会就破坏武植的名声这件事情,也就不存在说施耐庵是以武植为原型的说法。

尽管如此,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有板有眼的写了武大郎和潘金莲的故事,地点这些也都是在阳谷县,不得不让怀疑这就是在写武植。

而施耐庵的生平事迹大致是比较清晰的,所以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大致的《水浒传》成书的时间,根据他的去世时间,我们可以断定《水浒传》肯定是1370(洪武三年)之前创作的。

那么问题只能出现在武植和潘金莲身上,也就是说这两人可能是和施耐庵生活在一个年代,即元末明初,而不是永乐年间。因为关于这两人的资料太少,所以还不好考证。

所以,只有这两人是和施耐庵生活在一个年代,那么施耐庵才有可能因为听说黄堂造的谣言,才把他们写进书里,否则我们就只能说这是一个巧合的不能再巧合的事情了。

但是真的有这样的巧合吗?武大郎、潘金莲、清河县、阳谷县这些《水浒传》中的情节都和真实的武植以及潘金莲对上了。

所以,我认为要么就是真实的武植和潘金莲是和施耐庵生活在一个年代的人,要么真的就是一个历史大巧合,可以写进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要厘清这一点,只有厘清它们的时间线,这样所有的谜团都不攻自破了。

总之,不管是巧合还是真的如此,历史上的武大郎和潘金莲肯定不是小说的人物形象。所以,正因为这样,施耐庵的后人中国美术协会会员施胜辰为了替武家人正名,把这个几百年来的误解解开,就前往武家村武植墓前正式替自己的老祖宗施耐庵道了一个歉。

而不管是巧合还是施耐庵真的听说了这件事,这个歉肯定都是应该道的,毕竟人家就不是你写的那样,所以咱们读者现在也不能对号入座了,还是要尊重历史。


围炉谈史


武大郎有原型吗?

据说是有的!

1966年,河北清河县发现了一座古墓,墓的主人是明朝永乐年间阳谷县县令武植及其老婆潘氏。


据说,这就是武大郎和潘金莲的原型。当时人们出于好奇,打开了墓葬,发现了一男一女两具遗骸,根据骨骼判断,武植的身高有一米八几,根本就不是侏儒,而是像武松一样身材高大之人。

按照《水浒传》的说法,潘金莲毒死了武大郎,武松杀了潘金莲,既然潘金莲是谋杀亲夫的淫妇,怎么可能死后合葬一起呢?这根本不符合常理啊!

据当地的说法,武植和潘氏和和美美,恩恩爱爱一辈子,从来没见红过脸,吵过架,他们是举案齐眉的模范夫妻。

而且,武植勤政爱民,仁厚宽慈,是个受当地百姓爱戴的好县令。


那么问题来了,高富帅的武植怎么变成了矮矬穷的武大郎了?温柔贤惠的潘氏怎么变成了水性杨花的潘金莲了?

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当地人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话说武植有一个朋友,姓黄。有一天,这位黄姓朋友过来找武植寻求帮助,原来他家的房子不小心失火烧坏了,他最近手头比较紧,希望武植能够从县衙里支点钱出来,帮助他修修房子。

武植是个公私分明的人,平时他家里打个家具,买个衣服啥的,从来不从县衙报销,而是从工资里面开支,这次,朋友提出了这个有些“过分”的要求,让武植左右为难。


武植回复道:“黄兄啊,这公是公,私是私,我实在无能为力啊?”

老黄一听此言,脸色瞬间黄了,心中暗骂:“装啥大尾巴狼啊,谁不知道当官的,一家老少吃喝拉撒睡都在县衙报销啊?连和小三开个房,都要公家报销。”

当然,这话老黄不好意思当面说出来,他说道:“哈哈,我只是开个玩笑,武兄当真是个清正廉洁的好官啊,佩服啊佩服!”

