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不通过玄武门之变,是否能登上皇位?

木易看史


如果李世民不发动玄武门之变的话,那鹿死谁手还真不一定。历史上的太子李建成可不像电视剧中刻画的那样优柔寡断,反倒是十分的有才华,李建成为人宽厚,坦率,有卓越的军事才华而且还知人善用。

至于为什么史书上对李建成的评价一直都不好,那大家伙肯定都知道了吧。这些都是李世民的诬蔑,如果不把李建成李元吉刻画的昏庸无能,淫乱后宫,怎么能显示衬托出自己呢是吧。其实李建成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一直是礼贤下士,招揽人才,在此期间,招收了薛万彻,冯立,王珪还有名相魏征。但是可惜了这些人才最后全部白白便宜给了李世民。

反观李世民,他一生在外征战,是唐朝著名的战神,一半的天下都是他打下来的。一开始的时候,李渊还是中立的,谁也不偏袒谁,但是无奈李世民功绩太高,怕他功高震主,专门为他设了一个天策上将的官职。这个官职就相当于是一个小朝廷,可以随意的自己招纳人才。

但是随着自己的战功越来越高,在朝廷里支持自己的人也越来越多,再加上出征之前,李渊还答应了李世民,班师回朝的时候就让他做太子,之后的结果我们也知道,李渊食言了。这也导致了李世民对他有所不满,最终再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夺得了太子之位,但是仅仅只过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李世民就逼迫李渊让位,自己称帝了。

所以说,如果李世民不发动玄武门之变,他的皇位是和他无缘的,甚至还会性命不保,要是真的李建成上位了,他肯定也不会留下李世民这个威胁的。

所以再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之后,不仅杀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几个儿子,甚至还把自己弟弟李元吉的媳妇儿给占为己有,最最最厉害的就是,他还给自己的丈母娘萧皇后给纳入了后宫(萧皇后就是前朝隋炀帝杨广的皇后),虽然李世民在位开辟了贞观之治,但是做的荒唐事也确实不少。


易乎


唐太宗李世民,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但是他为了当皇帝,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亲哥哥李建成从而登上皇位。我们今天假设如果他没有兵变,能够用正常手段登上皇位吗?无敌认为,如果用正常途径那么李世民一辈子也当不上皇帝。为什么我这么说呢,且听我细细道来。

嫡长子继位制度

太子李建成是唐高祖李渊的大儿子,而李世民只是老二。李建成与李世民一母同胞,但是李建成为李渊长子。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一般认为嫡长子才可以继承家业。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作乐,确立了宗法制度。具体规定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自此嫡长子变成最具有合法性的继承人。

嫡长子继承制度因此为中华奉行的继承制度。这种制度的优越性在于,可以顺利的交接两代人之间的权利,也可以很有效的避免宗族亲人之间的阿谀我诈,甚至是流血武斗。所以按照正常情况,李建成成为太子到最后顺利登基成为皇帝是大家所公认的。如果李世民想要当皇帝,只有除掉李建成才有机会。


继承制度这一点不可以,那我们换个思维。有没有可能李建成不适合当皇帝,甚至是个坏人,会被李渊废掉呢?事实证明这也是不行的!

太子有军功

太子李建成,自李渊起兵多有功绩。在李渊刚刚起兵的时候,手上没有多少兵马与支持者。这时候李建成站出来了,他四处去拉拢河东贵族,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支持,最后他也成功了,李渊得到了整个关陇门阀的支持。并且李建成还带兵成功收复长安与河北。 之后李建成成为太子,多留守长安处理朝政。后窦建德部将刘黑闼造反,李世民与李元吉都兵败,最后还是太子李建成成功打败了刘黑闼。由此可知,李建成对于大唐建立也是殚精竭虑,李渊根本不可能废了李建成。

因此我们从上面的分析看出,正常途径下李建成身为皇长子,并且有军功在身,他基本上是铁定的皇位继承人。李世民想要登上皇位,正常途径简直是痴人说梦。所以,他选择了唯一的一条路~玄武门兵变!庆幸的是,他还算对对得起死去的大哥李建成,开创了“贞观之治”!!


无敌通史


李世民不通过玄武门之变,是否能登上皇位?

