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白酒不被外國消費者認可,中國葡萄酒偏偏受到歡迎?

東子Wine


兩個原因造成的,一是飲食習慣不同,二是文化不同。

首先是飲食習慣,國外的飲食習慣跟中國有很大的不同,喝白酒一般都需要下酒菜,即便是你在中國拿著一個牛排喝著白酒好像也很不搭配呀,更何況在國外。再就是白酒的口感跟葡萄酒或者跟國外的威士忌等高度白酒口感也是有明顯的差異,人的口感適應一種酒,對其他酒就不容易適應,即便是國內的白酒,喜歡喝醬香白酒的人,往往不喜歡喝清香白酒,同時喜歡喝清香白酒的人也不喜歡喝醬香白酒,更何況白酒跟國外的酒口感差距更大,就更不容易適應了。

其他是文化,中國的白酒是一種餐桌的社交文化,雖然葡萄酒也有社交屬性,但葡萄酒是跟西式的酒會相匹配的,而白酒適合在餐桌上你來我往的PK,和中國人的社交文化相搭配的。

要想讓白酒走向世界,就需要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中國餐飲走向世界,實現中華文化自信,才能讓白酒走向世界。


煮酒小時光


先說白酒

中國白酒不被外國消費者認可的原因有很多。口味是一方面,飲用習慣也是很重要原因。

中國人飲酒主要是在飯桌上,白酒是佐餐直接引用。而國際上高度酒最主要的飲用方式是調和勾兌,也就是所謂雞尾酒,具體到單品比如金湯力、長島冰茶等。而且主要是在餐前餐後、娛樂休閒時飲酒。

一樣東西如果想國際化,就要尊重國際化的規律。我們的白酒首要完成飲酒形式上的轉變,具體講就是創造出適合本國酒品的雞尾酒,才能打開國際市場。國內著名酒廠在這方面其實都有嘗試,比如國酒茅臺,但是效果並不理想。究其原因,中國白酒口感辛辣,在調和勾兌方面,與國外競品如伏特加相比就吃了虧。

白酒的辛辣味道其實源於傳統生產工藝無法去除酒內雜質所致,正是這些雜質形成了中國各地白酒的獨特風味,也就是國人喜愛的各種香型,但與此同時卻難以對其進行調和。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到目前為止,我國白酒出口量不到產量的1%。以爽哥預測,除非中國持續發展,影響力不斷擴大,文化輸出能力實現飛躍,否則白酒會想很多國粹一樣,難以走出國門。


再說葡萄酒

2018年,中國葡萄酒產量在世界排名第10,產量佔比只有3.35%。同年世界產量前三的意大利、法國和西班牙,三者的產量總和就超過了世界總產量的一半,達到51%。但是2018年中國葡萄酒的消費量卻排在世界第五,同時中國葡萄酒進口量也是第五,進口額則更高排名第四。也就是說,中國並不是一個葡萄酒生產大國,更不是葡萄酒出口大國,而是葡萄酒進口國,同時有成為葡萄酒消費大國的趨勢。

綜上,中國葡萄酒並沒有受到外國消費者的普遍歡迎,此問題不成立。

爽哥日誌


一句話概括:非常簡單,飲食文化差異造成的,簡單的說白酒搭配的是中式菜餚,白酒的屬性需要下酒菜,不能幹喝,或者喝著玩。老外的餐飲沒有下酒菜一說,而葡萄酒,就非常絕配西式餐飲,甚至是飯後甜點,再甚至可以幹喝,喝著玩。

不懂白酒,就不懂大國飲食,再進一步說就不懂大國文化。如果白酒消失了,那麼中式餐飲的魅力至少消失一半。而葡萄酒這種發酵酒,和蒸餾的白酒比起來,其實因為餐飲的需要而各自存在。

老外喝白酒,拿什麼當下酒菜呢,是沙拉,還是牛排,是麵包,還是法棍?就算吃德國的香腸和豬肉,就著白酒也感覺很違和。哪裡有蒜泥黃瓜和醬牛肉有靈魂呢?

