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板栗南瓜吊蔓栽培模式,高效生產技術

板栗南瓜是我國20世紀80年代末從日本引進或經改良的小果型早熟南瓜品種,因味如板栗而得名,在湖北省恩施州富硒地區以春種為主,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保健功效。

筆者充分利用恩施州天然富硒土壤,採取吊蔓栽培模式,按照綠色食品生產標準,總結了一套培育壯苗、配方施肥、移栽定植、整枝定蔓、綠色防控、適時採收的富硒板栗南瓜綠色高效生產技術,供生產者參考。

富硒板栗南瓜吊蔓栽培模式,高效生產技術

湖北省恩施州自然生態環境較好,土壤汙染低,擁有“世界惟一探明的獨立硒礦床”和“全球最大的天然富硒生物圈”兩大世界級資源,土壤含硒量均值高達0.6mg・kg-1,享有“世界硒都•中國硒谷”的美譽。板栗南瓜以其色澤美觀,風味獨特,品質上乘,兼具美食保健和觀賞等特點;生產中抗逆性好、適應性廣、坐果率高、瓜果耐貯藏、市場價值高,被譽為南瓜中的精品,深受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青睞。近年來,板栗南瓜在恩施州及周邊地區生產規模持續增加,但仍以粗放式栽培為主,產量和品質難以保障,筆者通過引進板栗南瓜品種,基於當地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與富硒資源,通過總結制定了恩施富硒板栗南瓜的綠色高效生產技術,該技術應用能提高板栗南瓜單產及品質,保證其商品性,提高生產效益。

富硒板栗南瓜吊蔓栽培模式,高效生產技術

1 主要技術

  • 1.1產地環境

宜選擇湖北省地質局第二地質大隊查明公佈恩施州富硒土壤區域分佈》的富硒區域,要求生態條件良好、無汙染、排灌便利、光照充足、土層深厚、保水保肥、有機質豐富。

  • 1.2品種與種植選擇

選用優質豐產、抗逆性強、商品性佳的品種,如日本瀧井種苗株式會社選育的‘甜慄愛碧斯',具有適應性強、坐果容易、肉色濃黃、粉質略帶黏質、口味好等特點;湖南省瓜類研究所選育的‘錦慄南瓜',該品種生長勢強,節間短,葉色濃灰,蔓較粗且硬,果皮深綠色間有花色條紋斑,單瓜質量1.3~1.5kg,肉色濃黃,含糖量高,質極粉,老熟瓜品質極佳;臺灣農友種苗股份有限公司選育的‘一品',本品種生長勢中等,瓜皮青黑色,稍有灰綠斑紋,結果力強,單瓜質量1~1.5kg,肉色金黃,粉質香甜,風味佳。生產中注意品種的合理佈局和更新換代。宜與禾本作物、蒜蔥作物輪作或間套作;忌與葫蘆科作物、茄科作物重茬、迎茬,採用2〜3a(年)輪作。直播栽培海拔800m以下地區可在3月下旬播種,海拔800〜1200m地區可在4月上中旬播種,海拔1200m以上地區可在4月下旬播種。育苗移栽則可相應提前7d左右播種。

富硒板栗南瓜吊蔓栽培模式,高效生產技術

  • 1.3栽培管理

1.3.1播種育苗 播種先曬種1d,用55°C溫水攪拌浸種約20min,降至常溫繼續浸種4h後取岀洗淨;0°C保溫催芽3d左右,每天用溫水沖洗1次,70%以上種子露白即可播種。在氣溫正常情況下,浸種後可不經催芽而直接播種,尤其適合直播方式。直播按密度確定播種穴,每穴播2粒種子,播種後淺覆土、壓實。育苗移栽時選擇排灌方便、背風向陽、靠近大田的地塊做苗床,用50%細鬆軟土、50%腐熟過篩的農家肥加適量磷肥、鋅肥配製營養土,製作成營養缽(塊),每缽(塊)播1粒催芽種子,覆1cm厚的營養土,覆蓋塑料薄膜。70%左右幼苗出土後,及時揭除地膜,架設小拱棚。幼苗期通過揭、蓋地膜及遮陽物等方式調節棚溫,白天20~30°C,夜間15〜20°C。水分管理應遵循“不幹不澆,澆則澆透”的原則,以幹、溼交替為佳,空氣相對溼度保持在75%左右。幼苗2葉1心時通風煉苗。

富硒板栗南瓜吊蔓栽培模式,高效生產技術

1.3.2整地施肥:前作收穫後,清除田間秸稈和雜草,深耕25~30cm,做到田平土碎保墒。按畦(包溝)寬2.2m、高20cm做畦,廂面寬1.8m在廂背開2條間距1.1m施肥溝。推廣高效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基肥以發酵腐熟後的農家肥和生物有機肥為主,667m²施農家肥1500〜2000kg,或生物有機肥200kg、過磷酸鈣50kg、複合肥50kg,2/3結合整地全層撒施耙勻,1/3施入栽培畦的施肥溝。追肥:多施磷鉀肥,少施氮肥,在坐果期和果實膨大期,667m²隨水追施1~2次氮磷鉀複合肥30kg,果實膨大後期葉面噴施0.3%磷酸二氫鉀。

