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處,在遠方


後來我再也未經歷過這種力量,這種熱情,這種無窮的恨和這種愛,我深受感動。--《露特.貝爾勞回憶錄:我與布萊希特》

在近處,在遠方


“自我犧牲是壓倒一切的情感……沒有一種酒,這樣令人陶醉,沒有一種愛,這樣摧毀人,沒有一種罪惡,使人這樣抵禦不了。”毛姆曾經曾這樣論述過“自我犧牲”,而女作家露特.貝爾勞是這種精神的最佳詮釋者之一。

她是丹麥人,生於1906年8月24日,原本是富家女,20歲的時候,她就成為著名記者和哥本哈根皇家劇院的演員,並創立了工人劇團,嫁給了一位富有的醫生,成了眾人口中的“紅露特"。但,1933年夏天,她拜訪了來自德國的戲劇家布萊希特和他的夫人海倫.魏格爾,她的命運隨機出現了轉折。他開始與布萊希特合作,並在海倫.魏格爾的默許之下成為他的情人之一。

丹麥並不是布萊希特流亡的終點,此後15年,他走遍歐美諸國尋找知音,露特.貝爾勞於是拋家別子,跟著布萊希特家庭團隊走遍歐美。分配在她名下的工作,是蒐集資料、出創意、為布萊希特全家六口的生計找出路,與此同時,為了不影響他的家庭,她只能在附近租房住,並自己解決生活費。他們之間的盟約是“在近處,在遠方”,她終身遵守著這個約定。

1948年,布萊希特受到了東德的歡迎,反德定居。 他無情地打發貝爾勞回丹麥,貝爾勞一度住進了精神病院。

1956年8月,布萊希特因心肌梗塞去世,柏林劇團隨機解僱了貝爾勞,柏林藝術科學院“收購”了她手裡的布萊希特文稿。她孤苦無依,卻極力維護著自己的尊嚴,用假嗓音接電話,稱自己是“貝爾勞秘書處"。

此後十幾年,她就靠一點點記憶的微溫,生活在異鄉的柏林並定期去布萊希特的墓前緬懷,以至於在墓前踏出了一條獨屬於她的小路。她也不斷回憶,在丹麥和布萊希特仰望仙后座的情景,並自信的說:“我們的眼睛將在那裡相遇,我們永遠在那裡。”布萊希特的學生漢斯.崩埃,忠實記錄了她的這些話語,整理出一本題為《我與布萊希特》的回憶錄。

1974年2月,貝爾勞在柏林去世。

她像一個匱乏的、貧寒的守護女神,身在匱乏之中,卻勻出愛去庇護別人,用整整一生去實踐她說的那句話:“相愛的人是偉大的”,並用自己的被遮掩、被覆蓋和過度的自我犧牲,成就了這種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