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記》:用“愛”詮釋美好,理性主義真能對抗封建貴族?

狄更斯的文學作品對英國文學界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其《雙城記》閃耀著人道主義的光芒,作者能夠察覺到英國當時處於種種的矛盾,對於人類的罪惡之處進行深刻的抨擊,希望英國的封建皇家能夠吸取到大革命教訓,避免暴力對於民眾的傷害,避免更多的流血犧牲,希望英國貴族尋求溫和的改革方式。

《雙城記》是狄更斯晚年的一部巔峰作品,狄更斯生活在封建與資本主義過渡階段,這個時期最重要的就是“革命”。當時社會要對舊的思想進行抨擊,就如國內的魯迅、老舍等文人一樣,生活在革命時期註定是不安定的。在這樣的動盪背景下,每個人都逃脫不了革命給自己帶來的影響。

當時英國由於戰爭原因,消耗不少人力物力資源,人民生活在顛沛流離當中,物資極度的匱乏。雖然革命給人們帶來很多發展,但是人們生活在一個戰爭的陰影下,《雙城記》就誕生於這樣的背景之下。這部作品對於英國現實的社會情況進行深刻的思想,也披露出封建貴族的麻木不仁,其中蘊含著豐富人道主義色彩。

《雙城記》:用“愛”詮釋美好,理性主義真能對抗封建貴族?

(一)《雙城記》產生的背景,狄更斯的思想來源

1、困苦的生活以及早年經歷,為狄更斯帶來思想起源

狄更斯生活在一個非常貧困的家庭當中,小時候父親就因為欠債鋃鐺入獄,使整個家庭陷入到困苦當中,狄更斯本人也因此而輟學。狄更斯童年生活過得並不幸福,小小年紀的他飽嘗人間的冷暖。為了生活,他曾經做過學徒、抄寫員、記者等,這些職業讓狄更斯司更能瞭解到英國底層人民的生活,同時狄更斯也能接觸到一些有權有勢的貴族,瞭解封建貴族的冷酷無情、自私自利。此外,工作同時狄更斯也不忘文學夢想,通過自己讀各種書,產生人道主義思想,也為《雙城記》帶來了思想來源。

《雙城記》:用“愛”詮釋美好,理性主義真能對抗封建貴族?

2.社會動盪,革命四起,狄更斯深受其影響

狄更斯生活的年代正處於法國大革命時期,這一場革命對於歐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法國大革命過後,無產階級登上了政治舞臺,推翻了固有的封建資產階級。雖說如此,但法國依然充滿資本主義色彩,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沒有停止。

在這期間,狄更斯意識到法國大革命是必然產生的,封建貴族長期壓迫底層老虎擺重,必然會引起人們的反抗產生戰爭。然而,在法國大革命爆發之後,社會處於失控狀態,革命給人民帶來了深切的痛苦,狄更斯也因此產生了憂慮。受這些影響之下,狄更斯並不贊同暴力和血腥的革命,因此他在《雙城記》中提出了人道主義思想,反對暴力與血腥。

《雙城記》:用“愛”詮釋美好,理性主義真能對抗封建貴族?

(二)《雙城記》的侷限性:理性主義不能對抗封建貴族

狄更斯雖然吸取了法國大革命的教訓,並在《雙城記》中書寫人道主義色彩,不過這部作品卻有其自身侷限性。

在寫《雙城記》之前,狄更斯曾經深刻的閱讀卡萊爾寫的《法國革命史》一書,並且在其中受到了啟發。在法國革命史中,卡萊爾深切的認為革命充滿著報復性行為,這一思想也對狄更斯產生影響,因此在狄更斯的人道主義思想中,既不能對革命進行精準的把握,也不能精確把握革命的背後意義,在不斷抨擊暴力革命,造成《雙城記》的侷限性。

在《雙城記》中,狄更斯詳細描寫出以侯爵為首的封建統治階層的行為,這些封建貴族極其麻木不仁,無視人民的水深火熱。狄更斯希望對他們有所警示,也十分同情那些發起革命的群眾。不過在看到法國大革命產生的社會動盪之後,狄更斯卻認為暴力的革命會給社會帶來更深層次的災難,因此狄更斯認為暴力革命應受到嚴厲抨擊。這能看出狄更斯當時的矛盾之處,既反對封建貴族也反對暴力革命。

《雙城記》:用“愛”詮釋美好,理性主義真能對抗封建貴族?

狄更斯在《雙城記》中,非常詳細的描寫出法國大革命的瘋狂以及盲目帶來的後果。如果被某些人的仇恨煽動,人民群眾用非常殘忍的手段對於封建貴族進行報復,那麼革命就會變成復仇者聯盟.....這些描述讓狄更斯的人道主義蒙上一些資產階級特性。狄更斯本人認為暴力革命本身就帶有著恐怖氣息,是一種政治屠殺手段,在書中對於法國大革命的一些細節描,扭曲法國大革命的真實意義,因此《雙城記》有一定的侷限性。

看這本《雙城記》的時候,會發現狄更斯非常的寬容,他希望用仁愛寬恕來進行自我犧牲,用溫和形式來改良社會。不過沒有流血犧牲,沒有革命哪來的平等?狄更斯本人雖然非常反對封建貴族不斷壓榨底層人民,但他也不認同暴力革命,因此《雙城記》帶有太多的理想色彩,也使這本書中的人道主義思想帶有其自身的侷限性

這種想色彩在《雙城記》的結局中最能體現:梅尼特醫生有著人道主義思想,他願意用自我犧牲的形式來完成對路西的承諾,最終他被革命群眾給處死。雖然梅尼特身上洋溢著流血犧牲以及仁愛精神,不過卻彰顯出人道主義精神最終只能以淒涼收尾。顯然人道主義在當時行不通,尖銳的社會矛盾並不能以溫和形式得以解決。“以德報怨”並不是推翻封建政權的合適方法,不能夠推進社會改良,不能挽救生活在水深火熱的人民群眾,更無法對抗固有的封建階級統治,只能說狄更斯太充滿浪漫主義的幻想。

《雙城記》:用“愛”詮釋美好,理性主義真能對抗封建貴族?

