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不承秦,不足以立汉”?混混刘邦成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不承秦,不足以立汉”的意思是:不学习和继承秦朝,汉朝就不存在。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我先要给大家把什么是汉朝说清楚,即为什么称汉族、汉字、汉文化而不是秦文化,唐文化。

首先,要确定一点,汉朝其实是秦朝的继承者,是秦朝方方面面的继承者,别看汉政权它是打着"反秦”的旗号起家的,颠覆了秦朝,但走的是秦朝的老路子,就好比清朝并没有颠覆明朝,甚至多方面不断借鉴明朝的教训和实例,然后在明朝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革新,最终走向帝制集权的顶峰,所以叫做君主独裁,这也是一种继承。

为什么?因为自秦始皇之后开启帝制集权时代,中国社会一次大转型,即所谓的“周秦之变”,周王朝的封建制度崩塌,秦朝废诸侯建立郡县制,中央直接派令长官治理等多方面变革。这就不是继承关系,这叫打断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可自秦始皇之后直到1840年之前这段时间,中国历史不过就是王朝兴替,百姓纳粮,换汤不换药的循环。

所以自秦之后,其实“造反者也是学习者”,秦王朝时间短,所以一般把秦汉连在一起叫做秦汉史,具体原因就是因为秦汉是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即秦奠定的帝国格局以及文化几乎完全被汉朝人继承,下面我先从文化方面简单介绍一下,帮助大家理解汉朝对中国文化起到的奠基作用。

为何“不承秦,不足以立汉”?混混刘邦成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一,汉朝在文化上不止继承秦朝,还有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以及各类经典的校勘拾遗也是他们做的,是由当时的文化学者们穷尽一生精力,翻故纸堆的将前前人的经典全部以文字的方式原原本本的记录下来,并且会在写一本“注”,也就是对于文章或书籍正文做解释的文字称为注,或注解、注释。他们这些学者对某些典籍、古文献做注的目的就是让后人能够看到此前先贤的宝贵思想,这个始于汉代,但事实上你要知道秦朝进行文化毁灭运动,即烧毁民间藏书,将这些书籍统归到国家档案库里,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焚书,只是民间不让拥有书籍和经典,防止读书人拿着前人的经典“以古非今”,批评当时朝政,只是后来项羽火烧阿房宫导致书籍全部被毁,经典毁于咸阳城,而民间的书籍其实早都被烧掉了,最多就是一些残片,可是汉朝很快取得天下,幸事当时秦朝的文人学者还没有死绝,汉朝赶快找到这些人,利用他们的记忆再一次将经典还原成文字和书籍。于是我们今天才能看到诸子百家以及《尚书》、《大学》、《中庸》、《论语》等内容,这叫汉朝的文化贡献——校勘拾遗。


二,著名的太史公司马迁著有《史记》,是第一本纪传体史书,这固然是宝贵,可其价值和意义之所以如此高是因为史记开篇给中华民族定了一个共同的老祖宗——三皇五帝,但这里有一个问题要给大家提出来。大家请看原文。

维昔黄帝,法天则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唐尧逊位,虞舜不台;厥美帝功,万世载之。作五帝本纪第一。

这里没有提到炎帝,后来在汉书中提到“炎黄”

汉书·魏豹田儋韩王信传:『赞曰:周室既坏,至春秋末,诸侯秏尽,而炎黄唐虞之苗裔尚犹颇有存者。秦灭六国,而上古遗烈埽地尽矣。』

到班固时期又重提炎黄,所以关于这个也是汉朝学者们对祖先是谁有不同的意见,可“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总归都是寻共同祖先。而太史公为什么说黄帝是老祖宗的原因有很多,中原与游牧民族的地域原因、黄帝德运原因、炎帝败于黄帝然后民族融合的原因、三皇五帝到底是谁的说法不统一等等,但是司马迁在汉朝是最早试图将此前比较乱的民族对立进行一次同源的寻找,不管是黄帝还是炎帝,他在他的《史记》中试图确定中华民族的同根同源,大家感兴趣可以在这方面进行的查询学习。


