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五經」和中國文化

大家都知道,西洋歐美文化和精神文明的主要中心,從古至今,直到現在為止,仍然還是以基督教的

《聖經》(《舊約》和《新約》)為主流。同樣的,也有人認為中國文化和精神文明的主流,直到二十世紀為止,似乎還仍然以儒家“四書”、“五經”為中心。事實上,東西文化都正處於轉型變態的狀況中,西方信奉宗教的文化正在蛻化。東方文明,尤其以中國的文化來說,也隨時代的巨輪在轉變中,支離破碎。主張重“人道倫理”的儒家學說,也正處於遊魂、歸魂的卦變之中。現在的美國,有人正在掀起未來的世界是“文化戰爭”的時代,尤其指明中國的儒家文化,是與西方文化對抗的大敵。看來未免可笑,但也深為可慮。天下事往往誤於膚淺粗暴的見解,因此,我們自己也應當“反求諸己”,需要“溫故而知新”了!

如果說“五經”是中國上古文化傳統的總彙,是比較準確的答案。“四書”呢?那是北宋時代開始,到南宋時期才漸漸盛行,取代“五經”文化的地位。四書是專屬於孔孟之教的學術思想,但是被宋儒理學家朱熹所作的“章句”註解所壟斷的儒學,並不足以概括中國文化的大全。

五經,就是

《周易》、《尚書》、《禮記》、《詩經》,以及孔子所作的《春秋》。而演繹闡釋《春秋》內容的,有《左傳》、《公羊》、《穀梁》等“三傳”。《春秋》一書是孔子在春秋後期,即公元前480年間的絕筆之作。

這個時期,在西方的歷史上,正當羅馬改行共和政治,開始才有信史可徵。斯巴達組織伯羅奔尼撒聯盟。印度難陀王朝興起,佛教徒第一次大結集佛經。波斯先後連續三四次遠征希臘。雅典取代斯巴達為希臘霸主。西方所謂史學之祖希羅多德(Herodotus,公元前484—前424年)出生。蘇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70—前399年)出生。這個時期,也正是希臘文化在西方興盛的時期。

大家都知道孔子晚年,極一生的精力,“刪詩書、訂禮樂”而自著《春秋》。他是以極度客觀的角度,把中國上古的歷史文化,裁定從有文書資料信史可徵的唐堯(甲辰年)登位時期開始,也就是公元前2357年。他避開中國遠古史的時代,即從神農到黃帝(軒轅)之間的史蹟(即公元前3000年以前,與埃及金字塔王朝以及巴比倫建國同期,這是東西方開始人文文化發展的初期)

。他以“多聞闕疑”的態度,“存而不論”。因此,後來司馬遷著《史記》,不好明說要補孔子“刪書”的不足,便在《帝王本紀》上首先提出一篇《五帝本紀》,歷述唐堯為黃帝之後,追溯上推中國文化的年代。到了南宋孝宗時代,學者羅泌又另著《路史》一書,採用道家等遺書的說法,再上溯高推舊史所稱“三皇五帝”以上的往事,文章華麗而亦富於考證,言之成理,書名《路史》,意思是說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大史”。從他的著作宗旨看來,也是深惜孔子“刪書”斷自唐堯,忽略遠古史的傳統。等於現代有人將中國的歷史年代,由黃帝紀元開始,到今年(丁丑,公元1997年)為止,共計有四千七百三十一年的意義相似。不過,我們只是順便一提,不是要講中國遠古和上古文化史的專題,到此為止就可以了。

總之,孔子刪訂“六經”,是把唐堯、虞舜以來,直到周朝開國以後的文化文明,尤其是由周公姬旦所整理過的中國上古文化,匯為總類,付予後來的人們,作為先民遺留給後代“承先啟後”的無價資產。當時對學者稱為“儒士”或“儒生”,並非如漢代以後的儒家,是專指治孔孟之學才稱“儒者”的。

到了秦始皇滅掉六國諸侯以後,改變了周朝分封諸侯建國的政體,統一中國,劃分郡縣,開始創制學者的專職官稱叫“博士”,但並不限於專學“詩、書、易、禮、樂、春秋”等“六經”的範圍才叫“博士”。秦始皇和李斯在公元前213、212(戊子、己丑)年之間的焚書坑儒,也並沒有明令坑掉“博士”。所坑的大都是“處士橫議”的非“博士員”的儒生。


「四書」、「五經」和中國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