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对左宗棠有谦让有旧恩,湘军攻下金陵后,浙闽总督左宗棠为什么上折弹劾曾国蕃?

书香一品


简要说一下。

1、左宗棠一生自视极高,也确实有才。但命运弄人,他没有曾国藩的运气,成名甚早、出仕太晚,功名也才一举人。平灭“发匪”、他们都有大功于朝廷;但无论如何,左不可能排在曾前面,顶多居第二。所以,他不遗余力攻击曾,一多半是官场惯例,也有性格因素。

2、朝廷乐见。刚刚上台的慈禧皇太后,天生政治才能突出,加上恭亲王也非常睿智。她们倚重湘军平乱,但也深为忌惮其尾大不掉,酿成祸端。所以,采取分而治之、相互制约之策;刻意提拔曾能干的同僚部下,比如左、李之流。对这一点,大家都心知肚明。

3、左宗棠攻击曾国藩,那是坚持一辈子的习惯;到晚年最后几年仍然如此。他在“二线”,每天做的两件事,就是一不停吹嘘如何平灭洪扬、收复新疆(也确是不世之功),二不知疲倦地大骂曾国藩。不过,写给曾的挽联,总算有点惺惺相惜之意。这才是才高八斗、狂傲不羁、性情中人的左宗棠。

4、什么“曾左默契,左弹劾曾、其实是救湘军”云云,电视剧看太多了。因为左有才有功,就刻意拔高左,没有必要。这顶多是某个蹩脚编剧的想法,当时的现实,绝无可能。


十段2020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是很多读者朋友一直疑虑的。

毫不客气的说:没有曾国藩的推荐,左宗棠或许是很难有出头之日!也就是那么奇怪,左宗棠多次去应试都是名落孙山!

从曾国藩把左宗棠推荐给骆秉章后,凭着自己的真本事,左宗棠仕途一路凯歌。

当湘军在曾国荃,也就是曾国藩的弟弟督战下,终于攻克了围困多日的金陵后,曾国藩和他的湘军历史的使命完成了。

立了巨功的湘军上上下下飘飘然了!尤其是曾国荃。

但是,那一刻,曾国藩是冷静的。左宗棠也是冷静的!

于是,湘军攻下金陵后,左宗棠的弹劾曾国藩和他的湘军那份奏折飞向了慈禧太后的案头!

是左宗棠恩将仇报吗?

不是,左宗棠是曲线救湘军还有曾国藩!



1

左宗棠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但不是背后捅刀的小人。

左宗棠是一个真性情的人。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

那一次,曾国藩在靖巷之战失败后,要自杀。

左宗棠得知后,写了封信把曾国藩臭骂了一番,还不理曾国藩后来的示好。

可见左宗棠的性格之刚。

在当时朝廷中,湖南人手握重兵和权力还真不少。像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王麟,杨度……

心性多疑的慈禧太后一直担心曾国藩势力坐大,更担心曾国藩跟他的同乡们拉帮结派!

所以,曾国藩攻下金陵后,慈禧太后调兵把湘军呈包围之势。就是担心湘军乘机作乱。

洞察局势敏锐的左宗棠,不想曾国藩和湘军毁于一旦,就上奏折弹劾他进城后烧杀抢掠!

这就是左宗棠的高明之处。



2

慈禧见到了左宗棠的奏折非常的满意。

可以说是左宗棠的奏折来得非常的及时。

慈禧非常的满意。

别以为湘军立大功了,要封官要赏赐,看,弹劾的奏折到了,你还有意思讨这讨那?

呵呵,你曾国藩连有恩于左宗棠,左宗棠都来弹劾,说明了俩个人私下关系不乍的,也就不会拉帮结派了!

后来,慈禧还把这份奏折转给曾国藩看。

慈禧就让曾国藩作检讨。然后,裁军。而曾国藩本人又升官了!

其实,这种罪名可大可小。

这就是左宗棠的高明之处!

左宗棠不愧是左季高!

曾国藩看到了左宗棠奏折后,还抿嘴笑了,一切尽在不言中!



总结:左宗棠这样做,是智慧之举。曾国藩和他的湘军感激呢!