三,既然说汉朝继承秦朝总有一个根据呢吧?贾谊的《过秦论》被很多人以为是批评秦朝,其实不准确,这叫思考秦朝施政的过错来帮助汉代得到教训。检讨秦朝的同时其实也在检讨汉朝,认为秦朝的施政太过于刚硬,汉朝要记住教训,于是你能看到汉朝早期的柔和,甚至是一种无为而作的政权形态,当然这和当时刘邦所处的环境有关,这里不赘述。


四,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文化和思想的统一,从此儒家文化和国家民族宗教结合形成表里关系贯穿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尽管后来儒家有衰落的时候,可是其内在影响从未消失,董仲舒将儒学神秘化,将“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观念重新引入汉朝,君权走向集权的道路从此不可逆转,并且为之后历朝历代的“五行德运说”寻回了根据,这一点源于周朝周公旦的“以德配天”天命观,汉朝始终在为之前朝代寻统治合法性的目的也是为了自己。


五,佛教自汉朝时期传入中国,儒释道三足鼎立,自此之后中华文化大格局基本被汉朝全部奠定。


为什么“非张楚不足以亡秦”

基于上述全部了解,我们对汉朝的文化地位为什么重要有了很清晰的认识,并且解释了为什么说汉朝是继承此前朝代的文化。下面我们谈汉朝继承秦朝的政治格局。

我们要理解,秦汉间权力转移之后,这个帝国运作模式到底是什么样子?首先说刘邦,汉高祖是什么朝代的人,大多数人脱口而出汉朝!一部分人脱口而出秦朝!因为刘邦是秦朝的公务员。还有人脱口而出战国时期。

那么哪一个正确呢?得看刘邦的年龄,刘邦一生60多岁,他在汉朝只生活了7年,他在秦朝生活了10多年,而他的一生30多年时间是生活在战国末年的。

为何“不承秦,不足以立汉”?混混刘邦成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战国地图

所以刘邦其实算是地道的战国末代的人。但是这个时期是一个纷乱复杂的时候,首先就是我前面说的社会大转型,封建制度崩塌帝制集权时代建立,很多人习惯不了,就希望回到原本的那个时代,看不懂秦始皇搞的这一套是怎么回事,比如项羽,项羽从来不认同秦始皇的这一套,以至于他夺了天下之后没有当皇帝,而是分封给各个打天下的诸侯了。

你可能会说他不给不行,其他人手握兵权,可事实你想过了吗?项羽和刘邦争的谁先入咸阳谁是“关中王”,不能说刘邦没有想当皇帝,只能说项羽真没想过,因为他的观念全部停留在封建时期的诸侯王时代,他喜欢这种熟悉感,以至于出现了一个成语《史记·项羽本纪传》:“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楚霸王项羽攻占咸阳后,有人劝他定都,可因为思念家乡,项羽急于东归说出了这句话。

为何“不承秦,不足以立汉”?混混刘邦成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借这个例子可以帮助你理解在那个时代的人不一定都像刘邦对秦朝制度的理解,因为历史是随着时间往前走的,而人类理解历史确实倒着去理解的。

所以秦汉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们得从汉朝人的视角去看,司马迁在研究秦汉历史撰写了《秦楚之际月衰》,他说:“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抜乱诛暴,平定四海,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什么意思?从秦末到汉朝初年的历史, 经历了三次转折,第一次转折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第二次转折是在项羽的领导下, 诸侯合起伙来消灭秦朝;第三次转折是平定四海,最终实现新的统一,建立新帝国, 这就是汉朝。

为何“不承秦,不足以立汉”?混混刘邦成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

司马迁还说:“五年之间,号令三道”,就是从秦朝崩溃到汉朝建国的五年之间,国家的名号转了三次,其实我们说的秦汉不准确,因为汉朝的政权是从楚那里来的。

  • 秦转变成为陈胜、吴广的张楚;
  • 陈胜、吴广的张楚转变成 为项羽的“西楚”;
  • 项羽的西楚又转变成为刘邦的“汉”。
  • 我们看第一个,最熟悉的陈胜吴广起义,为什么陈胜吴广大泽乡揭竿而起意义这么重大,因为如果不是他们早早起义,秦朝会缓过来的,或者换句话说如果不是他们早早起义,秦朝不会被推翻。

