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李白被流放夜郎,杜甫写诗怀念,其中一句被冰心引用

公元745年(天宝四载)的秋天,唐朝两位殿堂级诗人李白和杜甫在山东分别,这是他们短暂相遇后的一次分别,李白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其中“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表明了渴望再次与杜甫相见的愿望。然而他们都不知道,这是他们的最后一次见面与分别。

其后发生了很多大事。

在他们分别后整整十年,也就是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

李白怀着一腔爱国情怀参加了永王李璘的活动,后来李璘东巡谋反兵败,李白在浔阳入狱。经过友人的营救终于免除死罪,被判流放夜郎。

公元758年,58岁的李白开始了流放的路途。

听说李白被流放的消息,想到好友年过半百还要遭此噩运,杜甫带着担忧写下两首《梦李白》,句句深情,其诗如下:


听闻李白被流放夜郎,杜甫写诗怀念,其中一句被冰心引用


梦李白二首·其二

唐代: 杜甫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稍许明白杜甫对李白的友情。


听闻李白被流放夜郎,杜甫写诗怀念,其中一句被冰心引用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浮云”是中国古典诗歌常见的意象,因为其漂浮不定,所以在诗歌中常常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以此来表达游子漂泊在外的辛苦。《古诗十九首》中有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的名句,李白曾经也写下“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诗句。

杜甫以浮云作为第一句,天上浮云终日飞来飘去,远游的故人为何久久不至。这里的游子指的就是被流放夜郎的李白了。

此时,距离两人上一次见面已经十几年了,分别时李白还写下了“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的诗句。杜甫的“久不至”一方面可以是再次见面的日期久久不到来。另一方面也可以是对李白的担忧,流放夜郎的途中有很多艰险,李白这一去不知什么时候能够再回来啊。

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为担心李白,所以杜甫“

三夜频梦君”,频繁梦到李白。杜甫思念李白,所以在梦中寻找他的身影,李白也是思念杜甫的,所以才会屡屡到他的梦中来见面,天涯相隔的人只能通过梦境聊慰相思之情。在梦里,两人可以无拘无束的一吐衷情。


听闻李白被流放夜郎,杜甫写诗怀念,其中一句被冰心引用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这六句是诗人回忆起上次分别时的场景。

分别时,两人带着不舍,说着送别时的话。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是李白的情景,诗仙先说到:见一次面多么不容易啊,时光匆匆,这么快就要分别,下次见面又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于是李白写下了一首《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关于这一句,笔者认为是杜甫说的一句话,李白表示不忍离别,杜甫就要表达关切之心:江湖上风波险恶,我真怕你沉船坠水啊,一定要小心。李白是一个侠士,经历肯定不同于一般的游子,所以杜甫才会说江湖险恶。这里的江湖不是大江大湖,是外面险恶的世界。这一句嘱托,很像武侠小说里的分别场景,大侠分手时总要说一句:江湖凶险,多多保重。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是李白离开时的形态动作,壮志未酬,两鬓斑白,枯槁惨淡。


听闻李白被流放夜郎,杜甫写诗怀念,其中一句被冰心引用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最后几句,诗人回到现实,想到李白的生平遭遇,不禁感慨万千。这一部分是全诗最精华的部分,有很多流传的名句,比如“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和“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冰心就用“斯人独憔悴”做自己小说的题目。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是一组对比,京城里到处都是高冠华盖的达官权贵,李白这样的大才却孤独憔悴,无用武之地。不仅如此,还要在在“将老”时被流放夜郎,天理何在,公道何在?

千秋万岁的美名是否能抵消生前的寂寞呢?纵然身后流芳百世,李白也寂寞无知了。

生前无用武之地,

身后千秋万岁。

于李白而言,幸也不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