阿邦行走在文化长廊


左宗棠刚加入清廷的时候,曾在曾国藩手底下做过事。也可以说,曾国藩和左宗棠的关系是师生关系。两人关系非常铁。但是,为什么到最后两人却闹顶了呢。

在围困了金陵两年之久后,曾国藩终于攻破城池。挫骨扬灰洪秀全的尸体,其弟曾国荃向曾国藩报告,洪秀全的儿子,也就是太平天国太子洪天贵福已死,曾国藩很高兴,这就意味着太平天国从此绝了哇,于是曾国藩向朝廷呈奏,以示邀功,慈禧大喜,加官进爵,马上就要准备庆功宴。这时候左宗棠突然一封奏折呈上,说道洪天贵福没有死,此人已逃至湖州,被黄文金收留,纠集余兵,伺机东山再起,同治帝就怒了,指着南方的曾国藩,给朕一个合理的解释。曾国藩傻了,辛辛苦苦大半辈子,到最后弄了个欺君罔上的罪名,那就坏了。于是曾国藩说那黄文金胡说八道,他是想假借名号以便号召余党。曾国藩又说左宗棠围杭州放走十万太平军。左宗棠也急眼了,拢共拢的才两万人,麻子来的十万人?!

这两人你来我往,见招拆招,互相伤害。后来也有人说,这事二人故意给朝廷演的一出戏,“狡兔死,走狗烹”,太平天国已被剿灭,曾左二人又是手握雄兵,朝廷肯定会秋后算账,这样两人故意互掐,也是让朝廷认为能够相互制衡,免起疑心。不过事后,确实是洪天贵福逃了出来,左宗棠被赞“一代名臣”。而后来曾国藩主动裁湘军,拒绝了部下拥护称帝的念想,以示绝不给朝廷惹麻烦、成威胁,曾经十五万水路两师的湘军最后被裁到一万人。


兰陵不算黑


说曾文正公是左文襄公的伯乐并不为过,左宗棠举人出身,虽多次应会试、却屡屡落第,后来不得已只能进入高官幕府充当幕宾,这也是彼时不少举人的归宿。“发乱”爆发后,在曾国藩的推荐下,左宗棠进入了时任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幕府,后来在湘军中逐渐脱颖而出,继而建立了自己的嫡系力量——楚军,成为了晚清时期呼风唤雨的人物之一!

左宗棠这个人虽然性情比较刚烈,几句话不对版就敢冲上司“吹胡子瞪眼”,但却不是那种恩将仇报的小人。对于出身湘军的左宗棠而言,曾国藩既是自己的“老领导”、又是自己的伯乐,而且二人的关系也还算融洽,至少左宗棠与曾国藩的关系要远好于与李鸿章的关系。可为何在湘军攻破金陵之时,左宗棠要上书参劾曾国藩呢?

曾老九做得太过了

在湘军攻破金陵之后,包括曾国藩本人在内似乎都有些飘飘然了,尤其是曾国藩的九弟、进攻金陵的一线统帅曾国荃。进入南京城之后,曾老九纵兵烧杀抢掠了整整七天七夜!湘军几乎将太平天国的都城南京洗劫一空……曾老九本人也赚了个盆满钵满。

如果仅仅是曾老九自己借机敛财、或者是帮曾国藩敛财,不仅没什么问题,而且慈禧太后甚至乐得他们如此!原因不难理解,贪心说明你没有野心,不是吗?可问题是,曾老九纵兵洗劫了南京城,这等于是让全军都“雨露均沾”、捞足了油水!这是什么?是收买军心!战争结束后,赏功罚罪本应“恩出于上”,是帝王们收买军心的绝佳机会,可曾老九居然“代劳”了!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会怎么想?恭忠亲王奕訢会怎么想?“你曾国藩这不是想将湘军彻底变成自己的私家军,与朝廷打擂台吧?”这是正常逻辑。

曾国藩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头脑,但彼时的左宗棠是清醒的!他不想曾国藩因此步年羹尧的后尘。上书参劾曾国藩,实际上就是给曾国藩泼盆凉水,让他头脑清醒清醒,以免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雍正年间的年羹尧怎么死的?不就是因为“越俎代庖”、借助犒赏三军的机会把手伸向了朝廷的人事任免吗?功臣不可怕,可怕的是功臣结党、将手中军队变成自己的私家军!曾老九此举,让曾国藩离年羹尧的下场越来越近……

安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之心

曾老九的行为未必就是曾国藩的主意,但在清王朝的统治阶层看来,这就是曾国藩在收买军心,不是吗?一旦湘军拧成一股绳,北上拿下北京城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事实上,在攻破金陵之后就已经有人暗示曾国藩自己称帝了。虽然被曾国藩拒绝,但这根本无法打消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的疑心!