李世民如果不发动玄武门政变,不仅当不了皇帝,甚至连当秦王的机会都没有了。

1.李建成太子的职务合情、合理、合法,他将来当皇帝是顺理成章的事。

在辅佐父亲李渊建立大唐的过程中,在剿灭突厥人扶植的军阀刘黑闼的过程中,在平定战火纷飞的山东过程中,李建成表现出的文韬武略证明他自己完全是一位优秀的领袖人物。

李渊自太原晋阳起兵后,李建成与弟弟李世民一样,也率领自己的军队在战场上英勇作战过,也建立了赫赫军功,而且李建成的军功比起李世民来毫不逊色,只是正史上少有宣传罢了;最先率军攻入长安城内的唐军将领雷永吉就是李建成的部属,用今天的话来说,夺取长安的第一功就应该归于李建成。

李建成闹革命时厥功至伟,又身为李渊的嫡长子,依立嫡立长的宗法原则,被定为接班人是名正言顺的事。按传统规矩,他有继承皇位的合法权力,这样,皇位本就应该没有李世民的什么事。

2.依靠和平演变争取皇位,李世民没有优势和充分的条件。

大唐开国后,身为太子的李建成要坐在京城监政辅政了,毕竟父亲年迈了,新建立的大唐江山需要建立起诸多的社会制度来维护;留守长安协助父皇李渊处理政务时,李建成就很少在战场上抛头露面了,而李世民仍然有纵横沙场、杀敌立功逞英豪的机会,如此以来,李世民的英武形象就慢慢地高大了起来,甚至后来盖过了太子李建成!

但这并不是说,他的能力比哥哥强,李建成并非昏庸之辈,他是一位明察而智慧的人;在长安,李建成身为文官之首,说话想当有份量,关键是身为太子,李建 成还有父皇李渊的高度信任与坚定支持;如果秦王不依靠发动令人猝不及防的玄武门之变上位,想通过和平演变来坐稳江山,简直是痴人说梦!最低皇上李渊这一关他就过不去,况且还有魏征和冯立等这一大批文武旧臣呢?

3.玄武门事件的发生 ,已经客观地说明了李世民自己非常清楚:如果不发动军事政变,自身上位是无望的。

政治层面与权谋的较量是容不得正义和伦理来讲多少话的,自古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李世民正是领悟到了这一点,他才在风口浪尖上来了个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倘不如此,他只有任人宰割的命运,最终的结局比他的哥哥李建成好不到那去。

当时,李世民因权势过大而遭到了猜忌和忌惮,李渊在李建成的建议下,已经决定采取非常手段来打压李世民了!

如此,李世民只得铤而走险、先发制人、及时发动玄武门之变,以武力夺取皇位,否则他有可能成为父亲与大哥的政治牺牲品,而一旦他听任父亲与大哥的调令回到洛阳,那么,他原来的秦王的地位,甚至连自己的生命也不一定能保得住了。


希望星晨58298869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们共同探讨。

在隋末天下大乱,各路诸侯争霸天下的时候,李渊很幸运,除了能干的手下,最给他争气的就是他的四个儿女,李建成,李秀宁,李世民,李元吉,可以说个个都很优秀。

在建立唐朝之后,建成被立为太子。由于李世民能征善战,功劳最大,文能安邦定国,武能开疆拓土。

天下已定之后,李渊就开始头疼了。因为儿女们太能干在皇家就是灾难。李渊为了保证李建成的太子做的安稳,也为了安抚李世民,就册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军,并调开他的手下大将,让他们去外地做官,逐步的架空李世民。

另一边,李建成对李世民的迫害也逐步加码。李建成手下的谋士出主意宴请李世民,使李世民中毒吐血。两边的将领也在你来我往,互相斗个不停。

当斗争进入白热化之后,被逼无奈的李世民先发制人,于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

如果李世民不发动玄武门之变,他绝对与皇位无缘。古代讲究长幼有序,李渊也是偏向李建成的,另外如果不发动政变,他有可能被李建成手下的幕僚杀死,也有可能被自己的将领背叛,毕竟身后跟着一大帮人呢。

世人都说皇帝好,皇家残酷谁人了啊?

希望我的回答能让你满意,谢谢!


立苹君


如果李世民没有发动玄武门之变,他登上皇位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下面给大家分析一下原因吧。

1、“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已经处于极大逆境

众所周知,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自唐朝建立以来就一直“明争暗斗”,双方都对皇位蠢蠢欲动,到玄武门之变前夕,双方的斗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秦王李世民的境遇吧。玄武门之变前,李建成在众位门客的建议下,已经对李世民的手下动手了,他想方设法的将李世民的一些得力干将给支配开,使得李世民手下只剩下尉迟恭、程知节几个人了。另一方面,李建成又用计夺了李世民的兵权,而李渊也感觉到了李世民对他的威胁,也对他进行了打压。这时李世民已经处于极大的逆境中,只有孤注一掷才有可能成功。

2、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最好的机会

这个时候,李建成又准备对尉迟恭、程知节等人下手,如果李世民不发动玄武门之变,不趁现在还有几个大将动手,到时候就什么也没有了,就只能任李建成宰割了。而且,李建成在取得了这些成绩后,和齐王李元吉就非常得意,非常骄傲。所以,李世民看准了时机,出手了!如果错过这个机会,就很难有下一个机会了,也许,就再也不会有机会了。

3、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将永远被李建成踩在脚下

如果李世民没有发动玄武门之变,等到李世民一无所有了,你认为李建成会让这个登上皇位最大的敌人给起来吗?他一定会像曹丕对待曹植一样,将他死死压住,不给李世民任何机会,同时巩固自己的皇位。李世民想要登上皇位却没有任何人的支持,没有兵权,没有任何力量,他登上皇位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到时候,就算是老天爷都帮不了他!

