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北伐的目的,我们都弄错了,而失败的原因,全因一个人

(说历史的女人之三国系列第30期)

导读:刘备临终之时,刘禅年十七岁,蜀汉集团还不稳定,能够选用的人才除了大将赵云、魏延,就是重臣诸葛亮和李严。那么在这些人中,刘备选择托孤重臣,自然首选诸葛亮。而选择诸葛亮的原因则是因为诸葛亮的个性与追求有关,诸葛亮不是一般的谋臣,他是一位有理想的政治家,在东汉、魏晋时期,名士都有理想,做人做事也都有底线。而忠诚于正统,是他们出仕的底线。所以刘备选择诸葛亮的时候,还加了一条,说刘禅若是不成器,你就自己取而代之。当然,刘备如此说,不过是试探,是为了确保诸葛亮更加忠诚,而诸葛亮自然是跪地发誓,眼泪直流。就这样,刘备闭上眼,算是放心了。

孔明北伐的目的,我们都弄错了,而失败的原因,全因一个人

诸葛亮辅佐刘禅之后,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具有开府的权限。这个政治权限在三国时期只有一代枭雄曹操有过,诸葛亮是第二人有此政治待遇。那么诸葛亮辅佐刘禅期间,主要做了什么呢?总的来说,有两件主要的核心事:一是依法治国,二是以攻为守。

依法治国不仅是刘备和诸葛亮的政治理念,更是蜀国的国情需求。因为蜀国是有三大利益集团组成,一是刘备旧部、二是荆州集团、三是益州集团。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权衡各利益集团的利益都做不到一碗水端平,所以不如实施依法治国。这样以来,至少能够获得老百姓的拥戴。关于这一点,详细情况比较复杂,“说历史的女人”将另做文章专门来写。

诸葛亮除了对内实施依法治国之外,对外则实行以攻为守。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以攻为守?蜀国的国情和国力允许吗?曹魏真的是那么好打吗?我们且回到历史之中,看看这些原因。

孔明北伐的目的,我们都弄错了,而失败的原因,全因一个人

从地理上看,蜀国并不适合发兵攻打曹魏。因为益州地理偏狭,不便用兵,粮草运输也极为困难,出来一趟都极为不易。而曹魏又是三国中最强大的一方,蜀国根本没有打赢曹魏的任何有利条件。但是这一点,后来的史学家能够看到,相信当时的诸葛亮肯定也很清楚。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发动北伐?

其实原因有两点:第一点是诸葛亮的政治理想,因为刘备的口号一直都是以复兴汉室为目的,而这一点跟诸葛亮一样,但这一点喊一喊就可以了,想复兴也得看时机,而且后来刘备都干脆自己称帝了,所以这一政治理想基本上都已经化为泡影了。那么看第二点,这一点很重要,是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不得不面对。

那么这个现实问题是什么?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得很明白:“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城危急存亡之秋也。”意思就是益州地域偏狭,十分弱小,目前虽然能勉强存活,但若不去主动进攻,开拓进取,早晚都会有被灭掉的危险。那么既然如此,诸葛亮索性就选择北伐,通过武力去碰碰运气。

孔明北伐的目的,我们都弄错了,而失败的原因,全因一个人

但是诸葛亮的运气不怎么好,因为诸葛亮需要面对两个问题:第一是蜀国内部反对北伐的呼声和阻挠,第二是司马懿。这两个原因,尤其第二个,几乎让诸葛亮耗尽心力。正所谓:“诸葛亮北伐,有心无力。”而后面还有一句就是:“司马懿掌兵,大祸临头

司马懿真正掌握兵权是在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占领武都、阴平两郡之后,魏明帝任命司马懿为大将军、大都督。此后,司马懿一直成为曹魏对抗诸葛亮北伐的坚固堡垒。一直到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也没有撼动曹魏任何一寸防线,而自己也累死在五丈原。

孔明北伐的目的,我们都弄错了,而失败的原因,全因一个人

关于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其实除了地理劣势、粮草问题等问题之外,诸葛亮还要防备蜀国成都方面随时发生不利的情况。史书的记载可跟演义不同,在历史上,刘备的蜀国政权以及诸葛亮的蜀国执政,虽然诸葛亮十分清廉,但益州士族、富豪并不买账,根本原因是他们的利益受到侵害最严重,诸葛亮每次北伐都要征兵、征钱、征粮,而诸葛亮又以体恤百姓为要,于是这些大头都要这些益州士族、富豪来承担。而这些士族、富豪又在当地根基深厚,所以他们的反对声音对于诸葛亮来说,也很可怕。这些原因都让诸葛亮在北伐的过程中,不断出现“有心无力”的情况。

当然对诸葛亮产生最大困扰的还是司马懿,所谓“司马懿掌兵,大祸临头”,其实不仅是诸葛亮的困祸临头,更是曹魏政权、甚至东吴政权的困祸临头。司马懿个人才能出众,又深懂韬略,韬光养晦很多年,忽然一日掌兵,情势非常不同。首先他耗死了诸葛亮,蜀国最强大的顶梁柱。其次,曹魏的灾祸也在慢慢临近,最后司马懿架空了曹魏皇帝,大权全部落在司马懿家族。最后,司马懿的儿孙们消灭了东吴,统一了三国。而这一切的转折点,都由司马懿掌兵开始。为何?

孔明北伐的目的,我们都弄错了,而失败的原因,全因一个人

司马懿非等闲之辈,他掌兵之后,表面上看似在对抗诸葛亮,实际上还干了一件事,就是笼络军心,他笼络了一大批将士,最终这些将士都成为他撺掇曹魏政权的最可怕的力量。

所以说“诸葛亮北伐”是真的“有心无力”,而“司马懿掌兵”也真的是“大祸临头”。因为他的掌兵直接影响和间接改变了三国的历史走向,促成了三国归晋的这一结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