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大師張壽臣

張壽臣(1899年1月29日-1970年7月9日),小名雙兒,評書藝名張豫華(拜師張誠潤),相聲大師,相聲藝術第五代掌門人,兼評書演員,父張誠甫,評書演員兼說相聲。十二歲在北京拜焦德海為師。一九七零年,七十二歲的張先生病故於天津。

代表作品:《揣骨相》、《哏政部》、《洋錢傷寒》

主要成就:相聲藝術第五代掌門人 相聲界權威 祖師爺

演藝經歷:1899年,張壽臣出生在西交民巷小四眼井,五歲隨父在隆福寺、護國寺等地說相聲。八歲上學。十一歲時由於喪父,中途輟學,正式以說相聲為業。十二歲拜焦德海為師,張的拜師為相聲又延續了一代新人。學藝期間,張壽臣學會了大量節目,出演即紅,時人謂之"娃娃紅"。十五歲滿藝出師,演出於西安市場、護國寺等明地。隨年齡的增長,聲音、形體發生變化,行話謂之"倒人緣兒",同行不願搭伴,於是開始自己單幹。十七歲的他,第一次離開北京。與師弟聶小鎖步行經通州、三河縣、玉田縣至唐山,沿途演出。這也是相聲第一次來到唐山、三河縣和玉田縣。在歸途中,曾到天津北開市場、三不管等地演出,與李瑞峰等短期合作。這也是張壽臣首次來津演出,由於幾年的闖練和積累,不僅掌握了傳統的相聲段子,表演亦日漸成熟,並開創了年輕演員單口相聲的先例。

一九三一年,收常寶堃(小蘑菇)為徒。"七七事變",京津淪陷後,多次拒絕日方提出到東京(實際是釜山)錄製唱片的要求,遭到特務的跟蹤,乃與侯一塵到南京、鎮江等地作短期演出。而後多年與周德山搭伴演出於天津各曲藝場,並與白雲鵬同臺演出於新中央戲院表演滑稽小戲。後因思想苦悶,有心退出舞臺;但又為生活所迫改行說評書。一九五三年,參加天津市曲藝工作團,專事單口相聲的演出。一九五六年,為繼承北方評書傳統節目,由市文化局安排在南市通海茶社,演述評書《水滸》。由何遲整理的《小神仙》、《吃西瓜》兩本單口相聲選集出版

相聲大師張壽臣

張壽臣 。其代表節目《三近視》被譯為外文在國外發表。年底,所在單位天津市曲藝工作團併入天津人民廣播電臺曲藝團。在天津各曲藝場隨天津人民廣播電臺曲藝團演出單口相聲。一九五八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張壽臣單口相聲選》,共收集代表性單口相聲十五段。同年開始在天津戲校少年訓練隊任教。並不斷為全市專業相聲演員輔導,扶持群眾性的業餘曲藝活動。並曾拍攝了單口相聲《賊說話》,收入電影記錄短片《曲藝集錦》中。一九六O年去北京參加第三屆全國文代會,與全體代表一起受到毛主席和中央領導同志接見,當選為中國曲協理事。三年後,當選為第三屆天津政協委員。此間陸續發表了《談單口相聲的表演》、《我對傳統相聲的看法》、《借勁使勁》等論文。在退休後仍堅持傳藝和提供史料等活動。而後並再次當選為第四屆天津政協委員。

主要作品:

從一九二五年開始,張壽臣專事逗哏,與陶湘如搭伴,立足於天津,藝術生涯走向興旺時期。在此期間,改編了大量的傳統節目,對《文章會》、《倭瓜鏢》、《大相面》、《八扇屏》、《對對子》、《全德報》、 《老老年》、《訓徒》等都做了大幅度的增刪工作。另外,創作了諷刺賣國賊的《揣骨相》,揭露官府黑暗的《哏政部》及《洋錢傷寒》、《五百出戲名》、《三節會》、《百家姓》、《窩頭論》、《地理圖》等新節目,取得了較高成就,形成了穩而不瘟、諧而不俗的藝術風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