    历史学家田余庆先生说过一句话,在《秦殇》里也有介绍到:“非张楚不足以亡秦”,为什么都是楚?为什么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因为这是秦始皇开启的帝制集权将原本的社会结构打散重建的过程中,把原本六国灭了不说,连带王公贵族大地主全部突突了,只留下了一部分逃难的落魄贵族以及门客武士等人,这些人要么是和秦朝有“父兄之怨”,要么就是不满秦朝的统治,亦或者想要“恢复旧制度”,总之如果不是陈胜吴广把楚和秦的以国家名号产生的仇恨,其他人是无法汇聚力量,则不足以灭秦。


    为什么“不承秦,不足以立汉”

    那为什么说:“不承秦,不足以立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大问题,为何“承秦”才能“立汉"?

    首先我们得确定一点,“暴政亡秦”这词其实不准确,陈胜吴广的揭竿而起所谓的“失期当斩”,其实是编造的。

    直到1975年11月,在湖北省孝感地区云梦县出土了大量的秦竹简,其中很多是法律条文,其中就有朝廷征发徭役的详细规定:

    1,迟到三天五天者,批评

    2,六天到十天,罚一个盾牌

    3,超过十天,罚一副盔甲

    4,因大雨或洪水导致的耽搁,可免除本次的征发

    所以,汉朝人为什么不说实话,因为政治原因,后朝代总是要给前朝找出毛病所在,不然当朝的统治合法性就会受到损害,“秦失其鹿”从某种程度而言,是因为战国六国的割据旧势力遗留对秦开启的新时代而产生的反作用力消灭秦朝的。

    这股反作用力一来是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等方面造成;二来是动了原本的利益结构使得那些人反扑造成的;三来是秦朝统一之后不得不赶快处理原本属于其他六国的边防任务。于是造成以楚国以及其它关东六国故地诸侯在反秦的旗帜下,割据自立,导致动摇刚刚树立的统一政治观念。

    楚汉之争,刘邦的进步性就在于他认同秦始皇的那一套,而反对战国时代或者说反对以主张分封的项羽等割据旧势力旧思想。此时可以说只有刘邦一人是这样的认为,其他人觉得能够得到分封就满足了。

    为何“不承秦,不足以立汉”?混混刘邦成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但是汉朝从楚国那里得到政权之后,并不是帝制集权,因为诸侯王太多,打天下的那些兄弟们手握重兵,刘邦说了不算的,于是汉初分封的异姓王坐大地方,如果要化分裂割据趋向为统一帝制集权,汉朝必须走秦朝的老路子,即必须从制度上几乎完全承袭秦朝——“汉承秦制”。所以说“非承秦不能立汉”。

    为何“不承秦,不足以立汉”?混混刘邦成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东汉地图

    刘邦集团成员们的身份

    下面,我们具体给大家分析一下汉朝初年,刘邦的老乡们,即军功集团之间的人物关系以及身份信息,先说一下刘邦集团的公务员。

    汉朝丞相萧何在秦朝什么身份?根据《史记•萧丞相世家》记载,“萧何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什么叫做“文无害”?秦朝的官职,咱们知道这个萧何是吃秦朝的官饭的,“文无害”又称为“公平吏”,作用是掌巡查监狱,复查案卷,以防止冤狱的发生。也就相当于现代行政复议机构的作用。那么这样的人自然是业务水平最高,对法令和制度的掌握程度最为熟悉,这也就是为什么刘邦进了咸阳宫只想玩女人,而萧何却盯着秦朝的档案馆深思不已。在沛县的时候,萧何可以算上这方面的最高长官,相当于沛县的秘书长或者是组织部长。