武植说道:“哪里,哪里,黄兄过赞了,咱们许久未见,中午略备薄酒,与黄兄畅饮一番。”

老黄说道:“谢谢武兄美意,我这还有事,改日我请你吧,再会!”说罢,头也不回地走了!


老黄一出大门,一路咒骂不止,大尾巴狼,伪君子,垃圾。老黄一边回家,一边抹黑武植,把武植“塑造”成了武大郎,连他的老婆也不放过,把她“塑造”成了潘金莲。

一传十,十传百,后来施耐庵就把武大郎和潘金莲故事写进了《水浒传》。

武植的后人看了《水浒传》之后,非常生气,决定找施耐庵的后人讨个说法。施耐庵后人非常惭愧,又是赔礼,又是道歉。

然而,武大郎和潘金莲早已深入人心了,成为了经典形象,想改变人们心中固有印象谈何容易啊!


一半秋色


事实上河北那个所谓的武植的古墓并不是1996年发现的,而是1996年重建的。

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葛仙庄镇武家那村,一个叫武双福的老人表示自己是武大郎的24世孙,而武大郎的墓已经于1946年被挖了,里面的陪葬品,也被村里拿走去解决饥荒了。

所以一直到1992年,自称武大郎的25代孙的武书常做了村干部,才开始寻找此前的武大郎的棺木,打算重新安葬。结果找到的是一个铁索缠绕的楠木棺材。也就是说这个品级档次真的不是一个普通的卖炊饼的小市民可以承担得起的。

1996年,在县里的支持下,重建了武大郎的坟茔、牌楼、祠堂。那篇著名的墓志铭是当时县里主要领导要求时任县文联主席的许超起草,时任县教委的王胜书写的。现在能看到的那个隶书“武植墓”的三个大字是当时县文化馆王庆昌写的。墓志铭如下:

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徙清河县孔宋庄(今武家那村)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依,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毁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修葺墓室,清源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这段话的意思是,武大郎的本名叫武植,是商朝武丁的后人,父亲死的早,所以小时候家里比较穷,但是肯读书好武艺,到了中年中了进士,做了七品县令,做官很清廉,受百姓爱戴。老婆潘氏也是名门淑媛,两口子相敬如宾,关系很好。但是被人无端污蔑,留下了“武大郎和潘金莲”的故事。现在正本清源,告诉后人,以慰武大郎。

但实际上,武植是不是施耐庵笔下的武大郎,这里缺乏一个具体佐证,还有逻辑漏洞。

那就是无论《清河县志》、《阳谷县志》还有相关的史料上没有查到武植的履历。而根据原来的武植墓遗留的证据,武植是永乐年间从洪桐大槐树迁徙到清河县孔宋庄的,但永乐年间官员名录里也没有武植这个人。所以武植肯定是有钱人,但是肯定不是明朝的官员。

武植是永乐年间的人,而施耐庵是洪武年间成书。施耐庵成书在前,武植被污事件在后。后发生的事情不可能先被人获知。

但是网络流行的故事那版本就多了,更是有一篇故事会性质的,解决了武植被污蔑的逻辑。

武植好友黄堂,在武植落魄的时候,曾经帮助过武植,武植做官后,黄堂落魄,家中屋子被焚,找武植帮忙,武植不冷不热,使得黄堂心中不满,于是造谣武植之妇潘金莲。结果回家才发现武植已经帮他修好了房子,心中顿悔,可是这个谣已经造了,无法收回。已经被施耐庵抄到了《水浒传》中。

其实,黄堂者,荒唐也。这比施耐庵的故事更是一个故事。不过讲故事,还会有圆故事的。

此事立刻得到了自称施耐庵后人的施胜辰的回应。施胜辰是河北省广宗县文化馆副研究员画家,他不但绘制了武大郎和潘金莲的画像,还题诗道歉。这事就演变成为了施耐庵后人给武大郎后人道歉的故事。

