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對左宗棠有謙讓有舊恩,湘軍攻下金陵後,浙閩總督左宗棠為什麼上折彈劾曾國蕃?

書香一品


簡要說一下。

1、左宗棠一生自視極高,也確實有才。但命運弄人,他沒有曾國藩的運氣,成名甚早、出仕太晚,功名也才一舉人。平滅“髮匪”、他們都有大功於朝廷;但無論如何,左不可能排在曾前面,頂多居第二。所以,他不遺餘力攻擊曾,一多半是官場慣例,也有性格因素。

2、朝廷樂見。剛剛上臺的慈禧皇太后,天生政治才能突出,加上恭親王也非常睿智。她們倚重湘軍平亂,但也深為忌憚其尾大不掉,釀成禍端。所以,採取分而治之、相互制約之策;刻意提拔曾能幹的同僚部下,比如左、李之流。對這一點,大家都心知肚明。

3、左宗棠攻擊曾國藩,那是堅持一輩子的習慣;到晚年最後幾年仍然如此。他在“二線”,每天做的兩件事,就是一不停吹噓如何平滅洪揚、收復新疆(也確是不世之功),二不知疲倦地大罵曾國藩。不過,寫給曾的輓聯,總算有點惺惺相惜之意。這才是才高八斗、狂傲不羈、性情中人的左宗棠。

4、什麼“曾左默契,左彈劾曾、其實是救湘軍”云云,電視劇看太多了。因為左有才有功,就刻意拔高左,沒有必要。這頂多是某個蹩腳編劇的想法,當時的現實,絕無可能。


十段2020




這個問題問得好!也是很多讀者朋友一直疑慮的。

毫不客氣的說:沒有曾國藩的推薦,左宗棠或許是很難有出頭之日!也就是那麼奇怪,左宗棠多次去應試都是名落孫山!

從曾國藩把左宗棠推薦給駱秉章後,憑著自己的真本事,左宗棠仕途一路凱歌。

當湘軍在曾國荃,也就是曾國藩的弟弟督戰下,終於攻克了圍困多日的金陵後,曾國藩和他的湘軍歷史的使命完成了。

立了巨功的湘軍上上下下飄飄然了!尤其是曾國荃。

但是,那一刻,曾國藩是冷靜的。左宗棠也是冷靜的!

於是,湘軍攻下金陵後,左宗棠的彈劾曾國藩和他的湘軍那份奏摺飛向了慈禧太后的案頭!

是左宗棠恩將仇報嗎?

不是,左宗棠是曲線救湘軍還有曾國藩!



1

左宗棠是一個真性情的人,但不是背後捅刀的小人。

左宗棠是一個真性情的人。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

那一次,曾國藩在靖巷之戰失敗後,要自殺。

左宗棠得知後,寫了封信把曾國藩臭罵了一番,還不理曾國藩後來的示好。

可見左宗棠的性格之剛。

在當時朝廷中,湖南人手握重兵和權力還真不少。像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王麟,楊度……

心性多疑的慈禧太后一直擔心曾國藩勢力坐大,更擔心曾國藩跟他的同鄉們拉幫結派!

所以,曾國藩攻下金陵後,慈禧太后調兵把湘軍呈包圍之勢。就是擔心湘軍乘機作亂。

洞察局勢敏銳的左宗棠,不想曾國藩和湘軍毀於一旦,就上奏摺彈劾他進城後燒殺搶掠!

這就是左宗棠的高明之處。



2

慈禧見到了左宗棠的奏摺非常的滿意。

可以說是左宗棠的奏摺來得非常的及時。

慈禧非常的滿意。

別以為湘軍立大功了,要封官要賞賜,看,彈劾的奏摺到了,你還有意思討這討那?

呵呵,你曾國藩連有恩於左宗棠,左宗棠都來彈劾,說明了倆個人私下關係不乍的,也就不會拉幫結派了!

後來,慈禧還把這份奏摺轉給曾國藩看。

慈禧就讓曾國藩作檢討。然後,裁軍。而曾國藩本人又升官了!

其實,這種罪名可大可小。

這就是左宗棠的高明之處!

左宗棠不愧是左季高!

曾國藩看到了左宗棠奏摺後,還抿嘴笑了,一切盡在不言中!



總結:左宗棠這樣做,是智慧之舉。曾國藩和他的湘軍感激呢!


