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7分《肖生克的救赎》:可怕的不是生活而是习惯某种生活

豆瓣9.7分《肖生克的救赎》:可怕的不是生活而是习惯某种生活

一生挚友

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的竞争有多激烈?看看1994年上映的这些电影:《阿甘正传》、《低俗小说》、《子弹横飞百老汇》、《燃情岁月》、《真实的谎言》、《肖申克的救赎》、《烈日灼人》……可谓大片云集。

私以为在这些经典之作的竞争中,没有女主角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Shawshank Redemption)应该能够占得一席之位。奈何当年《阿甘正传》风头正劲,一举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以及最佳男主角等六项大奖。而《肖申克的救赎》在各大奖项中均颗粒无收,票房也是一败涂地,只有2800万美元。究其惨败原因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该片没有什么大明星加盟,又是导演的处女作,卖点不足,再加上其他几个译名的拖累(月黑高飞(港) 、 刺激1995(台) 、地狱诺言和铁窗岁月等),真的很容易被人们忽视啊。

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曾说:“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就是没办法让观众进影院。”而能让《肖申克的救赎》的口碑提升至“神作”地位的唯有录像带,当年它在录像带市场大受欢迎,影响力才逐渐回暖。之后更是在IMDB中独占鳌头六年,有超过40万以上的会员将其选为250部佳片中的第一名,而且始终位列男人必看的电影前三名。

该电影改编自斯蒂芬·金《四季奇谭》中收录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年轻银行家安迪(蒂姆·罗宾斯 饰)因涉嫌谋杀妻子和她的情人而蒙冤入狱,被判处两个无期徒刑,他用了19年时间逃出肖申克监狱,最终重获自由的故事。

但他那超越常人的非凡毅力依然不敌“一生不停奔跑”的阿甘,好在时间证明了它的价值。

我觉得有必要先简单的梳理一下影片的时间脉络:

①、1947年初,安迪·杜佛兰涉嫌谋杀妻子及她的情人来到肖生克监狱,一个月后,他向瑞德购买一把鹤嘴锄(雕刻石头);

②、1949年春天,安迪成功帮助警卫队长哈德利拿到35000美元,获其好感。在这期间,他也一直有在打磨鹤嘴锄,用它在墙上刻字,之后他向瑞德购买丽塔·海华丝的海报(萌生挖逃生通道的计划)。

③、1950年,进入图书馆,帮助警卫包税以及正式帮典狱长诺顿洗钱;

④、1959年,安迪扩建了图书馆,打造了新英格兰最棒的监狱图书馆。

⑤、1965年,能够证明安迪无罪的小偷汤米·威廉姆斯来到监狱,安迪要求翻案,被典狱长拒绝。汤米被射杀后,安迪决定不再久留;

⑥、1966年,安迪·杜佛兰从逃亡通道成功越狱。

电影中并没有明确指出安迪·杜佛兰在什么时候开始挖逃生通道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喜欢地质学的安迪,在研究了从墙壁上掉落的一小团泥块时,就已经对“越狱”有了想法。此后的十几年,安迪每次一把,把他的墙壁搬到放风场,最终挖通墙壁。

该片另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是,从安迪进入肖申克起,就没有出现过他的任何内心独白。从影片第9分钟的监狱俯拍全景镜头(“上帝视角”)开始,有关安迪在监狱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从瑞德(摩根·弗里曼 饰)的口中娓娓道来。导演巧妙地借用瑞德的眼睛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对安迪这个特殊的人物进行解读。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我对其中一个场景感触颇深。安迪在肖生克的第一餐就从一堆糊糊里捏出一只还能蠕动的虫子,坐在他旁边的图书管理员老布一脸惊喜,问他:“你要吃吗?”

之后顺利拿到虫子的老布笑得特别开怀,自言自语地说:“白白嫩嫩的”。看到这里,我真的和一脸懵逼的安迪一样,以为监狱里没有肉,老头要吃这只虫子呢。

直到他把虫子喂给一只叫杰克的鸟,虽然这个时候镜头拍到的虫子已经变成了一只淡绿色已经死掉的虫子。

说到老布,那我们就从老布(布鲁克斯)开始说起吧。

可怕的不是生活而是习惯某种生活方式

豆瓣9.7分《肖生克的救赎》:可怕的不是生活而是习惯某种生活

老无所依的老布

监狱里的高墙实在是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逐渐习惯了它们。时间久了,你会发现自己根本就离不开它。这就是体制化。

“体制化”是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而它在影片中第一次被提起恰恰是因为老布。

①、在监狱呆了50年的图书管理员老布,为”体制化“而死?