杜撰水浒施耐庵,武潘无端蒙沉冤。施家文章施家画,贬褒迄今数百年,累世因缘今终报,正容重塑展人间。武氏祠堂断公案,施姓欠账施姓还。"——武大郎画像配诗"余曾敬绘武潘正传十六幅,端悬于武氏祠壁为其平反冤假错案,一白天下。然九泉武潘不恕吾族先人水浒传中泼污之过,故唆使小鬼得遍姿去,余今重塑武潘正容,还其本来面目,愿乞武潘在天之灵宽恕,施氏焚香再拜。"——潘金莲画像配诗

其实对于《水浒传》的作者,学界也一直未有最终定论,现在标注为施耐庵和罗贯中。也有学者考究,施耐庵可能只是一个化名。施耐庵者,实乃俺也。

武植这个人是否真的是被污名化,尚需认证,但是武植墓现已列入河北省清河县文化景点之一。



炒米视角


这个完全是造谣,一是历史上是否有施耐庵这个人还存争议,所谓施耐庵后人纯属往自己脸上贴金;二是所谓历史上真实的武大郎武植根本不存在,是毫无依据的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的武大郎墓

河北省清河县武家那村是一个不知名的小村子,直到1992年,当地村民对外播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我们村是武大郎故里,我们是武大郎后人,我们骄傲!

原来,这一年,武家那村从村里挖掘了一处墓葬,不知年代何时,不知墓主何人,墓内只有一座悬棺,一处尸骸,没有其他任何有价值的遗物,没有进行任何鉴定,就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村民公然对外宣称:这具尸骸就是明代进士武大郎,我们就是武大郎的后人!

当地村民还亲自量了一下那具不知名且不完整的遗骸,根据其大腿骨长度,得出科学结论:真实的武植(武大郎)高大威猛,身高至少在1.8米以上,根本不是什么三寸钉!

于是乎,武家那村一下子成名了,为了充分利用名人资源,该村把武大郎墓修葺一新,开发为文化旅游景点,并为武大郎树碑立传,写下墓志铭,揭发了武大郎的昔日同窗心胸狭窄,故意丑化武大郎及其妻潘金莲的罪恶行径,对施耐庵进行了有力的控诉!墓志铭全文如下:

武公名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人,搬清河县孔宋庄定居,公幼年丧父与母祖依,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 ,中年中进士,官拜七品,与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数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侑葺墓室清淙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这篇墓志铭是当代人执笔,水平之拙劣就不说了,关键是所谓的武植(武大郎)在任何史料中都没有记载,就连《清河县志》《阳谷县志》等地方志都没有记载,墓志铭中的事迹从何而来?当地村民甚至考证出武植(武大郎)的祖先是商朝武丁后裔,真是牛掰到家了。

更重要的是,明代将近三百年时间仅录取不到3万名进士,所有进士的姓名、籍贯、初次授官都有明确名录记载,而明代登科进士名录中根本就没有武植(武大郎)这号人物,墓志铭内容纯属后人虚构,捏造水平极其低劣。

无中生有的网络段子

自从河北清河县的武植(武大郎)出现后,网上关于施耐庵利用《水浒传》对武大郎和潘金莲这对模范夫妻大肆诋毁的段子甚嚣尘上,水平之低劣,毫无底线,令人发指。

段子的大意是说武大郎发达后,昔日同窗想让他帮忙解决工作,但清廉如水的武大郎拒绝了他,这位同窗怀恨在心,回家乡的路上一路编段子诋毁武大郎,结果武大郎和潘金莲的恶名很快传的人尽皆知,而曾被武大郎整治过的恶少西门庆也抓住机会,大肆抹黑武大郎,以致于施耐庵都听说了这个故事,作为素材写到《水浒传》中,连三个人的名字都没改。

但当这个同窗回到家乡后才发现,武大郎虽然没有给他解决工作,却早已派人给他家送去了大量银子,他的家人已经用钱盖了大房子,买了好几亩地,成了一个小地主,他这才知道自己冤枉了武大郎,后悔不迭,但造谣的恶劣影响已经传播开来不可挽回了。