好了,就给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大家如果有其他想法欢迎评论留言哦!


那些历史的真相


李世民如果不发动玄武门之变,别说登上帝位了,就是想要善终都难,估计都等不到下任皇帝登基就死于李建成之手了,可以说发动玄武门之变是致死地而后生的险招,也是唯一的正确选择。

今天的我们来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动机在于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因为两方相斗必有一死。其实都忽略了一个人,那就是史书上留下优柔寡断的唐高祖李渊,才是李世民真正的对手,李建成李元吉只是他对付李世民的棋子罢了。

李世民在唐朝建国时功劳赫赫,只要有影响的大战役都有他参与的身影。因为太过优秀了,李渊还曾许诺封他为太子,也专门为他创造了一个天策上将的顶级官职,允许他开府建牙自置官属,等于是成立一个小朝廷。这些恩宠看似是父亲对于儿子的正常表现,其实是李世民势力过大,功高震主之下李渊的让步罢了。

李渊从太原起兵到称帝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可以说大一统王朝中最快立国的开国皇帝。他再昏庸也不至于让长子李建成与次子李世民一步步走上自相残杀的道路,只能说李世民在历次战役中已经打出了威名拉拢一大批人才,他只能赏赐不断,但是发现李世民功高震主威胁到皇权以后,李渊开始偏袒于李建成以打压李世民。

李渊的本意是培养李建成打压李世民,通过政治方式打压架空李世民,而不是直接杀了李世民,因为一来李世民的秦王府势力庞大二来怎么说都是父子尚有亲情在。而李建成与李世民的历次斗争中也主要是想夺取李世民的兵权,这才是根本。

武德九年,突厥再次犯边,太子李建成建议李元吉做统帅,并且想趁机夺走李世民的兵权,以双方当时势不两立的局面,李世民没有了兵权不死也难,所以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弑兄逼父,成为最后的赢家。

玄武门之变三天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并且可以处理一切军国事务。三个月后李渊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短短时间内发动如此之大的宫廷政变,又成为皇太子再成为新皇帝。中间唐帝国没内部有什么大的反弹,可见秦王府势力之恐怖,李渊之前的忌惮和打压并非为杞人忧天。

如果李世民不发动玄武门之变,功高震主之下,真正的对手是帝国最高统治者李渊加法定继承人太子李建成加齐王李元吉,李渊支持李建成在于打压李世民威胁中央朝廷的秦王府,李建成打压李世民是为了顺利继位,而且武德九年也一度接近胜利,李世民没有接下来的政变反击更是会成功的,没了兵权的李世民,李渊不杀他,李建成也会杀他,所以李世民不发动玄武门之变,别说登上帝位,就是性命也难保。





缅怀未逝的青春


宗法制,即嫡长子继承制。这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继承基本顺序,可以说深入人心。李建成作为嫡长子,继承大唐江山的绝对第一候选人。

会有人说,李家有鲜卑血统,不会很遵守封建礼法,会立贤,不一定立长。其实,就算有少数民族血统,大唐也是继承了汉文化的,一定会遵守封建宗法制的。社会的公序良俗也是不会违背的。

我们可以姑且认为,李渊会考虑长与贤,但李太子建成也绝不是一个庸碌之人,是很有能力的,在大唐建立期间,助李渊太原起兵,率军攻略西河,取霍邑,拒潼关,攻克长安。在唐朝建立后,率军打退突厥入侵,平定山东是有很大的作为的,也是深得朝臣的拥护和李渊的喜爱。

因此,李世民想通过合法手续继承大统,是绝对不可能的。

李世民鼓动父亲太原起兵,是有大智慧的。大唐立国后,李世民破薛举,浅水原之战平定陇西薛仁杲铲除了唐朝来自西方的威胁。

击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巩固唐朝的北方。在虎牢之战中,一举歼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集团,使唐朝取得了华北的统治权。,重创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战功卓著,可以说,大唐几乎是李老二打下的。

