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以科技发展为基础的无意义感与假我

这是在家的第68天,

1632小时的在家生活,并未使他感到困顿,

对木艺的热爱与追求,充斥着他的内心,

他不再寻求普遍意义上的成功,

而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安然自得。


“宅”:以科技发展为基础的无意义感与假我

一、宅

常人忍受孤独,智者享受单独——《单独中的洞见》

提起宅,许多人第一印象便是脏乱的屋子与堕落的生活,宅字成为了一种贬义形容的符号,使人避之不及。

但事实上,宅并非一种消极的生活方式,而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宅逐渐形成了独属自己的宅文化,成为了一种脱离于主流的个体生存方式。

因此,宅也并非是一种贬义或是褒义的形容词,而是随着个体自我意识萌牙后,出现基于个人选择的生活追求。

但在正式的探讨“宅文化”之前,我们不得不将“丧”与“宅”进行区分。

“宅”:以科技发展为基础的无意义感与假我



01 丧

提起宅,许多人脑海中首先浮现出的是个人生活堕落、不思上进的场景,但这实际上这并非“宅”,而是“丧”。

所谓的“丧”,指的是在个体面临压力时,产生的精神焦虑,并通过颓废、悲伤的语言、文字与图形进行释放。

个体处于社会环境之下压力无处不在,而受限于工作、学业等客观环境的复杂性,网络似乎是一种宣泄群体焦虑的最好途径。

于是在网络中,青年作为主要传播者在对“丧文化”进行传播,但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即使他们的语言、文字与图形充满了负面情绪,但这只是一种精神上的焦虑释放,并不意味着其在实际生活中,也如网络中表现的一般。

“丧文化”的流行,使许多人在提起“宅文化”时,不可避免的下意识将两者进行了联系,产生了定义上的错误。

“宅”:以科技发展为基础的无意义感与假我



02 宅

一个人选择了独处,往往是出于对人性的透彻了解;一个人爱上了单独,则是来自于对内在自性的深刻体悟——《单独中的洞见》

青年人通过网络渠道对自身的负面情绪进行宣泄,从而表现出一种“丧”的外在表现,但其在实际生活中可能并非如此。

如果说“丧”是青年人通过网络对世界不公的呐喊,那么“宅”则是青年人转而深入自己的精神世界之中,消声觅迹。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起便被赋予了使命,学习、工作、结婚、生子、老去,这些使命与使命背后的动力,组成了我们的普世价值。

但在努力完成使命的过程中,一些人认识到这并非自己所追求的,或者说这些使命的完成,并无法为他带来快乐。

于是他们转而寻找属于自己的使命,属于自己所热爱的东西,在他们深入热爱的过程中,那些我们认为重要的社交与评价,对他们来说已经不重要。

在我们看来失去社交的他们是孤独的,在他看来可能我们正如《单独中的洞见》中所说的那般:“人群聚集之处,不是容易发生身体的相互踩踏就是难免精神上的相互践踏。人群始终都是个灾难。”

我们许多人,都需要从社会中获取价值,并得到相应的评价,从而使我们感到“活着”,而那些“宅”的人,为何可以淡然处之?


“宅”:以科技发展为基础的无意义感与假我

“宅”

的背后

宅与丧,分属两种不同的文化,一者表现出对外的宣泄倾向,一种表现出对内的精神追寻倾向。

两者之间并无对错之分,也无褒义、贬义之分,不过是在生活中个体所做出的两种不同选择而已。

长时间“宅”在家中,虽热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但我们可以真切的看到“宅”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亚文化。

在这种独特的亚文化之下,虽然不被社会中的主流群体认可,但这种亚文化所属的群体,仍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快乐。

那么,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宅”了起来?


“宅”:以科技发展为基础的无意义感与假我



01 科技

科技与互联网的发展,可以使我们“宅”在家中,也可以通过外卖、快递等方式获取到自己的生活物资。

互联网带来的社交便利性,也使我们可以不必非要面对面社交,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中获取价值、认同与赞美。

由此,宅的客观环境得以建立,我们即使宅在家中,也可以获得足够的生存品质,从而使我们外出与宅在家之间,没有过大的生活品质的差距。

许多人认为,宅是一种懒惰的表现,是建立在科技水平之上的个体逃避行为,单科技进步与社会分工细化,带来的不是懒惰,而是我们个体可以更为细分的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如果我们不认可主流的生活方式,在以往由于生活条件所限,我们不得不去压抑自身顺从主流的价值观。