作者实在佩服这个段子手的胡编能力,明朝段子传播速度居然比现在自媒体时代还要快?清廉如水的大清官武大郎哪里来的大量银子资助同窗?真心拜托现在的自媒体小编,不要拿观众当傻子,胡编乱写,好歹有点良心。

无中生有的施耐庵后人

说到施耐庵,在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就是这个人是否真实存在,因为关于施耐庵事迹的史料记载少得可怜,几乎为零,很多历史学家都倾向于施耐庵和罗贯中可能是同一个人。

罗贯中之所以署名“施耐庵”,是因为《水浒传》宣传“官逼民反”,在那个时代属于禁书,罗贯中为担心引火烧身,用笔名“施耐庵”暗示“实乃俺”,山东话“其实就是我”的意思。

既然施耐庵是否真实存在仍是谜团,所谓的施耐庵后人也没有任何证据,其实就是一帮人为了秀存在感,自己主动攀附名人,而他们写信给所谓武大郎后人道歉的事更是滑天下之大稽。若施耐庵真实存在,估计会把这个后人臭骂一顿:你个龟孙道的哪门子歉?!

可以说,所谓的武植(武大郎)墓、施耐庵后人道歉,完全是无中生有,牵强附会,炒作热点,充分展现了他们为追逐名利,毫无底线的做派。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1


狄飞惊


施耐庵的《水浒传》真是武植和潘金莲的名誉彻底毁了;就是施耐庵后人道歉,也是无济于事,毕竟“名声在外”,武大郎是矮穷矬的代表,还有顶绿帽子;潘金莲则是荡妇的代表;


其实武大郎原型武植,身高一米七,相貌堂堂,还是做官的。这跟矮矬穷根本不搭边;潘金莲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理,相夫教子,简直就是模范夫妻;


可武植还有潘金莲如今的形象,是武植的友人,找武植借钱,武植没给她,他就在沿途编造武植夫妇的留言,还编成戏文传唱;就这样,回到家,才发现,武植帮了自己,这时想给武植恢复名声,可是以前的流言传播太广泛了,他自己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渐渐的就认为武植夫妇是反面典型。

如果只是需要个形象,《水浒传》随便写都没什么;可是他把武植夫妇做原型,就有问题了。


过去即历史


这个古墓位于河北清河县,并不是在1996年的时候才被发现的,在很早之前,人们就知道了这个墓的存在。

在当地人的说法中,这个古墓的主人是明朝永乐年间的阳谷县县令武植,这个古墓里除了他之外,还有他的妻子潘氏与他合葬在一起。





而他们夫妻二人,正是水浒传中武大郎和潘金莲的原型所在。

当地人在为武植重修坟墓的时候,他们特意打开过武植的棺材看过,得知武植的身高在一米八到一米九左右,身形魁梧,并非水浒传中矮壮丑陋的形象。

武植被朋友抹黑的故事

在他们自己的说法里,武植是中年的时候考中了明朝的进士,后来被委任为山东阳谷县县令的。

武植在为官期间尽忠尽职,为老百姓们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在家庭方面和妻子潘氏恩爱和睦,未曾出现过什么家庭纠葛,是当时的典范夫妻。

至于后来为何会出现水浒传中的丑夫淫妇形象,主要跟武植一个朋友的抹黑有关。

在他们自己的说辞中,武植有一个姓黄的朋友,住在武植的邻县,他这位朋友当时不小心失火烧掉了自己的房子,在房子被烧后,他就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武植,想让武植给他找个工作或者给点钱帮助自己修好房子。