可根據土壤肥力、植株長勢以及結瓜情況適當調整肥料用量,適當補施微肥。南瓜吸肥力強且耐肥,緩苗期和伸蔓期不長。

富硒板栗南瓜吊蔓栽培模式,高效生產技術

1.3.3 移栽定植:瓜苗3〜4片真葉時,按每畦2行、株行距0.5〜0.6mx1.1m、1穴1株的規格定植。定植前在栽培畦上覆蓋地膜,在地膜上打好定植孔後帶土移栽。定植後立即澆足定根水,以提高成活率。

育苗移栽在定植後3~4d查苗、補苗,確保苗齊苗壯。直播時在幼苗2〜3片真葉間苗、定苗,每穴選留1株壯苗。

富硒板栗南瓜吊蔓栽培模式,高效生產技術

1.3.4整枝定蔓:採用雙蔓整枝法,在主蔓長至5〜6片葉時摘心,促進側蔓生長,選留2條健壯側蔓,每條蔓留瓜2〜3個,待瓜坐穩後,瓜後留4〜5片葉打頂,促進營養迴流供給果實生長。日常注意摘除第1雌花、老弱病葉以及多餘側蔓。採用吊蔓栽培模式,能增加種植密度、利於通風透光,減少病蟲害基數,使瓜著色均勻,提升南瓜品質和產量。

移栽定植後,搭建高2m的人字形或剪刀形等吊蔓架,側蔓抽生至20cm時及時引蔓,呈揝形吊蔓,使瓜蔓逐漸爬升至架頂。

富硒板栗南瓜吊蔓栽培模式,高效生產技術


1.3.5輔助授粉:開花期上午7:00—9:00進行人工授粉,也可667~1334m²田塊放置1箱蜜蜂,利用蜜蜂授粉。

1.4病蟲害綠色防控:恩施板栗南瓜病主要有猝倒病、立枯病、白粉病、霜黴病、炭疽病、角斑病等,蟲害主要有小地老虎、白粉蝨、蚜蟲、瓜實蠅等。病蟲害防治應維護農業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平衡,按照“預防為主,綠色防控”的原則,以農業防治為基礎,優先採用物理、生物防治技術,輔之化學防治。

富硒板栗南瓜吊蔓栽培模式,高效生產技術

農業防治宜選用抗逆性強的品種;施用腐熟的農家肥與生物有機肥,避免攜帶病蟲源;採用輪作倒茬、精耕晾曬、清除田園、深溝高畦、適齡壯苗、全程覆膜等農藝措施。物理防治是根據害蟲的趨性,利用色板、虹吸式太陽能殺蟲燈等誘捕害蟲。生物防治是保護和利用自然界害蟲的敵菌(蟲)、繁殖優勢天敵;選擇低毒生物藥劑;採用性激素防治蟲害。化學防治要注意輪換用藥,合理混用,嚴格控制農藥使用濃度及安全間隔期。

富硒板栗南瓜吊蔓栽培模式,高效生產技術

1.5適時採取:板栗南瓜以採收老瓜為主,其澱粉和糖分高、粉質度佳、耐貯藏,在授粉後40〜45d採摘為宜。採收時留瓜蒂2~3cm,保證果實無痕無傷。

1.6硒含量檢測:按照GB5009.93—2017《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硒的測定》的測定方法檢測。硒營養指標應達到GB28050—2011《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的標準,富有機硒指標應符合DBS42/002—2014《富有機硒食品硒含量要求》的規定。

富硒板栗南瓜吊蔓栽培模式,高效生產技術

2 效益分析

該技術是一項運用覆膜立體栽培大幅改善田間環境的高品質栽培技術,充分發揮生產潛能,使當地的板栗南瓜667m²種植密度從傳統爬地蔓模式約500株提升到吊蔓模式1000~1200株,667m²產量可比傳統種植高1000kg以上,生產全程推行綠色食品標準,其產品為綠色生態富硒、頗受人們青睞的天然食品源,市場認可度高,呈供不應求趨勢,kg價格比普通南瓜高2元左右,667m²生產收益高於傳統種植2000元以上,經濟效益顯著。

該技術側重綠色防控,減少農藥施用,減輕環境汙染,生態效益優勢明顯。

富硒板栗南瓜吊蔓栽培模式,高效生產技術

3 結語

恩施州是國家深度貧困地區之一,州委州政府堅持把硒產業作為精準脫貧、富民強州的主導產業,大力實施“硒+X戰略,力爭把全州建成健康綠色食品的輸出地,聚力打造千億級產業集群。同時,當前全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入攻堅期,大宗糧食作物發展趨近飽和,南瓜產業規模小,板栗南瓜作為富硒產品開發和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優勢作物,通過發揮該技術在生產上的先進性、實用性和指導性,引領發展菜用、藥用等功能性健康板栗南瓜產品,深度挖掘南瓜產業“硒+”、“互聯網+”、“農旅+”等新業態,助力恩施山區調優農業結構和實現產業振興,把州域內的資源優勢轉化成產業集聚優勢,具有廣闊的探索空間和發展前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