阿邦行走在文化長廊


左宗棠剛加入清廷的時候,曾在曾國藩手底下做過事。也可以說,曾國藩和左宗棠的關係是師生關係。兩人關係非常鐵。但是,為什麼到最後兩人卻鬧頂了呢。

在圍困了金陵兩年之久後,曾國藩終於攻破城池。挫骨揚灰洪秀全的屍體,其弟曾國荃向曾國藩報告,洪秀全的兒子,也就是太平天國太子洪天貴福已死,曾國藩很高興,這就意味著太平天國從此絕了哇,於是曾國藩向朝廷呈奏,以示邀功,慈禧大喜,加官進爵,馬上就要準備慶功宴。這時候左宗棠突然一封奏摺呈上,說道洪天貴福沒有死,此人已逃至湖州,被黃文金收留,糾集餘兵,伺機東山再起,同治帝就怒了,指著南方的曾國藩,給朕一個合理的解釋。曾國藩傻了,辛辛苦苦大半輩子,到最後弄了個欺君罔上的罪名,那就壞了。於是曾國藩說那黃文金胡說八道,他是想假借名號以便號召餘黨。曾國藩又說左宗棠圍杭州放走十萬太平軍。左宗棠也急眼了,攏共攏的才兩萬人,麻子來的十萬人?!

這兩人你來我往,見招拆招,互相傷害。後來也有人說,這事二人故意給朝廷演的一齣戲,“狡兔死,走狗烹”,太平天國已被剿滅,曾左二人又是手握雄兵,朝廷肯定會秋後算賬,這樣兩人故意互掐,也是讓朝廷認為能夠相互制衡,免起疑心。不過事後,確實是洪天貴福逃了出來,左宗棠被贊“一代名臣”。而後來曾國藩主動裁湘軍,拒絕了部下擁護稱帝的念想,以示絕不給朝廷惹麻煩、成威脅,曾經十五萬水路兩師的湘軍最後被裁到一萬人。


蘭陵不算黑


說曾文正公是左文襄公的伯樂並不為過,左宗棠舉人出身,雖多次應會試、卻屢屢落第,後來不得已只能進入高官幕府充當幕賓,這也是彼時不少舉人的歸宿。“發亂”爆發後,在曾國藩的推薦下,左宗棠進入了時任湖南巡撫駱秉章的幕府,後來在湘軍中逐漸脫穎而出,繼而建立了自己的嫡系力量——楚軍,成為了晚清時期呼風喚雨的人物之一!

左宗棠這個人雖然性情比較剛烈,幾句話不對版就敢衝上司“吹鬍子瞪眼”,但卻不是那種恩將仇報的小人。對於出身湘軍的左宗棠而言,曾國藩既是自己的“老領導”、又是自己的伯樂,而且二人的關係也還算融洽,至少左宗棠與曾國藩的關係要遠好於與李鴻章的關係。可為何在湘軍攻破金陵之時,左宗棠要上書參劾曾國藩呢?

曾老九做得太過了

在湘軍攻破金陵之後,包括曾國藩本人在內似乎都有些飄飄然了,尤其是曾國藩的九弟、進攻金陵的一線統帥曾國荃。進入南京城之後,曾老九縱兵燒殺搶掠了整整七天七夜!湘軍幾乎將太平天國的都城南京洗劫一空……曾老九本人也賺了個盆滿缽滿。

如果僅僅是曾老九自己藉機斂財、或者是幫曾國藩斂財,不僅沒什麼問題,而且慈禧太后甚至樂得他們如此!原因不難理解,貪心說明你沒有野心,不是嗎?可問題是,曾老九縱兵洗劫了南京城,這等於是讓全軍都“雨露均霑”、撈足了油水!這是什麼?是收買軍心!戰爭結束後,賞功罰罪本應“恩出於上”,是帝王們收買軍心的絕佳機會,可曾老九居然“代勞”了!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會怎麼想?恭忠親王奕訢會怎麼想?“你曾國藩這不是想將湘軍徹底變成自己的私家軍,與朝廷打擂臺吧?”這是正常邏輯。

曾國藩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頭腦,但彼時的左宗棠是清醒的!他不想曾國藩因此步年羹堯的後塵。上書參劾曾國藩,實際上就是給曾國藩潑盆涼水,讓他頭腦清醒清醒,以免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雍正年間的年羹堯怎麼死的?不就是因為“越俎代庖”、藉助犒賞三軍的機會把手伸向了朝廷的人事任免嗎?功臣不可怕,可怕的是功臣結黨、將手中軍隊變成自己的私家軍!曾老九此舉,讓曾國藩離年羹堯的下場越來越近……

安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之心

曾老九的行為未必就是曾國藩的主意,但在清王朝的統治階層看來,這就是曾國藩在收買軍心,不是嗎?一旦湘軍擰成一股繩,北上拿下北京城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事實上,在攻破金陵之後就已經有人暗示曾國藩自己稱帝了。雖然被曾國藩拒絕,但這根本無法打消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的疑心!