(三)對於愛恨不同的選擇,造就不同人生

這本小說主要描述了幾位寬容善良的人,從巴黎救回幾個即將被處以死刑的無辜者。整個故事中充滿親情、愛情以及冤情,各種複雜的問題為我們展現出一幅愛恨糾葛的故事,也為我們證實了愛要比恨更加長久。故事的導火索是梅尼特醫生在巴士底獄書寫的一封血書,這封信充滿了抗爭、救贖,梅尼特希望無辜生命能夠得以寬恕。於是一場充滿著暴力血腥的搏鬥就此開始,恨會讓人們越走越遠,最終失去理智;愛卻能夠讓人們遠離偏執,得到救贖。

幾位主人公在面對不同的人生境遇、仇恨當中,都有各自的選擇:有人選擇無休止的報復,只能註定悲傷的結局;有人願意用寬容示人,在悲傷中得到救贖;也有人願意成全,在死亡中選擇成全的人得到了重生......每個人的結局都不同。說到底,是由人們對於愛恨糾葛不同理解造成。在整個故事中,我們看到冷酷無情的封建權貴、看到仁慈正義的醫生、看到了險惡的迪爾斯,也看到勇敢高尚的人......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匯聚了人性的醜與惡,殘忍與善良。

《雙城記》:用“愛”詮釋美好,理性主義真能對抗封建貴族?

1、以怨報德、毫無憐憫之心,狄爾斯的悲慘結局

小說中狄爾斯不顧所有反對,一心想要報仇,一定要處死查爾斯,最終她走向滅亡。一個偏執有毫無理性又擁有殘暴無情的面孔、內心充滿復仇的人,她身上沒有“仁愛”標籤。在作者眼中,狄爾斯註定要有悲慘結局。

然而,人們卻也能夠理解狄爾斯為何變得如此冷酷無情。當面對貧窮和死亡的時候,沒人對她表示同情。每個人都渴望被其他人愛護,然而在命運之下,狄爾斯卻屢屢被害,也造就她命運悲慘命運的開始:親人離開之後,只剩下一個孤零零的小女孩,就像是一個無依無靠的小草一樣,生活的困苦讓狄爾斯感到處處是絕境,因此她仇恨社會。狄爾斯的心中沒有愛,只想著如何去復仇。

也許每一個心中充滿仇恨的人,也曾有過溫暖、有過愛,但是現實卻讓她成為冷酷無情的人。就這樣,充斥在報復之中的狄爾斯,最終成為一位不能明辨是非的惡人,她即使面對恩人時,依舊冷酷無情,只顧著自己的傷痛。狄爾斯的善惡部分以怨報德,讓她成為惡魔,害死了很多無辜的人,正是愛的缺失導致狄爾斯毫無同情心,這是她的悲哀,也是整個社會的悲哀。只有愛才能挽救所有痛苦,但狄爾斯卻沒有選擇寬容,導致她的悲慘結局。

《雙城記》:用“愛”詮釋美好,理性主義真能對抗封建貴族?

2. 以德報怨,梅尼特醫生用愛詮釋美好

梅尼特醫生與狄爾斯的仇人都是查爾斯,但梅尼特身上卻充滿人道主義精神,他願意用寬容來原諒自己的仇人。因為愛,才讓梅尼特醫生從無家可歸到最後收穫幸福。不得不說,在作者眼中“愛”能夠讓一個人獲得重生。

梅尼特醫生是一個心懷大愛之人,他盡力的挽救病人,即使病人最終去世,也不能阻擋梅尼特的真摯。梅尼特醫生選擇相信人性善良的一面,即使受盡了虐待,但他依舊很寬容,因此梅尼特醫生的餘生也是得到善的回報。能夠寬容別人,讓自己擁有愛心,也能夠得到美好的回報。正如梅尼特醫生一樣,他在出獄之後收穫到了自己的幸福。

一個人要付出很大的勇氣,才能接受以往的求仇人,梅尼特醫生顯然是偉大的,為了自己女兒的幸福,他願意放下自己的仇恨,而且還極力的挽救仇人親屬的生命,這種豁達和寬容彰顯梅尼特醫生的大愛。明明內心充滿了悲情之苦,但是他卻對這個世界抱以愛意。

《雙城記》:用“愛”詮釋美好,理性主義真能對抗封建貴族?

在面對查爾斯的真誠時,他非常理智,不帶個人的感情,他放下了自己的仇恨,選擇用愛來對待彼此。明辨是非的梅尼特醫生醫生,用愛擁抱世界,也用愛收穫了幸福,這也是作者人道主義思想的寓意。在作者眼裡,流血犧牲的革命換不來穩定,只要用愛,以德報怨才能收穫到美好。且不論事實是否真如作者所願,但在他筆下卻讓我們看到“愛”的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