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和父母相處久了總有矛盾

  • 原創丨版權:書報文摘(微信公眾號id:shubaowenzhai)
  •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Part 1

受疫情影響,不管是上班族還是學生,這次的假期都比以往的長,跟父母相處久了,因生活習慣等差異,免不了會有些矛盾。

就像微博上的一條新聞:一位23歲女孩因為和父親吵架而離家出走。

這位女孩有輕微的抑鬱症,所幸沒有發生意外。經過幾個小時的尋找,最終,民警在江邊找到了這個女孩,並耐心開導她。

後來她的父親趕到,一開始這個女孩並不願意跟父親回家,還是在民警的勸說下,才跟父親回去了。

在這個特殊的假期裡,跟父母在一起了久了,應該有很多人跟這位女孩一樣,會與父母產生矛盾,發生爭吵。

就像一些網友評論說的:

@飯搭蘿蔔: 我自己也想離家遠點來著,畢竟疫情出不去,在家住久了,總是會和父母因為一些瑣事鬧彆扭,很不和諧,所以在家待久了也不好。

@-恬柚: 可以感同身受,我在家待著超過了5天也想離家出走!

其實跟父母產生矛盾,導火線都是一些平常的瑣事,原因都是兩代人看待問題的角度不一樣,生長背景不同,價值觀、生活習慣等差異導致的。

為什麼和父母相處久了總有矛盾


Part 2

在知乎上,一位網友說,每次跟他父親商量一件事情,結果都是彼此誰都說服不了對方,溝通到最後一定會有爭吵。

因此每次溝通,都會在心裡留下傷痕,導致現在和父親的鴻溝越來越大,親密關係也在一點點地消減,兩人之間慢慢有了距離。

這就是典型的家庭權力鬥爭,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主權爭奪,雙方都想把主權握在自己手上,讓對方聽從自己的意見。誰也說服不了誰,當兩人各執己見,互不相讓時就有了爭吵,從而產生了矛盾。

作為父母的一方,覺得自己生活了幾十年,走過的路、積累的人生經驗比子女吃過的飯還要多,所以認為子女聽從他們意見是理所當然的。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們覺得我是父母,我是權威,你作為子女理應聽我的。

可是當子女的,則認為自己接受的教育更多、更科學,知識面更廣,而父母的思想還停留在以前的認知層面上,所以父母更應該聽取我們的意見。

各自都得理不饒人,誰也不服誰,這樣就容易產生矛盾。

這種情況,只能是一方妥協,不然只會一直爭論不休。

為什麼和父母相處久了總有矛盾


Part 3

距離產生美。

人與人之間保持著一定的距離,這樣的關係往往更加和諧,即使是親人也一樣。很多的人在外地工作或讀書時,不跟父母住一起,都是母慈子孝,一旦住一起久了就開始雞飛狗跳。

特別是一些比較長的假期,剛開始那兩三天還好,時間久了,各種問題就來了。晚上熬夜白天睡懶覺就會被父母嘮叨。

拿手機刷抖音打遊戲也會被父母說,甚至把問題升級到工作中來:天天玩手機、打遊戲,去上班是不是也這樣,這樣怎麼有前途等一系列問題就出來了。

年輕人天天被困在家,唯一的娛樂措施就是靠一部手機或者電腦了,況且上班的時候也沒機會這樣玩,只能趁著假期好好放鬆,盡情玩耍了。

但在父母眼中就變了味了,這樣就很容易有爭執。

今年春節,我們難得有這麼長的假期跟父母住一起,可天天被嘮叨被罵,一件事可以說好幾次,天天說大道理也著實承受不了。

該講的道理小時候都講了,現在這麼大的人了,講來還有什麼用。都是成年人,是非對錯還不懂嗎?整天講這些只會讓我們厭煩,破壞親子關係。

與其這樣,不如接受彼此之間的差異,和和氣氣地過日子。

家真的不是講道理的地方。

為什麼和父母相處久了總有矛盾


Part 4

心理學家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中寫:“別拿自己的尺子量對方,每個人的生命體驗最後構成了一個現象場,它就像是一個人認識世界的座標體系。

親人間的理解之所以很難,關鍵原因在於我們習慣從自己的座標體系出發,去推測、揣摩、評價甚至抨擊另一個人,卻完全忘了,對方也有一個現象場,有一個與自己完全不同的座標體系。

同一件事情,因為座標體系不同,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認識。家裡主要處理的是感覺,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核心。

如果,你渴望理解對方,就必須學會放下你的座標體系,嘗試著進入對方的座標體系,這是抵達理解的唯一途徑。”

家不是講理的地方,家人需要的是互相包容、互相理解、互相扶持;需要的是換位思考,別總以自己的角度看待問題。

作為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思想、生活習慣各方面強加到兒女身上,有些東西在你身上適合,不一定適合對方。

作為子女,也不要想著去改變父母的思想以及生活習慣等等。他們生活了幾十年,所有的東西已根深蒂固,就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吧。

只有這樣彼此尊重,相互理解,我們才能和睦相處,做幸福的一家人!


作者簡介:希藍,一位90後的小女子,不攀比不將就,過舒心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