在這個當口,左宗棠上了這樣一份參劾曾國藩的奏摺,表面看他是在“恩將仇報”、在背後捅了曾國藩一刀。可事實上呢,左宗棠實實在在是幫了曾國藩一把!為什麼這樣說呢?左宗棠是什麼人?出身湘軍的大將、封疆大吏,他出面攻擊曾國藩,至少會給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一個印象,湘軍並不是鐵板一塊!是可以通過相互制衡的權力平衡遊戲來進行制約,既然可控,也就沒有必要大開殺戒了。如果不是左宗棠的這份奏摺,曾國藩的命運如何,恐怕就很難說了。

雖然遭到了來自湘軍內部的參劾,但曾國藩非但沒有受到處分,反而成為了一等侯並得以善終,這與左宗棠的這份奏摺是有著很大關係的。換言之,左宗棠參劾曾國藩不僅不是“恩將仇報”,反而是在“報恩”。左宗棠這個人看似大大咧咧,實際上心機、城府還是相當深的。後來眾所周知的左李不合,誰又敢說不是左宗棠與李鴻章之間達成的默契呢?如果兩大出身湘軍的政治勢力合流了,清王朝的統治階層還能睡得著覺嗎?等待左宗棠和李鴻章會是什麼,不言而喻!

綜上所述,在湘軍攻破金陵時,左宗棠上書參劾曾國藩不僅不是“恩將仇報”,反倒是無形中幫了曾國藩一把。自古功臣都是帝王們猜忌的重點對象,一旦功臣將手中的軍隊變成了私家軍,哪怕只是有這種苗頭,恐怕他離死也就不遠了……左宗棠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上了那道奏摺!說白了,就是在和慈安太后、慈禧太后玩心機。這也就無怪乎左宗棠得罪了那麼多人,卻能步步高昇並得以善終了,這個人看似大大咧咧,其實城府相當之深,某種程度上甚至超過了曾國藩和李鴻章!


農民工歪說歷史


在湘軍平定太平天國後不久,湘軍集團就遇到了另一個危機:曾國藩和左宗棠公開決裂。

事情的起源就是天京陷落之後關於幼天王洪天貴福的去向。當時曾國荃的軍隊忙著搶財寶,導致幼天王趁亂逃跑,曾國荃沒有掌握這個情況,他的判斷是天王府火勢猛烈,幼天王等應該已經死於火中。因此他第一時間貿然向曾國藩彙報說,幼天王“積薪宮殿,舉火自焚”,曾國藩相信了弟弟,向朝廷彙報說幼天王自焚了。

可是事實卻不是如此,幼天王其實已經逃出城外,左宗棠得知了幼天王的蹤跡。按常理,他應該及時把這個消息告訴曾國藩,讓曾國藩決定如何處置整個事情。再退一步,即使是由他來向朝廷彙報,他無論如何也應該先向曾氏兄弟通報一下情況。這樣於國家無損,而於私誼有益。但是他直接奏報了朝廷,還多多少少的誇大了一些事實。因此朝廷勃然大怒,下旨切責曾國藩:

據曾國藩奏洪福瑱積薪自焚,茫無實據,似已逃出偽宮。李秀成供曾經挾之出城,後始分散。其為逃出,已無疑義。湖熟防軍所報斬殺淨盡之說,全不可靠。著曾國藩查明。此外究有逸出若干?並將防範不力之員弁,從重參辦。——《曾國藩全集·奏稿》

由此,曾左兩人後來互相指責,徹底決裂。那麼左宗棠為何這麼做呢?要知道,兩人不僅是同鄉,而且年齡相仿。因為左宗棠科舉不順,理論上是不會得到當上封疆大吏的機會的,若不是曾國藩提攜,他哪裡能有今天?