只不过在他来到武植家中后,武植虽然很是热情地招待了他,但是却并没有同意给他安排一个工作的要求。

他本人也不好意思直接向武植借钱,所以在武植没有主动提及借钱给自己修房子的情况下,他就觉得武植不够朋友,记恨起了他,然后愤然地想回到家中。

而在他回家的路上,他为了报复武植的见死不救,就到处抹黑、污蔑起了武植夫妇,把武植夫妻二人的形象描绘得非常丑恶。

因而当施耐庵在听到武植夫妻二人恶劣的事迹之后,武植夫妻二人就被施耐庵当成写书题材写进了水浒传中。

但实际上,武植并非不想帮助自己这位朋友,他在这位朋友居住在自己家中的时候,就专门请人去帮自己朋友修建好了房子,只不过一直没有告诉朋友罢了。

至于这位朋友是在回到家后才知道了武植为自己修建房子的事情,这时候,他才知道自己误会了武植,正当他想挽救自己散布出的谣言时,一切已经晚了。




施耐庵“后代”登门道歉

当地的武氏宗族在为武植修建好坟墓和祠堂后,他们就专门在武植的坟墓前立上了一块石碑,专门写上这些事情控诉起了施耐庵写水浒传时的不严谨,说施耐庵抹黑了自己的祖宗,并到处在新闻上公布这种说法,吸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而与提问中所说的不一样,在这件事情公开出来后,施耐庵的后人并不是写信向他们道歉的,而是直接登门来道歉的。

在前些年,有一个画家来到了当地,他自称自己是施耐庵的后人,在来到当地后,他诚恳地向当地武氏宗族的人道了歉,承认了自己祖先施耐庵的错误,并在当时,留下了一首诗、画上了几幅与当地人描述相符的武植画像赠与他们。

武植跟水浒传中的武大郎并没有什么关系

这些事情在现实中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我觉得当地人的说法有些不太可信。

首先我们要知道施耐庵是什么时期的人,施耐庵生于元末时期,死于明朝洪武(朱元璋)三年。

虽然我们不太清楚施耐庵到底是什么时候写好这本书的,但是可以想象,他写这本书必然是花了很多年的时间以及心血,很有可能在元朝末年的时候就已经书写,然后才慢慢写完、发表出来的。

在这个过程中,即便施耐庵要吸取民间的故事题材书写水浒传,他所挑选的题材也是元朝或者宋朝之前的民间题材,是绝不可能穿越到后来把听闻到的武植故事书写在书里面的。


而且在当地人的说法中,武植是明朝时期的进士、县令,但是无论人们怎么在明朝的进士录中寻找,都无法找到武植这个人的存在。

因此关于武植这个人在历史中到底是不是当地人所说的那样,还是一个问题。

还有我们要知道,施耐庵是在明朝洪武三年的时候去世的。

明朝的科举重开正是在施耐庵去世的那一年,我觉得就算明朝的进士、县令中真的存在武植这个人,那么以施耐庵去世的时间,施耐庵也是不可能把武植夫妇写到自己书中的。

在我看来,当地人的说法可能是一个在攀附名声情况下编造出来的谎言。


武植这个人在历史中应该是真实存在的,是他们的祖先,只不过与施耐庵书中的武大郎、潘金莲没有半毛钱关系。

他们只是觉得武植在家中排行第一被称之为大郎、妻子又正好姓潘,在偶然的巧合下,所以才产生了联想,然后在以讹传讹的情况中,我们开头所说到的说法就编造出来了。

而那个专门去向他们道歉的施耐庵后人有可能是在不了解真实历史的情况下,听信了他们的说法,所以才去向他们道了歉。

或者那个人根本就不是施耐庵的后人,他这样做只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名声,才装作施耐庵后人去道歉的。


孤客生


我们熟知的武大郎与潘金莲的故事源于《水浒传》及其它野史,而《水浒传》由施耐庵所著!经由影视作品的人物塑造,《水浒传》中武大郎与潘金莲的故事情节流传性之广是让人咋舌,活生生的掩盖了历史真相,使武大郎和潘金莲“遗臭万年”!



真实的武大郎和潘金莲是怎样的存在呢?听我一一道来!