在这个当口,左宗棠上了这样一份参劾曾国藩的奏折,表面看他是在“恩将仇报”、在背后捅了曾国藩一刀。可事实上呢,左宗棠实实在在是帮了曾国藩一把!为什么这样说呢?左宗棠是什么人?出身湘军的大将、封疆大吏,他出面攻击曾国藩,至少会给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一个印象,湘军并不是铁板一块!是可以通过相互制衡的权力平衡游戏来进行制约,既然可控,也就没有必要大开杀戒了。如果不是左宗棠的这份奏折,曾国藩的命运如何,恐怕就很难说了。

虽然遭到了来自湘军内部的参劾,但曾国藩非但没有受到处分,反而成为了一等侯并得以善终,这与左宗棠的这份奏折是有着很大关系的。换言之,左宗棠参劾曾国藩不仅不是“恩将仇报”,反而是在“报恩”。左宗棠这个人看似大大咧咧,实际上心机、城府还是相当深的。后来众所周知的左李不合,谁又敢说不是左宗棠与李鸿章之间达成的默契呢?如果两大出身湘军的政治势力合流了,清王朝的统治阶层还能睡得着觉吗?等待左宗棠和李鸿章会是什么,不言而喻!

综上所述,在湘军攻破金陵时,左宗棠上书参劾曾国藩不仅不是“恩将仇报”,反倒是无形中帮了曾国藩一把。自古功臣都是帝王们猜忌的重点对象,一旦功臣将手中的军队变成了私家军,哪怕只是有这种苗头,恐怕他离死也就不远了……左宗棠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上了那道奏折!说白了,就是在和慈安太后、慈禧太后玩心机。这也就无怪乎左宗棠得罪了那么多人,却能步步高升并得以善终了,这个人看似大大咧咧,其实城府相当之深,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曾国藩和李鸿章!


农民工歪说历史


在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后不久,湘军集团就遇到了另一个危机:曾国藩和左宗棠公开决裂。

事情的起源就是天京陷落之后关于幼天王洪天贵福的去向。当时曾国荃的军队忙着抢财宝,导致幼天王趁乱逃跑,曾国荃没有掌握这个情况,他的判断是天王府火势猛烈,幼天王等应该已经死于火中。因此他第一时间贸然向曾国藩汇报说,幼天王“积薪宫殿,举火自焚”,曾国藩相信了弟弟,向朝廷汇报说幼天王自焚了。

可是事实却不是如此,幼天王其实已经逃出城外,左宗棠得知了幼天王的踪迹。按常理,他应该及时把这个消息告诉曾国藩,让曾国藩决定如何处置整个事情。再退一步,即使是由他来向朝廷汇报,他无论如何也应该先向曾氏兄弟通报一下情况。这样于国家无损,而于私谊有益。但是他直接奏报了朝廷,还多多少少的夸大了一些事实。因此朝廷勃然大怒,下旨切责曾国藩:

据曾国藩奏洪福瑱积薪自焚,茫无实据,似已逃出伪宫。李秀成供曾经挟之出城,后始分散。其为逃出,已无疑义。湖熟防军所报斩杀净尽之说,全不可靠。着曾国藩查明。此外究有逸出若干?并将防范不力之员弁,从重参办。——《曾国藩全集·奏稿》

由此,曾左两人后来互相指责,彻底决裂。那么左宗棠为何这么做呢?要知道,两人不仅是同乡,而且年龄相仿。因为左宗棠科举不顺,理论上是不会得到当上封疆大吏的机会的,若不是曾国藩提携,他哪里能有今天?

