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左旗皮影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巴林左旗皮影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巴林左旗皮影戏是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经过几代艺人的探索实践,已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声腔体系。它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几乎村村有影箱子,皮影艺人达到200多人。2010年内蒙古13个项目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其中就包括巴林左旗皮影戏,巴林左旗皮影研究协会获得“巴林左旗皮影戏”保护单位资格。

巴林左旗林东皮影大多是东北皮影,其影人细腻华美,刀法精雕细刻,生动传神,用透明、无孔、光泽度较好驴皮制作。影人头部的线条流畅圆润,眉眼刻画生动传神,色彩淡雅多变,装饰效果极强。尤以表现室内陈设、人物发式、服装等见长,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写实性。其唱腔粗犷豪放,短促平直,真假嗓结合自如,十分优美。

巴林左旗皮影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有些民间艺人把唐山皮影也带入林东镇。唐山皮影以线刻见长,刀法犀利多变,影人造型均称优美,雕镂精细,面部造型丰富而夸张,刚柔相济,装饰华丽,尤以旦角的瓜子脸、通天鼻、环勾眉眼为特色。影人行当分生、旦、净、髯、丑。经过各路艺人的融汇和探索,从唱腔、行当,到吹拉弹唱,唱念做打,形成了以东北皮影曲调为基础,唐山皮影和草原民歌相融合的,具有巴林左旗演唱风格的皮影戏。演出剧目也从少到多,行当也样样俱全。几乎大的村屯都有自己的皮影班子,很受老百姓的欢迎。

在巴林左旗,早期的皮影戏,唱腔音乐旋律较为简单,节奏缓慢,尾音平板,后来逐渐吸收当地民歌、小调及其他曲种、剧种的牌子曲,才形成了调口优美、较为丰富的板式唱腔体系。在当地流行的皮影戏,剧本的题材比较广泛,有历史演义、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现实,讴歌了人间的真善美,剧本就有50多部。早期编演过皮影剧《陈胜王》、《红娘子》;为了配合抗美援朝,又编演了《爱国爱家》;配合扫除文盲、宣传婚姻法等党的中心工作,又编演了《夫妻识字》、《刘巧儿》等剧目。皮影戏成了当地人们生活当中很重要的娱乐形式。

巴林左旗皮影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过去皮影戏在巴林左旗分为四大名班,但是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受当时条件所限,没有留下任何音像资料。为此,旗里把四大名班的重点传承人组织起来,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录音录像,整理演奏曲调,记录艺人的从艺经历,对各行当的唱腔、音乐进行研究。经过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努力抢救,几近绝迹的皮影戏,目前得以恢复。民间老艺人的技艺得到了整理和抢救、并且有了传承人。 该镇将再现“皮影之乡”的风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