國內的葡萄酒的頂級品牌,河北的長城,煙臺的張裕,這是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國產品牌葡萄酒了,

據說地理緯度和法國那些著名的葡萄酒莊園基本一致,都經受著統一個緯度的光照和雨水恩澤,品質生產把控好,好過那些花裡胡哨的進口原瓶。

葡萄酒的特點是低度,和黃酒基本一個酒精度,葡萄酒在當代,幾乎就是舶來的文化,往往帶著濃郁的小資產階級氣息。它容易入口的特點,適量飲用的好處,註定擁有國際受眾,而且葡萄酒幾乎在全世界範圍內男女老少通吃。

葡萄酒之所以國際化,還因為可以作為雞尾酒的重要調配,以無色無味的伏特加為基酒,葡萄酒就是重要的參與角色,從這一點來看,伏特加比白酒也有國際範兒。

而白酒,並不是古老和長遠,到元代以後才有高度的白酒,此前要麼是黃酒要麼濁酒,李白、白居易喝的多數也是黃酒,杜牧問牧童的杏花村,當時的酒也一定不是什麼高度白酒。

白酒對於咱們來說,就是華夏大地上農耕和遊牧兩種文明碰撞的產物。就連維吾爾族,都把白酒喝的滋啦滋啦的,美的很。維族人過去有個段子,說自己飲酒厲害,是這樣說的:白酒,你們漢族人發明的,但是是給維族人喝的,我們就是酒裡的魚。

960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到處都是白酒,很多人為了見面,穿越大半個雄雞去喝酒,酒風盛行的地方多了去了。但無一例外的是,不論是在哪裡,都有中式菜餚的存在。有中式菜餚的地方,就有白酒的存在。

而離開這個國家,老外的烹飪方式註定沒有幾款下白酒的東西,他們的飲食追求的健康,中式菜餚追求的色香味,尤其是味。而中式菜餚的這個味兒,就是白酒需要的味道,這是一種氣味相投!

當然中式菜餚也可以搭配紅酒,但多多少少都有點不夠力度!國產的葡萄酒,也是葡萄酒,就像土豆一樣,國產的和外國的,本質沒啥區別,就是產地不同、品質不同罷了。而白酒就不一樣了,當老外都吃中餐以後,那麼他們也會喜歡具有苦、辣、酸、甜、香這種五味交織,遞進層次豐富的酒種的。




樓蘭餐廳老王


習慣問題。

飲酒的習慣很重要。在國內華南喜歡啤酒多一些,因為天氣潮熱,喝白酒感覺燥熱。中國真正能喝白酒的基本都是長江、黃河沿線省份。以前以為東北人能喝酒,長大後,與東北人喝酒(白酒),發現10個有7個都是半斤以內(這裡白酒指50°以上,40°以下,不談。)

還有就是年紀問題,年輕人喜歡啤酒,30歲以後,隨著經歷多了,經濟好了等原因,更多開始喝白酒,一般喝啤酒都是夏天解暑用,或者白酒後簌口用。

紅酒在中國,以前大部分都是趕時髦喝,說喝紅酒:美容、養生[捂臉][捂臉][捂臉],因為我不懂紅酒,我不發表意見。不過喝白酒,50°以上的,除了身體不能沾酒精的,每天適量絕對是養生的。

回頭說說國外,其實很多國人覺得自己的產品老外認可,這是很驕傲的事,這就是典型的文化自卑,早期也有很多企業,包括現在都是。有些時候,老外不認可不代表我們的東西不好,老外認可就一定好。中國幾個名模,國人都覺得長的一般,可是老外都覺得是美女,這就是文化差異,我們對自己的文化要有自信,老外的東西並不是一定都好,可是我們國內很多人就認這個,包括:肯德基、麥當勞,典型的垃圾食品,可是國人每年依舊給他們貢獻幾百億,很多人覺得喝星巴克就是有檔次,覺得持蘋果就是有身份……中國崛起,不是僅僅經濟富足了,更多應該精神富足,文化崛起。

