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為何被稱為大明朝的“海軍上將”?

溫星入滇記


提到宦官,尤其是比較有名氣的,一般都會被寫進“權閹”之流,而這些人也往往是一些壞事做絕,讓人生厭的。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宦官中也有很多“好人”。鄭和應該算一個好太監吧!

鄭和名字的由來

鄭和不是其本名,他本姓馬,原名文和,雲南昆陽人,因為在家裡排行老三,家裡人便叫他三保。明朝大將傅古德、藍玉率領大軍攻略雲南的時候,小三保被擄到軍中,並被施以宮刑。後來不知怎麼的輾轉進入了燕王府中,成為了燕王手下的一個小太監。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他奪了自己侄子的皇位,成為了皇帝。而在朱棣爭奪皇位的過程中,三保隨其左右,出入戰陣,屢建奇功。因此當燕王成為皇帝后,三保也因有功被升為內功監太監。永樂二年(1404)明成祖賜三保姓“鄭”,從此馬文和就改名為鄭和,因其小字三保,因而有人也稱其“三保太監”。

鄭和下西洋

鄭和之所以被稱為大明朝的“海軍上將”,主要是與“下西洋”這件事息息相關的。鄭和下西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事件,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大事件。(所謂的“西洋”,是明朝人的地理概念,以婆羅洲為中心,以東的叫東洋,以西的叫西洋)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一共下了7次西洋,訪問了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他的這一壯舉比起葡萄牙人達伽馬繞過好望角而東來還要早80幾年。

鄭和是下西洋的正使,也稱“總兵”。在他的手底下,有都指揮二人,指揮就是三人,千戶104人,百戶403人,還有一幫總旗和小旗,最終加起來大約得有27000多兵將。而這兩萬多兵將都歸他這個“總兵”來管,因此說他是“海軍上將”一點錯也沒有。


飛天鯨鯨


海上絲路的發展高峰明代的中國,是當時亞洲最強大的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對亞洲各國均產生深遠影響。明初的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高峰、東方文明發達的標誌。對於中國同亞非各國之間發展友好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鄭和下西洋是在明朝初葉國力強盛,社會穩定,物產豐富,生產發展,對西方奢侈用品需求迫切,加之航海事業發達的條件下發生的。從永樂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鄭和率領明朝龐大艦隊,歷時28年,先後七次下西洋,在印度洋地區進行大規模的海外貿易。




鄭和下西洋,其時間之早,規模之大,歷時之長,航程之遠,次數之多,在世界海史上是空前的。鄭和是世界航海家先驅。他比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早87年;比奧斯達·伽馬繞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到達印度早93年;比麥晢倫的環球航行早110多年。鄭和領導了當時世界航海技術最先進和最龐大的遠洋艦隊,所歷“大小凡三十餘國步滄溟十餘萬里”。 鄭和下西洋為我們留下了一批寶貴著作。記述下西洋的親歷見聞和航海紀錄的,有馬歡的《瀛涯勝覽》、費信的《星槎勝覽》、鞏珍的《西洋番國志》。《鄭和航海圖》和《針位編》是下西洋精密忠實的航行記錄,詳記了航行方向、停泊地點、航線上的暗礁、淺灘,以及羅盤針的具體運用,這些寶貴的科學知識,成為人類航海事業和海外貿易的重要財富。


鄒洪珊


鄭和下西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