    为何“不承秦,不足以立汉”?混混刘邦成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萧何

    平阳侯曹参是汉朝的第二位宰相也是沛县人,他在秦朝是什么身份?“秦时为沛狱掾”,也就是监狱的管理官员。上级是萧何,按照秦朝的叫法统称为秦代沛县的豪吏。

    汝阴侯夏侯婴,在秦朝是什么身份?"沛厩司御”,别看他是负责车马的,其实也是一个小官吏,吃官家饭的,此人和刘邦的关系很好,电视剧《楚汉传奇》陈道明饰演刘邦有一段剧情就是和夏侯婴大家,当时俩人喝高了,言语相冲打起来了,但是你要知道秦朝打架是要受很重的处罚的,夏侯婴没打过流氓头子刘邦,身上挂了彩,但是夏侯婴为了替刘邦遮掩,防止刘邦被人告发故意伤害罪,做了假供,被发现了之后夏侯婴罪名连坐,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关系不一般,另外推荐一下这部电视剧。

    刘邦集团的内部人员不管是谁,无论在沛县混的多么风生水起,统称秦的下级“公务员”。包括刘邦本人的亭长也是底层公务员,相当于以前的生产小队队长。


    刘邦集团的第二拨人就是普通老百姓了,或者换句话说都是市井之徒。所谓市井之徒,他们没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他们不是农民,他们就混迹在社会的底层,说是干着一些手工业或者其他谋生的方式,其实一天也是游手好闲之辈。

    樊哙是刘邦的连襟,因为刘邦老婆叫吕雉,吕雉的妹妹叫吕媭,吕媭的男人就是樊哙。樊哙我们比较熟悉,他在秦朝的身份在《史记》中记载说“以屠狗为事”。

    为何“不承秦,不足以立汉”?混混刘邦成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曲周侯郦商是高阳人,这不是刘邦的老乡,可是因为在刘邦起事之后给予了帮助和信任,事情是这么回事,陈胜起事的时候,郦商聚集了数千个“少年”参与起兵,少年就是那时候县里面的不良青年,经常调皮捣蛋那帮人,“少年”是秦朝独有的一个词,与名门贵族家里的子弟不同,刘邦到了陈留的时候,郦商认为刘邦不错,于是就把自己的军队交给刘邦来领导。

    周勃在汉朝初年曽经长期掌握兵权的太尉周勃也是刘邦的老乡,他在秦朝的身份是什么?“以织薄曲为生”,编织席子的手艺人,那时候手艺人都是多个兼职,比如刘邦就经常出去农忙时节帮人打工挣点零花钱,周勃农闲的时候“吹箫以给丧事”,白事的时候伴奏的。


    汉朝的军功集团有三种人,第一种人是秦故小吏,第二种人是市井之徒,第三种人是刘邦自己亲朋好友,也就是亲信,关系比较密切的那类。

    《史记•高祖本纪》:“萧、曹等皆文吏,自爰,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意思是说萧何、曹参这些人,都是公务员,他们都是懂得法律的,自爱即非常爰惜自己,恐怕造反这件事情做不成,秦朝会灭门,所以在起兵造反的时候,领导权自然都让给刘邦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流氓头子。

    秦二世元年秋,陈胜、吴广带头掀起了反秦风暴。消息传到沛县,沛县人杀了朝庭派来的县令,也造反了。谁来当这个头?刘邦之所以在这帮人之中当了领导不是他多么厉害,而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或者换句话说是因为当时人们都担心推翻秦朝失败了要遭殃,没有人愿意当领头羊,没有人愿意当出头鸟,​只不过这个领头羊和出头鸟恰恰成功了,如果不成功那就不是所谓的领导力、带头人,而是替罪羊。

    可见,不怕死,不要命才是乱世成功的第一要义。

    刘邦如何评价自己的成功?

    据说刘邦在洛阳南宫置酒大会群臣,吃喝一顿之后说:“众位,想我刘邦当年不过是沛县一个小混混,没想到能干掉项羽这样的大英雄,成就帝王之业,你们说说,不要隐瞒,为什么是我赢,而项羽却输呢?”