喝酒,我最喜歡的依舊是53°飛天。


元亨利貞陳


中國的白酒度數一般都比較高,而外國人喝烈酒通常還會加冰塊或蘇打水,或者加各種果汁、糖漿、牛奶、軟飲料等做成雞尾酒,添加後酒精度被稀釋,對他們來說更容易入口。

外國人眼裡,白酒辣口又燒喉,還不能像威士忌那樣加點冰塊什麼的,不少外國人表示白酒乾杯時的一口悶,那感覺就像喉嚨有團火一樣。葡萄酒度數相對白酒低很多 更容易接受……





射日神山


白酒是中國的國酒,是採用糧食發酵而成的一種飲品。白酒在我國具有幾千年的歷史。是我國的歷史傳統文化精髓。無論是英雄美人還是江湖草莽。他們的故事當中都少不了酒的存在。可是近些年來,由於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各國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外國的洋酒更多地傳入了中國。很多人對外國的洋酒趨之若鶩,卻對中國的白酒不聞不問。同樣的,很多外國人在接觸中國白酒的時候。通常也會覺得難以接受。那麼大家知道白酒和洋酒有什麼區別嗎?為什麼外國人不敢喝中國的白酒呢?

我們對外國的酒文化也有一定的瞭解。大家都知道外國的幾大烈酒有伏特加,威士忌,白蘭地等,伏特加是俄羅斯的國酒,俄羅斯地處北半球氣候寒冷,所以他們喝伏特加來驅寒保暖。後來伏特加也成為了世界聞名的烈酒之一。可是你知道嗎?這些世界上有名的烈酒在中國的糧食釀造的白酒面前都不值一提。在外國,即使是再能喝酒的人,在中國白酒面前也不敢妄自尊大。中國白酒的品嚐需要很大的勇氣,因為中國白酒度數高且入口辛辣,需要細品之後才能感覺到回味悠長,綿香可口。中國人對白酒情有獨鍾。中國酒文化也與中國的宴席文化緊密相連。人們在一起品酒聊天很是開心。可是當外國人來到中國時,卻對中國白酒避之不及。

其實這也與中國白酒和外國洋酒的釀造有關。外國洋酒的釀造原料多半是水果等。所以釀造出來的酒多半帶有水果的香氣,入口不會十分辛辣而且帶有淡淡的果香。口感上好喝很多。可是中國白酒釀造的原料是糧食。所以口感十分辛辣。聞起來嗆鼻,喝起來辛辣直衝喉嚨。中國白酒需要細細品嚐。回味,才能感覺到它的獨特奇妙之處。

所以喜歡喝酒的人中國白酒愛不釋手。而不喜歡喝白酒的人就對他避之不及。中國人受中國白酒文化薰陶多年,而外國人僅僅接觸到了白酒的第一層口味。卻不瞭解它的精髓,所以他們不是不喜歡喝,而是不敢喝,直接就被白酒的辛辣味道所嚇怕了。大家對這個問題有什麼看法嗎?


金龍


先說一下葡萄酒,葡萄酒放眼全球有新、舊世界之分。舊世界主要為歐洲和中東國家,法國、西班牙、意大利、羅馬尼亞、希臘等都屬於舊世界的陣營。新世界是指歐洲以外的新興葡萄酒生產國,包括中國、美國、智利、南非、阿根廷、澳大利亞、新西蘭等。

新世界與舊世界最直接的差異在於釀酒行為受法律約束的程度不同。還有一個很明顯的差別在於葡萄酒酒標所包含的信息不同。隨著時代變遷,如今新舊世界的風格差異越來越小,兩大陣營間的分界線日漸模糊。

中國葡萄酒,屬於新世界,與國外的新世界同一個陣營,與舊世界的差異越來越小,對於外國消費者而言,接受起來沒有任何障礙,如果是不看標籤,長得一個樣。中國葡萄酒,張裕、長城領銜,張裕誕生至今一百餘年,各方面基本上屬於抄作業,形似也神似,歡迎可想而知。