武大郎,明代人原名武植,身高一米八,小时候家徒四壁,父母早亡,靠着寒窗苦读,成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中了进士,官至县令,虽说是一个小官,但勤政廉明,兴利除弊,实打实的为老百姓干了不少好事!

潘金莲,出身名门,知书达礼的大家闺秀,在武植还未发迹时,便与武植私定终身,常常悄悄的接济武植!武植金榜起名时,两人也修成了正果!



那么为什么武植和潘金莲会被描绘成《水浒传》种那等不堪的模样呢?

唉,与交友不慎有关!

武植家贫时受过好友黄堂(有没有荒唐的即视感)的接济,后来黄堂家遭大火,无奈之下投靠了已经当县令的武植!他本以为武植会看到往日的情面上会给自己找份好差事,再不济也得帮自己修缮房屋吧!可是,武植只管好吃好喝招待,其余一概不提,黄堂不平衡了,本来就不是好人的他,决定报复!

俗话说得好,人言可畏!黄堂一气之下离开武植家,沿路散发自己编造的关于武植和潘金莲的“丑事”,甚至还张贴大字报,引出来一个流氓西门庆!西门庆为黄堂“出谋划策”,两人一合计,在“丑事”的基础上添油加醋,西门庆化作“男小三”,《水浒传》描述的故事便初具模样!

后来,当黄堂回到家中,却发现家里早已盖起了新房子,本来武植是要给黄堂一个惊喜的,结果黄堂真够荒唐,愧疚万分的他急忙满大街说武植和潘金莲的“丑事”是假的,可惜,造谣容易灭谣难,最后连斯耐庵也信以为真,写到了《水浒传》里流传至今!




1996年专家在河北清河县发现的一座古墓,墓志铭才揭露出了历史上真实的武大郎。武大郎的后代该怪施耐庵吗?该!施耐庵不经核实,听信谣言还进行艺术加工,致使武大郎武植背负污名流传至今!但是,施耐庵后人写信致歉武植后人,就有点哗众取宠的味道,纯粹是带有目的性的行为,感觉想要蹭一波热度,想出名而已!

人啊,出名不一定就是好事,比如某强东!


瀚海说史


《水浒传》中的武大郎、潘金莲据说有历史原型。

他俩不是宋朝人,而是明朝人,和《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同时期的人。

武大郎原名武植,幼名”大郎“,中年高中进士,出任山东阳谷县令,其妻潘氏,生于官宦世家,武植岳父曾任知州,武潘二人并非普通柴米夫妻,两人之间生活也算得上琴瑟和鸣。

据闻施耐庵把武植作为原型,却又将其形容予以丑化。更将其妻潘氏写为淫妇毒女。是源于一个王姓书生的编排。

这王姓书生是清河县人,与武植是老乡,曾资助其读书考功名,后来这王生家境败落 去寻武植资助。却迟迟得不到响应,于是愤而出走,一路走,一路编排武潘二人,将武大郎描绘成”三寸丁谷树皮“,潘金莲是为”毒女淫妇“并写出了戏文。

这个戏文一传十,十传百,就被施耐庵听了一耳朵,也编排进了他的小说中。

那王生回到家中,才发现武植已经为他造了新房,只是还没有当面告诉他。王生十分后悔,赶紧跑回去辟谣,但事已迟矣。

这个戏说究竟可不可考,笔者不置可否。毕竟历史上这类的传说有好几个版本,至少我听说过的就有苏秦张仪版、陈世美版。内容大同小异,简直难辨真假。

而1996年河北发现古墓事,一说河北,一说河南。

有鼻子有眼的就是河北清河县说。那个村子至今存在,村人全部姓武,而据说在1946年,武大郎第24代传人第一次打开了武植之墓,村里老人亲眼所见,说其遗骨很长,一米八还多,1992年,村民清理了这个墓,关在1996年重修该墓,并刻下了武大郎的生平。

据说2009年时,施耐庵的后人施胜辰亲自来墓前道过歉。

原型说,道歉说,简直是胡说。

这都是什么跟什么啊。首先,施耐庵笔下的武大郎是根据元朝无名氏的《大宋宣和遗事》以及元朝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为蓝本衍生编撰出来的。列位想一想,施耐庵编排一个当任县令,有这个必要吗?而且,施耐庵不知哪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后人,还要必要去一个小说人物的墓前道歉?

