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专家在金昌结束中国贫镍历史,金川铜镍多金属矿跃居世界第二

在钢铁里面加进去镍,可以使钢铁增加强度和减少膨胀系数。镍具有很好的可塑性、耐腐蚀性和磁性等性能,使它成为制造军舰、战车等高强度钢不可缺少的金属,是大到航天工业、小到日常家用的3000多种合金钢都少不了的重要金属。

而新中国一直被国际社会视为“贫镍国”。

地质专家在金昌结束中国贫镍历史,金川铜镍多金属矿跃居世界第二

解放初期,某国为我国加工制造的火车轮毂因为“减料”少镍,缺少强度,在乌鞘岭刹车时竟然磨损成了半拉轮子。当时真可谓是黄金可求,镍难求。我国曾经付出以73吨小麦和1吨对虾换取进口1吨镍的代价,某科研实验单位调拨半吨镍,竟需要共和国副总理批准!

因镍而生的担忧,阴云般缠绕在新中国领导人的心头。

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的汤中立,现为中科院院士,谈起新中国镍矿的发现,仍然掩饰不住内心发现矿藏的喜悦和身为地质工作者的自豪。

1958年10月7日,时任祁连山地质队一分队分队长、技术负责的汤中立同另外四位同事去永昌县河西堡,向县委设立的大炼钢铁指挥部汇报工作并查看群众的报矿成果。当时,正是“大跃进”的开端,因为急需矿产资源,中央提出了全党、全民办地质的口号,群众的找矿、报矿热情非常高,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潮。

汤中立仔细查看群众送过来的“矿石”,在琳琅满目的石头中,一块大如卵石、布满孔雀石的矿石标本引起了他的注意。问明来源后,他们立即驱车赶到永昌县,找到报矿人唐东福,并请唐东福带路,赶到发现矿石的地点白家咀子。那时天色已晚,他们就住在戈壁滩上一所无人居住的破土房中。随后两天,他们对矿化露头进行追索,勾绘了地质草图,取了样带回酒泉。汤中立把这次发现向大队技术负责人陈鑫和苏联专家扎库敏聂作了汇报,并判断:“这是一个很有希望需要进一步开展评价工作的铜矿。”

化验结果证实,这块矿石含铜并含较富的镍。陈鑫当即来到矿区,在矿体露头上设计了第一口探井。施工至16米深处时,就揭露了很富的原生镍矿体。

地质专家在金昌结束中国贫镍历史,金川铜镍多金属矿跃居世界第二

祁连山

1959年,甘肃省地质局和祁连山地质队组织两台钻机进行勘探工作,仅用两年半时间,就探明一个大型铜镍矿床。1963年开始第二、三矿区的勘探工作。1965年,进入金川镍矿勘查的关键时期,第一和第三两个矿区勘探结束,第四矿区证明是贫矿,而岩体出露面积最大的第二矿区,施工了19个钻孔却收效甚微。这时,祁连山地质队已更名为甘肃省地质局第六地质队,汤中立已担任技术负责人三个年头。

汤中立和同事们反复比较研究,认为深部值得探索,于是主持编制了第二矿区深部找矿设计方案,其核心就是设计一批深度400-550米的钻孔,找岩体漏向深部“岩枝”中的矿体。这一方案直捣黄龙:在金川西二区22号钻孔566.71米深度见到海绵状的铜镍矿,并冒着巨大风险继续钻进,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超级单体铜镍矿床,一钻定乾坤;继续在1000多米长的地段布置几十个钻孔,几乎每个孔都见到了深部隐伏富矿体。金川铜镍矿的储量因此翻了几番,使金川镍矿一跃成为世界第二个特大型硫化镍铜矿床,仅次于加拿大萨德伯里矿,一举结束了中国贫镍的历史。

地质专家在金昌结束中国贫镍历史,金川铜镍多金属矿跃居世界第二

镍矿矿道

到1973年10月,金川矿区地质工作全部结束。15年的沧桑岁月,地质工作者勘探的金川铜镍多金属矿床,相当于210个不同矿种的大型矿床,单是镍矿储量的经济价值,就超过900亿元。

截至2000年底,金川共发现矿产地94处,其中黑色金属矿产14处,有色及贵金属矿产20处,各类非金属矿产49处、能源矿产11处,其中有大型矿床14个,中型矿床7个,小型矿床23个,矿点或矿化点50个,铜、钴等矿产储量居全国第二位。

昔日龙首山下一望无际的荒漠戈壁,已变成一座新兴的有色冶金工业基地——金昌市。据资料显示,金昌市200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5.07亿元,比上年增长10.02%,高于全国2.02百分点,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21.25万元,同比增长11.63%;2014年,金昌市完成生产总值(GDP)245亿元,其中实现工业增加值142亿元。

地质专家在金昌结束中国贫镍历史,金川铜镍多金属矿跃居世界第二

镍氢电池

金昌缘矿兴企、因企设市,日益繁荣,被誉为“祖国的镍都”。2013年5月,中国社科院发布“2013年城市竞争力报告”,金昌进入全国宜居城市百强行列,排名第77位,成为甘肃省最宜居的城市;2014年1月,金昌市被国家城乡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当这座城市在茫茫戈壁上开始生长时,探明富饶宝藏的地质工作者告别了这片播撒青春的热土,朝另一个荒蛮之地开拔,奔赴新的战场;当金昌因矿产资源而繁荣而腾飞而引来国内外的高度关注时,这片热土的发现者和开拓者-甘肃省地矿局第六地质队却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体制改革中,工作任务和资金锐减,因地处偏僻,遭到工资发不了、职工摆摊谋生的噩运,在后来为应对市场经济的机构重组中,一再被并,最终没了番号,销声匿迹于历史的某个节点。

今天,享受繁荣金昌的人们已经不知道第六地质队是何物,在网上也搜不到甘肃六队的任何信息,唯一可以探究的线索,大概只有矗立在金川公园的这座纪念碑。

地质专家在金昌结束中国贫镍历史,金川铜镍多金属矿跃居世界第二

镍都开拓者纪念碑

这座立于1986年6月的“镍都开拓者纪念碑”,是甘肃省人民政府和当时的地质矿产部对找矿功臣的表彰,她记载着金昌的历史,记载着地质人的功绩。对于不了解金昌历史的人,她是一座雕像、一处风景,对于了解金昌的人,她是一部记载地质工作者艰苦奋斗历程的史书,我们依稀能看到当年钻机的轰鸣对峙飞沙走石的豪迈,依稀能看到探获巨大财富、开启金昌历史却远离繁华乃至消失在历史尘埃中的地质人的伟岸背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