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時尚生活,就是多數農莊最好的“定位”

導語:

在“定位”理論風靡的今天,很多莊主也在思考自己的主題選擇。

現實中,如果您的資源足夠特色,或者某個單點很強,“定位”自然容易很多。

更多莊主關心的是:如果我的資源特色不夠,該如何“定位”呢?

1、見的農莊多了,有一種類型我非常羨慕。

就是莊主之前的資源特色非常鮮明。比如他是養牛轉型的、比如他種了十幾年香草、比如她有豐富幼教經驗……

為什麼羨慕?因為他們基本不用再猶豫做農莊之後的“定位”問題。(也許他們自己沒感到這種幸福)

要知道,對更多沒有特殊背景、沒有特殊資源、沒有特殊愛好的莊主而言,最愁的往往就是如何“定方向”的問題。

自然時尚生活,就是多數農莊最好的“定位”

2、參加過無數個農莊的“定位”討論會。但坦白講,除卻那些資源獨特的外,沒有一個討論會有非常明確結果的。

所有提出來的備選項,都很難說絕對不行,但又都缺乏足夠邏輯支撐。

很多項目所謂“深度挖掘在地資源”,其實跟憑空打造沒啥區別。一方面這些資源不夠獨特,另一方面自己也沒有獨佔,很難形成這方面的壁壘。所謂搶佔先機,也都抵不住後來者居上。

更重要的是,很多面積較大、區位優勢不足的項目,你非要尋找一個市場細分的定位,其實就是在自我設限

比如一個縣城周邊的農場,如果五六十畝地,可以做成蜜蜂親子農場。但如果一兩千畝呢?區域市場就那麼多人,硬要細分定位成某個主題、某個群體,是不是有點“自殘”了?

3、很多農莊之所以在“定位”上陷入糾結,一方面有心態和水平認知上的問題,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往往陷入了一種思維慣性。

把“定位”狹義理解為聚焦某個產業、某個消費業態、某個消費人群、某個消費主體、某種文化主體……,其實沒有錯。但在社會人口紅利尚存、戶外休閒方興未艾的今天,從經營層面講未必“划算”。

那麼,我們能不能換個思路,先別討論什麼“定位”,而更多地關注“用戶痛點”。把“市場需求”當做我們的主題方向呢?

自然時尚生活,就是多數農莊最好的“定位”

4、什麼是當下的“用戶痛點”?

我認為非常核心的一項是:60後莊主和90後00後消費者之間的審美衝突。當然,很多70後也沒好到哪兒去。

當下的90後00後,要麼沒有農村生活經歷,對鄉村的熱愛更多是媒體上田園牧歌的網紅場景崇拜;要麼是剛剛從農村出來,正在為融入城市生活而奮鬥,憧憬著“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當60後莊主按照自己的審美和對鄉村的理解,打造出的所謂“民俗文化”場景,90後00後人群往往是陌生的、不適的、有距離感的,甚至是排斥的。

無疑,現在的年輕人對鄉村充滿嚮往,但他們喜歡的是鄉村田園場景襯托的時尚生活方式,而非所謂原汁原味的鄉村。他們喜歡的是在田園上喝咖啡的的風情女郎,而非穿著花棉襖的翠花。

而現在,即便北上廣深這樣的大都市周邊,到處充斥著同質化嚴重的“遊樂場+採摘園+農家飯”大雜燴項目。更別說中西部地方的四五線城市。

5、務實點說,與其糾結做什麼主題定位,往哪個方向走,倒真不如多思考如何解決當下市場痛點。

當下的農莊,能以文創體驗為內容支撐,打造出自然時尚的生活場景,就已經可以領先80%以上的農莊。你甚至可以不準確地把“自然時尚”當做一種“定位”。

然後,當遊客蜂擁而至,不斷沉澱消費的過程中,也許,我們農莊的定位就會自動浮出水面。

就像一些聰明的農莊先不設計道路,等遊客走的多了,自然會形成最適合的路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