    刘邦自问自答:“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天下就是一场赌局,成者王侯,败者为寇,自然胜者要议论一番才够滋味。

    或者我们从韩信的例子来看,刘邦的自我评价,刘邦和韩信聊天,刘邦问:“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刘邦又问:“于君如何?”信曰:“臣多多益善。”刘邦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擒?”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擒也。”

    刘邦认为他能打败项羽,夺取天下,是因为自己善于用人。而他最著名的将领也认为刘邦的成功是善于将将也。后世论者,皆以刘邦善用人,故能逐鹿中原,一统天下。


    吕后家族对刘邦的贡献才是他得以成功的真正原因

    还有一点就是那时候人迷信,刘邦这个人当时营造了很多自己神乎其神的传说、异象,最终众人通过占卜,确实是刘邦作为领袖最吉利, 于是大家才立刘邦为沛公。

    所以刘邦没有多厉害,大家只是觉得由他来当领袖,自己比较安全,​时势造英雄。刘邦有一个厉害的,就是他的老婆​吕雉,著名的吕后。

    首先,刘邦一个混混怎么娶名门之后家女吕雉​?

    据说吕后的父亲刚搬到沛县来的时候,此人有学识并且是名门之后,也稍微有点钱,大家都来巴结。当时进门得有贺礼的钱,就像今天结婚的份子钱一样,谁给的多谁就优先坐在前面,名字也会被大声播报。刘邦没钱,但是此时闯进来假声说:“我贺1万钱!”。刘邦自己都没钱买肉吃还什么1万钱,他这是吹牛,可是在场的人满座皆惊,因为这种场合来的人没有刘邦这种流氓。

    萧何也在场,他没说刘邦的好话,言:“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吕公很奇怪的说:“我以前经常给人看相,刘邦异像之人,必是大才!我有一个女儿叫吕雉,许配给这刘邦!”

    为何“不承秦,不足以立汉”?混混刘邦成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当然了,这个故事真假不知,只是《史记》记载的一则故事。《史记》是汉代的中期,所以后人夸大伪托的​成分比较大。无非是要渲染刘邦天赋异禀,还有就是刘邦起事的“赤帝子斩白蛇”等怪像也皆为营造。可是为什么这个和吕氏家族有关系?就是借这个吕老爷子的口帮助塑造刘邦的​天赋异禀。

    为何“不承秦,不足以立汉”?混混刘邦成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陈道明饰演刘邦

    还有一个汉朝人编造的关于刘邦故事是这样的,在《高祖本纪》中记载,秦始皇经常讲,说东南有天子气,而刘邦就经常到处逃窜,在逃窜的时候,吕后经常能够知道刘邦在什么地方,其他人都不知道。有一次刘邦就很奇怪,问吕后说,你怎么知道我在什么地方?吕后说:“我看到你头上有云气,所以往往跟着这个云气就找到了你”。

    这夫妻俩的家常话,居然写进了《史记》,就好比你老公藏私房钱每次被你发现,好奇的问你:“我藏得那么隐秘,你怎么找得到”。你回答:“因为我读取了你的记忆”​。​但是你想,一般私房钱这样的话谁会天天见人就说?肯定是女人,见到闺蜜就告诉他自己怎么发现丈夫的私房钱,炫耀一下智商,​极少有男人天天跑出去见人就说:“我老婆好聪明!不管我藏得多隐秘,私房钱每一次都会被她发现,她太棒了!”这样的男人相信是没有的吧?