可是,大唐的江山不会通过合法手续继承给他。换作谁,心里都会不爽,作为驰骋疆场的统帅,李世民杀伐果断,只有通过兵变来取得政权了。

有人说李世民是被李建成及其幕僚逼着造反的,我更认为这是李世民的性格使然,谁不想当皇帝,李建成集团的逼迫只是客观借口,给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霸嫂,披上完美的外衣。

也许,太宗知道自己的皇位来的不是那么光彩,充满这血腥,违背人伦。会给史学家留下把柄。因此,太宗殚精竭虑,励精图治,开创伟大贞观之治。

总之,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荣登大宝的唯一道路。成王败寇,恒古不变的道理。功过是非,留给后人评判。








怀府小王


李世民不通过玄武门之变,肯定也会找其他借口或者制造其它事端要么杀死李建成,要么流放他,最终也是能当皇帝的。原因如下:

1.李世民有大才,经过南征北战后,他身边已经聚集了一大批文臣武将,这为他夺取皇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的如房玄龄、杜如晦,武的如有尉迟恭、秦叔宝,这些人随他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谁不想有个一官半职,甚至封候拜将呢?而能给他这些的只有李世民,所以李世民不当皇帝,首先他的那些手下是不会答应的。

2.李世民被称为“天策上将”,功高震主,他与李建成的矛盾已经难以调和,到了要么你死要么我亡的地步。

唐朝的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功劳太大了以至于不知用什么官职来封他,李渊就把他封为“天策上将”。李世民的影响已经远远盖过了太子李建成,对其太子之位已经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李建成早晚都会对李世民下手,聪明的李世民是要束手待毙呢,还是先发制人呢?所以,“玄武门之变”只是他们哥俩矛盾尖锐化后的表现,没有“玄武门之变”,肯定也会有其它什么事端,李世民登上皇位是必然的。

3.哥俩做一下比较,李世民高出很多,李建成必败无疑。

李世民不管是个人魅力、聪明才智等等,还是文治武功都远胜于李建成,在这场争夺中,李建成是必输无疑的。

总的来说,哥俩之间的矛盾已经势如水火,冲突难以避免,但综合各方面来看,很明显李世民更胜一筹!




图书馆和运动场


不可能,当时李建成的势力比较大,他还拉拢了齐王李元吉,他又买通了李渊身边的几个宠妃,给李渊吹枕边风,说他的好话讲李世民的坏话,连后来贞观之治的名臣魏征都是他东宫的人,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是皇帝亲授的太子,继承皇位名正言顺,具有合法性。李世民虽然有实力,也有贤人辅佐,他可能每天都盼着李建成自然死亡,但这种概率微乎其微,要当皇帝就只有夺嫡一条路可走。从后面的发展来看,李世民当皇帝更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我觉得李世民能够成为一代明君,还是与他个人的品格有很大关系。玄武门之变是兄弟弑杀,逼父退位有违伦理之举,但他的行为与历史上其他靠宫廷血腥政变弑父杀兄而当上皇帝的人不同,他的性格使他在玄武门之变之后及时止住了杀戮,放下了屠刀,开始广泛地招贤纳谏,把治理国家的重任放到了首位,他不是那种一天到晚纠结帝位的合法性而变得疑神疑鬼的帝王,那样的话,他干长久。他当皇帝对历史发展进程有利。



敢于说实话


我认为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最大的可能是被李建成杀死。玄武门之变既是李世民自保的举措,也是其势力集团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自古以来王朝家族形成的最为稳固的权力传承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李建成作为李氏家族的嫡长子,从小接受的就是最严格、最完善的教育,是作为下一代领导者来培育的,其本人的能力是不容置疑的,后世看到的李建成是经过李世民政治抹黑后的形象,是李世民为其夺权营造正当性而篡改的人物符号。从史书可知,在李渊进行征战的时候,是李建成留守大本营进行后勤保障和政治建设的,如果李建成本人不具备这种能力,是不可能被李渊所倚重的。

李世民作为李渊的二儿子,本身能力突出,作战百胜,在大哥李建成留守后方的时候,由他带领李氏集团征战四方,立下了赫赫战功,手下自然就聚集了一大批将领,其天策府人才济济,在李氏集团内部形成了自己的小集体。在创业时期,李氏集团内部因为有共同的目标,所以大家能够群策群力共谋大业,一旦目标达成后,各个小集体就要为自己打算了。作为天策府小集体的头领,一方面自己有向上的欲望,另一方面也要为集体发展所考虑,再加上李渊的纵容,慢慢的李世民的实力已经不亚于李建成。

纵观历史,当王朝内部出现两股力量相当的势力时,是绝不可能和平共处的,双方必有一战。李建成作为太子,大义在手,只需要按部就班发展就行,而李世民如果不出奇招奋力一搏,其结果注定不会很好。所以才有了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李世民一战功成,开创贞观之治,成为了一代明君唐太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