说起来,布鲁克斯第一次亮相时,完全就是一个老态龙钟、步履蹒跚又笑容可掬的孤独老人,我会因为他对一只小鸟的怜爱之心而忘记他也曾是一个“恶贯满盈”的罪犯。

老布在图书馆里呆了50年,他每晚推上小推车兜个几圈,记下借书人的名字,就这样按部就班的工作,机械地接受着监狱的管理。他早已在心中将监狱当成了自己永远的归宿,所以才会在得知自己要被假释时,不仅没有心生欢喜,反而精神崩溃了,甚至想要通过伤害狱友来达到留在监狱的目的。

自由来得太晚,布鲁克斯的人生早已自行放弃它了吗?

影片中,最先走出肖申克监狱的是已经老得不能再胡闹的老布。那一天,他穿着一身黑色西装,惶恐不安地踏出了监狱大门。对他来说,满大街的汽车、忙成一团的“新”世界和快节奏的生活比监狱的高墙要可怕太多。老布的内心里始终充满了恐惧感与孤独感,最后他选择了悬梁自尽,离开这个他不喜欢的地方。

老布自杀的场景,让我倍感心酸。在监狱里,他或许还能找到一些自我价值,赢得他人的些许尊重。可一旦走出监狱大门,他立刻变得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起来。在肖申克这个“体制化”的地方,它吞噬着每个自由的灵魂,消磨着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老布便是这种“制度化”下的牺牲品。

②、在肖生克里被关了40年的瑞德也难逃“体制化”的命运?

影片中并没有说明过瑞德为何杀人,又杀了谁?但蒂芬·金在原著中说的是:瑞德为了保险金在妻子的汽车上动了手脚,在杀死妻子的同时误杀了搭顺风车的邻居,三条人命,他被判了三个无期徒刑。

瑞德是电影里老大哥般的人物,他老成世故又颇有头脑。在监狱里瑞德很有门路,他就像一个百货公司,总能弄到囚犯们需要的口香糖、香烟甚至是白兰地。而安迪越狱时需要的锤子、海报等工具也都是从瑞德手里得来的,说起来没有他的帮助,安迪很难完成越狱的奇迹。

瑞德在最后一次申请假释时与评判员的对话,深深地震撼了我。他不再如前两次那样紧张兮兮,又心怀期待,而是非常从容地,甚至是非常随意地与坐在对面的年轻人进行了一次平等对话。瑞德说话时表情放松,神情里带着释然,就如同我们匆忙走过一生,回首往事,遗憾也好,悔恨也罢,我们都不再年轻,更无法回到过去。

而瑞德第三次为何能够假释成功?我甚至觉得这里面有些许讽刺的意味。就如同你我穷尽一生想去追逐一个目标,却始终一无所获,但当我们真的万念俱灰,不再对此抱有任何希望之时,那个对我们可能已经不再重要的结果恰在此时华丽降临,以报喜的姿态为生命敲响倒计时的钟声。

回到电影中,睿智如瑞德,在出狱之后他才悲哀地发现,自己竟然连撒尿都要向经理作报告,否则连一滴尿都挤不出来。毫无疑问,他也被肖申克“体制化”了。头发花白的老瑞德也曾考虑通过犯法再次回到那个可以让他不再担心受怕的监狱,甚至想过与布鲁克斯一样离开。

幸运的是,安迪不仅给予他的好朋友瑞德一把慰籍心灵的口琴,还在越狱前给他留下一个忙着活下的“希望”。

在肖申克这所监狱里,到底谁在被救赎?

豆瓣9.7分《肖生克的救赎》:可怕的不是生活而是习惯某种生活

终于走出肖申克的瑞德

生命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要么忙于生存,要么忙于赶死。

步履匆匆的人们也许应该偶尔驻足,跳出来看看自己的模样。总有一天那些习惯服从规则的人们会知道,他们将付出巨大的代价来重新习惯本来属于每一个个体的自由。

在观影过程中,我一直在想这部电影里谁才是真正被救赎的那一个?影片的主要回忆者瑞德显然是受益良多的人。

①、老瑞德从安迪身上得到的是一份活下去的希望

在老布自杀事件发生以后,安迪心中明白“体制化”对瑞德的影响同样深远。在决定逃离监狱前,安迪和瑞德谈论起自己未来的生活:在一个没有回忆但温暖的地方——Zihuatanejo,开一间小旅馆,用一艘旧船载着自己的住客出海钓鱼。他盛情邀请瑞德,但这样悠闲而自由的生活,却是老瑞德想都不敢想的。于是,安迪为瑞德安排了一件事,或者说,给他留了一个求生的希望:找到巴克斯顿一棵巨大的橡树下,自己留给瑞德的东西。