但现如今科技发展带来的生活水平提升、互联网发展使部分工作无需局限于现实场景,使我们有了另外一个选择。

“宅”:以科技发展为基础的无意义感与假我



02 有意义感

人生的意义——从发现人生的无意义开始。

宅,并没有选择社会主流价值观进行跟随,而是选择了一种适合自己、撇弃外部评价的生活方式。

这种有悖于主流价值观的生活方式,很多时候是在个体在主流价值观中产生的无意义感导致的。

生活中我们有着各种各样的阶段性目标,而我们生活的目的便是完成这些目标,但很多时候当我们完成了目标后,却感觉到无意义感。

“初入职时,想要好好表现转正,转正后却又要好好表现加薪,加薪后却又要好好表现升职。”

每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完成后,是新的目标,我们便是在一个又一个的目标中,得到片刻的喘息,并去寻找生命的意义。

这世界上所有的物品、事物都是没有意义的,而只有当我们个体对物品、事物赋予认知、含义与精神,其才有了意义。

而当我们完成一个目标后,目标完成所带来的“效能”作用时间却并非我们预料之中的长久,我们可能还未进行短暂的品味,就需要进入下一个目标之中。

正如《寄生草》中的: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这种快速的目标转换,快乐不足而痛苦有余,使我们感到了深刻的“无意义感”,我们告诉自己似乎这并非自己想要的,于是我们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才是我们想要的?

“宅”:以科技发展为基础的无意义感与假我



03 假我

青年一代,“丧”与“宅”背后的真实情绪,并非大家认为的懒惰、不满、不忿,而是对自我的压抑。

压抑,似乎是青年一代的写照,父母、社会、朋友、亲戚的评价,使他们需要不断压抑自身的本性。

转而去寻找那些“别人”认为正确的道路,于是他们工作、娶妻、生子、直至死去,但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人问过他们:“你快乐吗?这是你想要的吗?”。

英国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提出了真我与假我的概念,其中假我指的是我们不得不调整自身的欲望、需求与行为,去契合外界对我们的评价与感受。

于是我们披上一层层的外壳,其中有勤奋、努力、顾家与忍耐、坚韧,在这些外壳的帮助下,我们活成了社会认同的“成功”人士。

但这可能并非我们想要的,这不过是为了获取他人认同,而压抑自身本性所形成的假我,其无法给我们带来真正精神上的慰藉与人生的意义。

但所幸,科技的发展给了我们不同的道路,于是我们“宅”了起来。

“宅”:以科技发展为基础的无意义感与假我



“宅”:以科技发展为基础的无意义感与假我

那就好好

“宅”

正如前文所说,宅并无对错之分,只是我们认识到假自我后,为了追寻真正的精神富足与想要的生活,而选择了另一种道路。

我们有着选择道路的权力,但在欣然接受这种权利所带来的快乐同时,也需要去承担这种权利所带来的责任。

我们去追寻真正的精神富足与想要的生活,并无错误,但我们需要自己去承担这种生活所带来的成本。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在不依赖他人的情况下,对自己的生活、消费负责,并对自己的未来负责,于是我们不得不铭记社会性思考。


01 社会性思考

人类是天生社会性的动物—— 亚里士多德

生存意识,通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联系与结合,最终形成社会性动物,从而提供超出个体的生存能力。

许多选择了宅生活的人,思想上产生了两分法的思维模式,认为自己选择了其他的道路,也便需要与之前普世的道路做到彻底的割离。

于是他们开始拒绝一切社交,不管是生活中的还是网络中的,他们拒绝与社会中其他个体产生联系。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他们在探寻自己喜好的事物,而这种事物对社会可以起到一定的价值,但由于失去了社会性的思考,最终的成品,往往无法受到大众的喜爱。

如果自己所探寻的事物,不被任何人喜爱,除了对自身产生虚无的价值外,在社会中不会出现任何价值上的交换。

那么这便是孤芳自赏的生活方式,当个体失去了与社会的联系,其自身的所有的存在意义,只局限于自己的身上。

宅虽然可以使我们更为深入的探寻自己,但社会性思考的缺失,最终会使我们陷入孤独感之中。

我们在社会中生活,却通过自我隔离形成了孤岛,于是便不得不面临生存问题,那些对自我喜好与精神的探寻,自然也就无从提起了。

社会性思考,可以使我们与社会产生联系,那些对自身的探寻,也就具有了价值,从而使我们远离了孤独感,并从真正意义上消除了无意义感。

“宅”:以科技发展为基础的无意义感与假我



“宅”:以科技发展为基础的无意义感与假我

这是第69天,他的作品终于完成,

一经曝光,便收获了无数的认同与赞美,

他未曾与世界产生深度的接触,

但社会性思考给予他的反馈,

使他充满了“生”的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