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 祭灶來了... 你瞭解福安祭灶的老傳統嗎?

祭灶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被稱為小年、謝節、灶王節、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一般都在農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附近。小年被視為過年的開端。據說每年年底,灶君、太歲神與民間諸神 都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職,尤其灶君會向玉帝稟告人間善惡是非,作為對人類獎懲報應的依據,故人們大多在此時奉拜灶君。


小年 祭灶來了... 你瞭解福安祭灶的老傳統嗎?


“祭灶”在周朝叫“紀灶”,即紀念教人吃熟食的“先灶者”。由於火的發現,人們才由茹毛飲血開始過渡到吃熟食,喝開水。所以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對灶神的祭祀都是十分虔誠的。


福安祭灶有“官三民四畲族五乞丐六”之說,即農曆臘月二十三到二十六都可以過小年。如今沒那麼多講究,福安人大多在臘月二十四這天祭灶。


這個源頭還得從清朝說起,清朝的皇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為了節省開支,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以後王族、貝勒隨之效仿,於臘月二十三祭灶,自此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野。而這場祭灶習俗的分野,北方至今固守,因為北方,自古以來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多為臘月二十四。


過去,福安祭灶的食品可大有講究,要有茶和美酒,最好是自家釀的(過去自家釀的美酒,灶神肯定要第一個嚐鮮);還要平安吉利涵義的水果,比如蘋果橘子,還有各式祭灶糖,除此以外,福安人還會在案上放兩片紅糖,紅糖上再置兩個橘子,取其成雙成對大吉大利之義。福安的習俗是祭祀的1柱香過後,祭灶就完成,案桌上的祭灶糖就歸家中孩子大人享用,可紅糖和橘子卻是要壓歲,等到元宵過後才能撤下案桌!


小年 祭灶來了... 你瞭解福安祭灶的老傳統嗎?


過去福安人家祭灶,要先辭灶。經過一年煙熏火燎,畫像面目黝黑,要把舊像揭下祭拜後與紙錢一起焚化。然後再拿一幅灶神畫像或神位,貼上奉祀。上香祭拜後燒紙錢。過去還會給灶神焚燒紙馬、紙鶴、紙轎子等作為灶王爺往返天庭的交通工具。


如無供奉畫像者,則用紅紙寫上“司命灶君神位”、“敬奉司命灶君”等類字樣,貼在爐灶上祭拜後與紙錢一起焚化。如今大多福安家庭都沒有貼畫像,而是將神位鑲嵌在牆壁上,所以就省略了焚化舊像,貼上新像的環節。以上過程被稱為辭灶。為了讓灶君說好話,要供奉糖瓜,送行時還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讓他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再把灶君迎回來,就是請(買)一張新的灶王畫(畫上畫有灶君和他的太太灶君夫人)供在廚房。


福安祭灶也是過小年,因而當天能趕回來的家人都會齊聚一堂,來一桌豐盛的晚宴!晚宴吃什麼,這個沒有什麼規定,家常便飯,大魚大肉都可以,最重要的是閤家團圓的氛圍!


小年 祭灶來了... 你瞭解福安祭灶的老傳統嗎?


祭灶之後至除夕,這一週中要舉行“掃塵”(含“掃陳”之意),即把一切不吉利、不清潔的陳腐之物掃地出門。這段時間裡,主婦們都在忙著大掃除,把房子裡外打掃得乾乾淨淨。


我國傳統節日總伴以特定的食俗文化,清明吃清明粿;端午吃端午粽;中秋節吃月餅;元宵吃湯圓;祭灶吃祭灶糖。時令美食總是先供神,才到人分享,以示恭敬之心。食俗食物代表著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與不時不食的飲食追求,還有一代代人口耳相傳的民間傳說。


相傳,灶王爺是玉皇大帝派下來常駐在民間的“欽差大臣”,每逢臘月二十四就是灶王爺迴天庭述職的時候,民間大小事宜,上至天子貴胄,下至黎民乞丐的好壞事宜都要一一稟報。所以古人祭灶時就將糖貼在灶臺前的灶王像嘴上,意思是請灶神去天庭時在玉皇大帝前多多美言兩句,多說點甜言蜜語保佑來年全家吃穿不愁。從春節前一個多月開始,福安各地集市裡的糖糕店會陸續擺出各式祭灶糖售賣。面糖,芝麻糖,地瓜糖,軟糕糖,脆豆……還有許多叫不上名字的,種類多達十餘種。油甜黏香脆的祭灶糖最對小孩胃口,在福安過年大家互相走親戚也常用祭灶糖招待客人。


今年過小年,你回到福安了嗎?沒有?沒關係,家中爹孃會備好祭灶糖,會等你回來領略福安的年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