当瑞德在外面的世界里始终无法走出恐惧和绝望时,他还能走向那棵巨大的橡树,走向碧海蓝天的海滨。安迪用智慧和对人性的洞察不仅拯救了他自己,也拯救了他的挚友他给了瑞德一个叫做“希望”的东西,让瑞德有点事情可做,让他“赶着去生活”。

②、安迪对肖申克中囚犯们救赎:关于希望与自由

豆瓣9.7分《肖生克的救赎》:可怕的不是生活而是习惯某种生活

享受片刻的自由

在死气沉沉的监狱中,安迪似乎是“唯一”无罪之人,他让囚犯们体验了三次“自由”的感觉。

第一次是在他入狱第二年的五月份,他在一次户外劳动的期间通过帮助警卫队长合理避税拿到3.5万美元,为同伴们每人获得三瓶冰镇啤酒。

正是那个午后,久居牢笼的囚犯仿佛拥有了片刻的自由,有种在修自家的屋顶一般自在的感觉。

但这一切并不是安迪真正想要的,所以他不喝酒,他想要的是真正的自由。当然这一次的冒险之举,让安迪从此成为狱中红人,从狱警到典狱长都愿意与他交好,毕竟他们都想借着安迪的专业优势,帮助自己做账避税。

那么,安迪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私以为安迪冒着生命危险,让自己的才学被监狱的管理者发现,或许只是不想调离他那一间牢房,甚至避免了一次次的“突击检查”。安迪的牢房在二楼的最后一间,靠着墙。试想,如果他调离了那间牢房,之前的一切谋划都将泡汤不说,如果再被人发现,等待他的将是更严重的后果。

第二次是安迪在典狱长办公室里不顾一切播放「费加罗的婚礼」(Le Nozze di Figaro),他和所有的罪犯都沉醉于音乐当中。

镜头缓缓划过正在广场上放风的犯人和狱警。他们静立在广场,抛开所有的愤怒、怨毒和仇恨,沐浴着自由的阳光。莫扎特的乐声铺洒在这些人们身上,美妙的音符似乎能将他们都洗濯得无比纯净。这是安迪又一次争取到的精神自由。或许他只是想要唤醒肖申克监狱里已快丧失的自由感,这可以燃起他们对生活的勇气和获得重生的希望。

第三次是安迪费尽周折扩建监狱图书馆、购买新书,想想布鲁克斯当了五十年图书管理员却从未想过要有所改变。安迪最终接洽读书会、慈善团体,他按重量买入旧书,将一间小而破的储藏室改造成了新英格兰最棒的监狱图书馆。因为图书馆,肖申克里的囚犯们仿佛又一次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③、安迪在肖申克监狱中对自己的救赎之路

豆瓣9.7分《肖生克的救赎》:可怕的不是生活而是习惯某种生活

最后一次谈话

从电影的情节来看,我们无从知道安迪是什么时候挖好隧道的,而在瑞德的只言片语中我们兴许能够察觉到,典狱长射杀了能证明安迪无罪的汤米后,安迪越狱的计划就开始加速了。

可想而知,安迪免费为典狱长诺顿洗钱、做假账,他对典狱长而言有着极其特殊的价值,而这一切都源于他的囚徒身份,典狱长怎么可能轻易将“自由”拱手送给他?很显然,聪明的安迪也在体制化的惯性中糊涂了一把。

说起来在那之前,安迪似乎并不着急于越狱,因为他对自己的救赎并给是走“越狱”这一条路,毕竟“越狱即间接代表了有罪,便永远没有人相信自己的清白”。

另外,汤米的死也让安迪重新认识到,是自己不懂表达爱才赶走了妻子,他也因成为间接害死妻子的“凶手”。但无论他做错了什么,这19年的牢狱生活已经足够补偿。所以安迪最后选择破釜沉舟般的越狱,其实是对自己的最终救赎——“我本无罪,我需要自由”。

结语

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马克·吐温

“有志者事竟成”似乎是为安迪量身打造的词语,看看那六年里每周一封的申请信与之后数年里每周两封的申请信,以及用那把“600年也凿不穿隧道”的石锤夜夜不懈掘出的逃亡通道,再到后来趁着雷电声用石块砸破下水管道……这一切无不深深刻画一个词:毅力

​大概真正能困住一个人的,不是钢铁铸就的牢笼,而是心中矗立的高墙。

作为普通大众中的一员,我们似乎已经熟悉了每天的按部就班,习惯了先说“不可能”,对平庸的生活习以为常以至于再也不相信会有奇迹……可是正如电影《飞越疯人院》中的一句台词:“不试试,怎么知道呢?

希望你也是那一只: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小鸟,因为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豆瓣9.7分《肖生克的救赎》:可怕的不是生活而是习惯某种生活

逃出肖申克的安迪

—— END ——

作者简介:希小小,90后自由职业者。愿用温暖的文字,与你分享来自电影的感动时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