其实这就是左宗棠性格所致!从认识曾国藩开始,左宗棠在心底是瞧不起曾国藩的,认为他的才华比不上自己。他在与胡林翼等朋友通信中提到曾国藩时经常说,“涤公方略本不甚长”,“乡曲气太重”,“才亦太缺”,“于兵事终鲜悟处”。而在他晚年时,曾经为一幅叫《铜官感旧图》的画作序。铜官就是曾国藩靖港之败后自投湘江之处,《铜官感旧图》画的就是曾国藩当年自杀之事。左宗棠的序中有这样一句:“公(曾国藩)不死于铜官,幸也。即死于铜官,而谓荡平东南,诛巢馘让,遂无望于继起者乎?殆不然矣。”字里行间都是认为曾国藩才能不高。

可就是这个才能不高的曾国藩处处都混得比他好。在科举上,曾国藩中进士,点翰林,很快做到侍郎。左宗棠才华横溢,却进身无门,只是个举人,只好充当幕僚。在后来的平叛过程中,曾国藩一直都比自命诸葛的左宗棠做的好,在朝廷的封赏和死后的谥号上(曾国藩谥号文正,是文官最高的评价),即使在后来的历史评价上,曾、左、李、胡的顺序也是不变的。这让恃才傲物的左宗棠是无法接受的。左宗棠如此对待曾国藩,可谓恩将仇报,实出乎常情常理之外。其实左宗棠一生于朋友之道不屑于用心讲求,先后绝交的朋友不止曾国藩一人。他和郭焘嵩、李鸿章、沈葆桢也无不闹翻。这其实就是左宗棠的性格使然。

有来必有往,曾国藩揭出左宗棠当年的一桩老底:原来,同治三年(1864年),左宗棠攻陷杭州后,曾有数万太平军逃出,左宗棠却汇报成只有数千人。这事曾国藩早就心知肚明,却一直为左宗棠保密。直到今天,才不得不作为撒手锏抛了出来。由此两人你来我往,闹的不亦乐乎。

当然,后来两人的缠斗,在一方面也让朝廷放了心,这其中的奥妙也许两人也都心知肚明。“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大家都懂,互相斗一斗也让朝廷放心不是?

当然,曾国藩还是比较豁达和宽仁的,在后来左宗棠平定捻军的时候,曾国藩作为两江总督,对于粮饷事宜充分的支持了左宗棠,这让他十分感动,要知道断了粮饷,左宗棠即便有通天的本领也是无计可施的。

公元1872年,曾国藩去世,身在西北前线的左宗棠派人千里迢迢送来一副谁也没有料到的挽联,其文曰: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左宗棠最终还是低下了他高昂的头,向这位老战友致以最高的评价。


黑水布衣


這是左宗棠的明智之举,是为了国家,也是为了自己的名誉。左宗棠的上折弹劾之举,实际上是帮了曾国藩。

左宗棠有功于国家,但是却没有居功自傲,他对国家政局有着正确和清醒的认识。曾国藩对左宗棠有谦让有旧恩,左宗棠心知肚明,没有忘却。但是曾国藩攻下金陵,太平天国已经灭亡,曾国藩握有军权,声势浩大,已成功高震主之势,左宗棠此时上折弹劾,一是为国家,二是为自己的名誉。左宗棠正是因为曾国藩与自己以前交往甚好,此时才更应划清界限,以防曾国藩失势,对自己带来不利影响。

左宗棠的這次上折弹劾,实际上一是有功于国家,避免了国家的一场政治混乱;同时,左宗棠這次弹劾,实际上是帮了曾国藩,对曾国藩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提醒,否则,曾国藩的下场不知道有多惨!曾国藩真的应该感谢左宗棠!


大树天音


帮曾国藩,也是帮自己

攻下金陵,太平天国已经灭亡,曾国藩手握大军,门生故旧遍及天下,随时都有功高震主,鸟尽弓藏的嫌疑,这个时候上书弹劾曾国藩,不是要害他,而是在帮他,要是个个都上书帮他说话,曾国藩才是麻烦大了。

至于帮自己很简单,既然曾国藩难免被猜忌,他对自己有恩,那么左宗棠很可能也是被看作曾国藩一党,属于被猜忌的行列。这个时候上书,等于是划清界限,表明立场,把自己树立在曾国藩的对立面,一旦朝廷玩什么两相制衡的方式,那么自己就也可以得到保全。


叶飘刀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