历史上明朝永乐年间的阳谷县县令武植当官大约在1403-1424年间,而施耐庵1370年就病死了。

后人这般张冠李戴,还扯出施公的后人来,笔者认为,这都是炒作,应该是为了开发旅游吧。


钱多多读文史


1996年,河北清河县发现了一座古墓——武植墓,按照当地人的说法,墓主人武植是明朝永乐年间的阳谷县县令,古墓里还有妻子潘氏与他合葬在一起,正是《水浒传》武大郎和潘金莲的原型,当古墓打开时,人们发现武植并不是水浒传中矮穷矬的形象,竟然是个身材魁梧的一米八九的大个子。过了一段时间,有一位自称是施耐庵后人的画家施胜辰亲自登门向武氏后人道歉,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武植中年时候考中了明朝的进士,被委任为山东阳谷县县令。做了县令的武植勤政爱民,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好事,收到当地百姓的爱戴。他的妻子潘氏也不是水性杨花的女子,出身大户,通情达理,在武植没有考取进士时就对武植很是爱慕,一直不顾父母反对接济贫困的武植,嫁给武植以后勤俭持家,两人恩恩爱爱,生下四个儿子。武植的这种形象与《水浒传》中的描述有天壤之别,而相传败坏武植声誉的人,正是武植的一个好朋友黄堂。

黄堂和武植是幼时的好友,武植也曾受黄堂的帮助,后来,黄堂家里遭了火灾,无奈之下投奔到武植家里,武植夫妇热情款待了黄堂,碍于面子,黄堂只谈了自家遭遇,并没有提出希望得到帮助,满以为武植会赠予或者借给修缮房屋的银两,但是武植却只是好吃好喝款待,每天早出晚归的忙于县里的赈灾事务。这一待就是三个月,黄堂一看武植没那帮自己意思,实在待不下去了,一气之下不辞而别,路上越想越气,觉得武植忘恩负义!一路抹黑污蔑武植夫妇,这些流言恰巧传到缺乏素材的施耐庵耳朵里,于是武植夫妇被作为武大郎和潘金莲的原型写进了《水浒传》里。

但是,当黄堂回到家时才发现,自己家立起一座新的宅院,一问妻子才知道,这三个月里,武植派人来修好房子并购置了一些地产,只是没有告诉黄堂罢了!知道误会武植的黄堂想到自己一路的所作所为,后悔莫及,但是想挽回却为时已晚。

后来武氏宗族为武植修好坟墓和祠堂后,专门立了石碑写了墓志铭,提到武植夫妇“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毁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武公……”再后来就有了施胜辰亲自上门道歉,并当场赠送与武植夫妇形象相符的画像的事。

但是这件事还是不太可信。首先武植是永乐年间的进士,但是明朝洪武到永乐年间的进士中都没有叫武植的人,就算是有,施耐庵死于洪武三年,也不可能预知后世的事。再说很多学者认为“施耐庵”乃是笔名,写的《水浒传》当时也是禁书,他的后人怎样证明是施家后人的?

所以武植因为恰巧是排行老大,夫人又姓潘,刚好符合水浒传,正好可以以此以讹传讹,施耐庵的后人道歉也不排除作秀炒作的嫌疑吧!


