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考慮“家底”的戰略擴張,無異於一場賭博

管理百家大講堂——《中外管理之企業“戰疫”復工進行時》系列。


採寫:本刊記者 朱冬 責任編輯:李靖


“此次危機讓大部分企業認識到了盲目多元化、忽視現金流的巨大危害。而這家於2012年就在行業裡率先上市的公司,通過不斷聚焦、做減法,在近幾年家居行業集體低迷時,仍能保持35%的年均複合增長率。”


《中外管理》雜誌社社長、總編楊光所指的這家企業就是喜臨門傢俱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喜臨門)。


喜臨門成立於1984年,與海爾、聯想同歲,比華為、娃哈哈大三歲,可謂最早一批改革開放後創業、行業裡第一家上市的企業。如此“年長”的公司如何做到持續激情四射、活力十足?在其發展歷程中如何在戰略減法中實現公司業績的加法?


3月10日晚20:00,管理百家大講堂——《中外管理之企業“戰疫”復工進行時》第12期,喜臨門傢俱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楊剛娓娓道來:《如何通過戰略減法收穫業績暴漲?》。


同期嘉賓還有戰略營銷觀察家、財經作家段傳敏,他在主題分享《三大危機連環之下,中國企業能否再“專業”一些?》中解答了什麼才是疫情後的企業王道?


不考慮“家底”的戰略擴張,無異於一場賭博


1


楊剛:戰略上做減法,不意味著業務上做減法


2012年在上海主板上市,如今每年生產600萬張床墊,據說年產床墊“能從東北漠河鋪到海南三亞一個來回”的喜臨門公司,在成立的早些年也經歷了“公司做床墊還是做全品類”“做加法還是做減法”的激烈討論。


喜臨門用了10年的時間,趟出了一條自己的戰略決策之路,從最初做全品類到聚焦做一家床墊生產公司。楊剛從喜臨門公司30多年的發展成長經歷和戰略形成過程中,總結了如下的經驗:


為何大家會不斷有擴張業務的衝動?無非就是想做大,成為一個巨人企業。很難說企業擴張是對是錯,確實做大企業面對的誘惑太多,基於國內市場高增長的背景,大企業的確能獲取更多的頭部資源和支持。


喜臨門基於對行業的基本認識,和對國際上床墊行業的增長數據和行業特性分析發現:床墊行業就能支持百億量級企業的存在。


所以,沒有落後的行業,只有落後的管理水平,企業戰略上做減法,不意味著業務上做減法,業務反而會更好。


不考慮“家底”的戰略擴張,無異於一場賭博


做減法的關鍵是:品牌聚焦,降成本,持續發一個聲音,減少產品。持續性的品牌積累對品牌而言是長期經營,儘量精準地去找到目標受眾。


楊剛總結:企業要慎做加法,拓展新業務的前提是要有擴展的能力。“做加法就要有做加法的‘家底’,否則就是一場不知輸贏的賭博。”


在直播間楊剛也回答了網友問題:“體量小的小微企業,試錯成本較高,戰略制定上向左走還是向右走?”他回答:試錯成本是相對的,並非大企業就有更多的試錯機會,尤其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要關注試錯成本和企業承受能力的關係,以及抗風險能力,關注企業的底線和資源稟賦。


中小企業做減法就是要聚焦。因為中小企業轉型雖然很快,但可用資源不多,一定要做好一家,再做第二家,再去考慮擴張,注意把控節奏。超出自己的經營能力的擴張,會適得其反。


不考慮“家底”的戰略擴張,無異於一場賭博


2


段傳敏:“專業主義”有七大內涵


中國正面臨一個歷史性的拐點。對國家來說,在各國民粹主義興起的過程中,我們如何成為全球化新的發動機?而對企業來講,這個歷史性拐點體現在三個方面:


1、從大到強的經營思維的轉變;2、從自利到利他的行為理念的轉變;3、專業主義的興起。


關於專業主義的內涵,段傳敏在直播中總結了七大方面:


第一,聚焦、專注。企業到底是多元化還是專業化更好?多元化意味著企業擴張的領域非常寬泛,容易影響企業的盈利能力。而專注的企業能夠不斷地在它的領域裡深耕,甚至成為全球的冠軍。所以專注是未來很多企業必須著重考慮的一個理念;


第二,從對硬實力的關注,轉向對軟實力的挖掘。軟實力,能讓各個專業職能部門更有效地發揮作用。雖然企業家很聰明、有智慧,但也容易把所有的風險繫於一個人的安危之上,所以未來不但要重視結果,更要重視過程,不但要重視創意的集中,也要重視分權。每個部門要完成兩個指標:A、公司給予的指標;B、專業上達到相應的高度。


第三,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第四,共同學習,以知識武裝企業。


第五,從長板戰略轉向短板的戰略。如果我們沒有辦法把我們的短板補齊,我們建立的優勢很容易就被抵消掉。


第六,從狼性管理到人性管理的轉變。過去很長時間裡流行所謂的狼性管理。但通過這次重大的危機,我們看到狼性管理會帶給企業、社會甚至是周邊人群很大的傷害。所以我們不能只講自己成功,不管他人死活。


第七,從關注自己的成功到關注整個生態的成功。也就是關注命運共同體的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