其實這就是左宗棠性格所致!從認識曾國藩開始,左宗棠在心底是瞧不起曾國藩的,認為他的才華比不上自己。他在與胡林翼等朋友通信中提到曾國藩時經常說,“滌公方略本不甚長”,“鄉曲氣太重”,“才亦太缺”,“於兵事終鮮悟處”。而在他晚年時,曾經為一幅叫《銅官感舊圖》的畫作序。銅官就是曾國藩靖港之敗後自投湘江之處,《銅官感舊圖》畫的就是曾國藩當年自殺之事。左宗棠的序中有這樣一句:“公(曾國藩)不死於銅官,幸也。即死於銅官,而謂蕩平東南,誅巢馘讓,遂無望於繼起者乎?殆不然矣。”字裡行間都是認為曾國藩才能不高。

可就是這個才能不高的曾國藩處處都混得比他好。在科舉上,曾國藩中進士,點翰林,很快做到侍郎。左宗棠才華橫溢,卻進身無門,只是個舉人,只好充當幕僚。在後來的平叛過程中,曾國藩一直都比自命諸葛的左宗棠做的好,在朝廷的封賞和死後的諡號上(曾國藩諡號文正,是文官最高的評價),即使在後來的歷史評價上,曾、左、李、胡的順序也是不變的。這讓恃才傲物的左宗棠是無法接受的。左宗棠如此對待曾國藩,可謂恩將仇報,實出乎常情常理之外。其實左宗棠一生於朋友之道不屑於用心講求,先後絕交的朋友不止曾國藩一人。他和郭燾嵩、李鴻章、沈葆楨也無不鬧翻。這其實就是左宗棠的性格使然。

有來必有往,曾國藩揭出左宗棠當年的一樁老底:原來,同治三年(1864年),左宗棠攻陷杭州後,曾有數萬太平軍逃出,左宗棠卻彙報成只有數千人。這事曾國藩早就心知肚明,卻一直為左宗棠保密。直到今天,才不得不作為撒手鐧拋了出來。由此兩人你來我往,鬧的不亦樂乎。

當然,後來兩人的纏鬥,在一方面也讓朝廷放了心,這其中的奧妙也許兩人也都心知肚明。“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大家都懂,互相鬥一斗也讓朝廷放心不是?

當然,曾國藩還是比較豁達和寬仁的,在後來左宗棠平定捻軍的時候,曾國藩作為兩江總督,對於糧餉事宜充分的支持了左宗棠,這讓他十分感動,要知道斷了糧餉,左宗棠即便有通天的本領也是無計可施的。

公元1872年,曾國藩去世,身在西北前線的左宗棠派人千里迢迢送來一副誰也沒有料到的輓聯,其文曰:

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

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左宗棠最終還是低下了他高昂的頭,向這位老戰友致以最高的評價。


黑水布衣


這是左宗棠的明智之舉,是為了國家,也是為了自己的名譽。左宗棠的上折彈劾之舉,實際上是幫了曾國藩。

左宗棠有功於國家,但是卻沒有居功自傲,他對國家政局有著正確和清醒的認識。曾國藩對左宗棠有謙讓有舊恩,左宗棠心知肚明,沒有忘卻。但是曾國藩攻下金陵,太平天國已經滅亡,曾國藩握有軍權,聲勢浩大,已成功高震主之勢,左宗棠此時上折彈劾,一是為國家,二是為自己的名譽。左宗棠正是因為曾國藩與自己以前交往甚好,此時才更應劃清界限,以防曾國藩失勢,對自己帶來不利影響。

左宗棠的這次上折彈劾,實際上一是有功於國家,避免了國家的一場政治混亂;同時,左宗棠這次彈劾,實際上是幫了曾國藩,對曾國藩進行了一次深刻的提醒,否則,曾國藩的下場不知道有多慘!曾國藩真的應該感謝左宗棠!


大樹天音


幫曾國藩,也是幫自己

攻下金陵,太平天國已經滅亡,曾國藩手握大軍,門生故舊遍及天下,隨時都有功高震主,鳥盡弓藏的嫌疑,這個時候上書彈劾曾國藩,不是要害他,而是在幫他,要是個個都上書幫他說話,曾國藩才是麻煩大了。

至於幫自己很簡單,既然曾國藩難免被猜忌,他對自己有恩,那麼左宗棠很可能也是被看作曾國藩一黨,屬於被猜忌的行列。這個時候上書,等於是劃清界限,表明立場,把自己樹立在曾國藩的對立面,一旦朝廷玩什麼兩相制衡的方式,那麼自己就也可以得到保全。


葉飄刀


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