国史通论


记得大概十年前,去一个地方旅游,那边有一个所谓的潘金莲居所,可以免费上楼参观,在里面还有个小房间,是潘金莲闺房,里面有一个潘金莲打扮的工作人员,如果想进一步了解,那就要掏十块钱门票了,即便如此,进去看的人也络绎不绝。

当时自己还年轻,还有点愤青的意思,心里就在想,一个如此臭名昭著的人有啥好看的,当地为了发展旅游业也是无所不用其极了,居然拿这种人物当噱头。后来也逐渐明白了,不管怎么说,经过四大名著的描述,还有电视剧《水浒传》等作品的精彩演绎,潘金莲已经成为水性女子的代表人物,美名也罢,恶名也罢,潘金莲是大大出名了,有了名就能带来利益,很多人可能没有名都要去造名,沾点边的就更不用说了。

后来到杭州玩,听说当地有个武松墓,当时很好奇,武松不是《水浒传》小说里的人物吗,怎么还有墓了。而且小说里武松是清河县人,明显在北方,怎么墓地就到了南方去了。后来了解到,在水浒之前还有一个《宋江三十六人赞》,说的就是宋江起义的事情,在里面就有武松,很有可能历史上的确有武松这个人。后来一系列小说演绎,特别是《水浒传》一出,武松大大出名。清末年间,在杭州起了一个棺材出来,上面居然题字“武松之柩”,当地人自然就把那边当做是武松故地了。不过根据对棺材的描述,上面贴金还在,损坏不严重,北宋距离清末大几百年光阴,棺材能够保持这么完好吗。很有可能也就是重名而已,当地将错就错罢了。民国时候,有人就修建了武松墓,立了碑。后来武松墓墓被毁,2004年重建恢复。说起来,这个武松墓跟《水浒传》里的武松可能压根就不是一回事。不过呢,武松毕竟是文学作品里的大英雄,是个十分光彩的形象,就算这个人不存在,给他修墓立碑也不算坏事,大家去争一争也无可厚非。


潘金莲虽然名声不好,但是个风骚美女,容易引人关注。武松是打虎英雄,人所共仰。人们利用这两个人物做噱头搞宣传,情理上倒也说得通。然而后来有人却去争武大郎的故乡,这是什么操作?

武大郎也是《水浒传》里的一个人物,是潘金莲的老公,武松的哥哥。这个人相貌丑陋,为人软弱窝囊,又矮又挫,是个上不得台面的人物。不同于武松,这个在历史上压根就不存在的人物,而且是个十分猥琐的文学形象,居然有人要生拉硬造的跟他攀关系,这又是什么操作呢。

原来在河北清河县有人发现了一个人的墓碑,那人叫武植,是明初人,还是个进士,当过官,他老婆是潘氏。然后这俩人得罪了一个朋友,那个朋友就丑话他俩,说的有声有色,传到了施耐庵耳中,施耐庵听说以后就把他俩写到了自己的《水浒传》中。而且还说这武植身材高大,相貌堂堂,潘氏容貌秀丽,温柔贤惠。所以是施耐庵误会了他俩,造成了千古奇冤。

乍一听,这事说的有模有样,煞有其事,实际上则是漏洞百出。首先来说进士是十分稀罕的人才,比今天的博士都要稀罕的多,都有记录在册的,压根就没武植这个人。何况是明初时期,明初恢复科举已经很晚了,那时候施耐庵应该早就写完《水浒传》了。还什么朋友诬陷,施耐庵不明真相,编的还能再像一点吗。



退一万步讲,就算明初真有这么个当官的武植,可能由于某些原因漏记了,这个墓碑也是真的。但是施耐庵写的武大郎身不高三尺,形貌丑陋,是卖炊饼的。这个武植身材高大,是当官的。而且一个北宋,一个明初,差了好多年呢,怎么能够混为一谈?

最为可笑的是,居然有什么自称施耐庵后人的人还有模有样的去代表祖宗去道歉,简直滑天下之大稽。估计是当年当地人和这个人私下达成某种交易,如此操作一番,以求出名。如果施耐庵生前知道自己以后会有这么个后人,不知道会不会气的不写《水浒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