中國白酒,獨一無二,歷史悠久,是與中國特有的飯菜相搭配,種類很多,按香型可以分成十三種,按用曲又有大麴、小曲、麩曲等,按用糧又有單糧、多糧之分;有光瓶酒、盒酒;度數從30度左右到70餘度,價格從十幾元到二千多及以上。走出國門之後,會有一個統一的標籤--中國白酒,但國內而言,有較強的區域性,不同地方,對香型、度數等有不同的偏好。

與中國白酒同樣屬於蒸餾酒的,白蘭地、伏特加、威士忌、金酒、朗姆酒,分別用水果、小麥和甘薯、大麥芽和小麥、玉米、小麥和杜松子、甘蔗汁。和西餐搭配,40度,700ml,較多,飲用時通常和軟飲搭配、調兌、調配成雞尾酒飲用。

中國白酒與國外的五種蒸餾酒,從外觀設計、釀造原料、生產工藝、飲用方法、適宜用餐等皆然不同,需要出海逐步培育市場,外國消費者認可少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知行合一162


首先,是飲用感受不同,白酒辛辣,口感暴烈,香味刺鼻,即使是中國人,第一次喝也很難嚥下去,而葡萄酒則不同,度數與口感相對柔和很多,香氣也以果香為主,故容易接受。

其次,飲用習慣不同,國人喝酒,八成是應酬,交際,除此之外,真正在家自酌很少,葡萄酒在中國銷量遠低白酒就是最好的證明。而外國人根本就沒有借酒應酬交際的習慣,更多的是消遣,試想一個國人都不會用於消遣的產品怎能寄希望於外國人用於消遣飲用呢?

最後,文化影響,中國白酒是一個非常有中國文化符號的商品,中國文化能走多運,中國白酒就能走多遠,所以對於當前外國人不太接受中國白酒,我們大可不必放在心上,或急於求成,只要我們對中國文化有自信,中國白酒就一定能有被世界認可和接受的一天。


蕎幫主胡迎春


首先是酒文化的不同,中國人一般喝白酒,喜歡一群人聚集在一起相互勸酒,動輒我喝一半你也喝一半,不把對方灌醉不罷休,而外國人對此深惡痛絕的;還有就是中國的白酒不能用來調酒,外國人喜歡調配雞尾酒或者搭配果汁,而中國的白酒沒法完成這個任務,所以外國人不喜歡白酒也正常。

其次是飲酒習慣不同,中國人飲白酒一般是在宴會、餐桌上,有菜式更配和相互敬酒、勸酒作風,而美國或者歐洲(俄羅斯除外)宴會一般是低度酒,更是分餐制度,沒有敬酒勸酒的餐飲習慣。一般歐美(俄羅斯除外)飲用酒度數都是非餐宴時的品酒,有很多獨處,或者三五知己淺啖而已,或者在酒吧將高度酒作為基酒調製雞尾酒飲用。

而中國的葡萄酒更適合歐美酒文化,再加上中國葡萄酒的產品質不斷提高,比如張裕旗下的解百納更是進入歐洲5000多家銷售點銷售,出口全球28個國家,累計銷量4.6億瓶,是全球銷量最大的葡萄酒大單品之一。


風吹霧霾現藍天


中外對烈酒的認知及飲酒習慣各有不同,老外喝洋酒,習慣了洋酒的風味,洋酒風味主要還是純加上過桶的其他風味,我國白酒工藝相對更加複雜,制曲、發酵、溜酒、儲存、勾調。白酒味道相對較重,香型風味也相對複雜,老外能接受的白酒香型還是偏清香的更多些,隨著中國白酒文化的對外輸出,相信會有更多外國人接受白酒。葡萄酒起源於歐洲,受產地、氣候、工藝的不同。也會相應出產不同風味的葡萄酒,我國地大物博,有很多適合種植葡萄的地方,比如新疆、青島等,加之我國也有很長的葡萄酒釀造歷史,並有自己獨到的釀造技術,會出產一些高品質葡萄酒,得到國外歡迎也不足為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