    为何“不承秦,不足以立汉”?混混刘邦成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汉高祖刘邦

    所以,刘邦所谓的“头上的云气”和秦始皇所谓的“东南有天子气”,你觉得是真的吗?就算刘邦真的脑袋上出气,并且这个气只有他老婆吕雉能够识别,那秦始皇一个皇帝闲的没事感叹“东南有天子气”是个什么操作?所以这都是汉朝初年人为了塑造刘邦,而编造神话出的这样的故事而已,为什么?很简单,刘邦的出身卑微,他这样的人做了天子,可是却普普通通,第一,道理说不过去;第二,底下人不服,当初让你背锅,现在真成了老大了;第三,皇帝过于普通会让百姓觉得自己能够复制刘邦的成功学,不利于统治。所以这种故事的塑造者,能是谁呢?只能是无疑吕氏家族的人,为什么?很简单,你让刘邦自己站出来告诉众人自己的独特之处,谁信呢?必须得由其他人说才显得像那么回事。

    要改变刘邦只是这些下层的小吏、市井之徒当中一员的这样一个本质或实质,要打破人们观念中贵族王侯们才可以当权的观念,才会有了这样的故事,起源于陈胜吴广的“鱼腹藏书”、“狐狸夜语”,这才有了所谓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招​早被陈胜玩过了,自此历朝历代起义都是一样的剧本。而他们要把刘邦混混身份推向汉高祖的宝座必须也得走这条老路。

    这样的故事特别多,大家自己查阅,这里就不介绍了,总之,你会发现,刘邦的成功离不开吕后家族​,也就是外戚,甚至说汉朝的成功离不开外戚,比如霍去病就是外戚家族的一员。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汉朝在最开始的时候刘邦的权力不大,因为诸侯和刘邦集团的那些人势力很大,之所以没有发生诸侯争霸,原因是吕后对刘邦的辅佐,《史记·高后本纪》记载:“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这么明目张胆的说刘邦之所以成功,之所以成皇帝是因为吕后的功劳。

    即“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这话的来源。说吕后这个人性格刚强,是她帮助刘邦底定天下,打下天下之后刘邦夜夜不寐,总担心会被谋反,总担心有人暗杀他,因为诸侯们的权力太大,刘邦下不手诛杀这些诸侯功臣,几乎都是吕后出马。

    为何“不承秦,不足以立汉”?混混刘邦成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吕后和刘邦《楚汉争霸》电视剧

    比如著名的吕后在长乐宫室诛杀韩信,后来诛杀彭越等开国功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史记中《荆燕世家》司马迁借田生之口这样讲吕后在汉朝初年的地位,“今吕氏雅故本推毂高帝就天下,功至大。” 。所谓“推毂”就是车轮在向前进的时候,一个人从旁边推着车轮,让车走得更平稳、更快。这对于吕后给予高度评价。

    吕后如何帮助刘邦杀灭诸侯之患?

    韩信死之前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当时外部有军事叛乱正在平叛,是刘邦率领军队在外平压叛乱,可是韩信在长安城,为了担心其作乱谋反,里应外合。吕后就派韩信最信任的萧何去招韩信进宫,韩信并没有过多猜疑,可最终韩信被抓住迅速被杀死在长乐言的钟室,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而刘邦什么态度,其实刘邦一直下不去手,他能得天下,尤其是能够杀死项羽,几乎全部是韩信的功劳,当韩信死后,刘邦平定叛乱回到长安听说此事是怎样的态度?《史记》中有记载:“且喜且哀之”,即高兴又悲伤。韩信分权是刘邦的对头,始终担心韩信会谋反现在不用担心了,因为他被杀了。悲伤是因为韩信是真的英雄,智力超群,所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此人带兵打战的统筹、动员、战术等各方面能力在当时无人能比,可最终落这个下场。但是不难看出吕后诛杀韩信,刘邦其实还是很开心的。

    为何“不承秦,不足以立汉”?混混刘邦成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韩信

    吕后杀的人还有一个就是著名的梁王彭越,楚汉战争中的大功臣。因为被人告发谋反,囚禁在洛阳。本来刘邦没想杀他,给他赦免了,贬为庶人到四川流放。但是在彭越去四川的路上,正好遇到吕后从西向东来,吕后答应彭越向刘邦求情,说他无罪。

    但是当吕后把彭越带回到刘邦面前的时候却反过来说:“彭越是楚汉战争中的豪杰,这样的人你放他去四川,不是留下后患?想当初项羽如何对待你,而如今项羽何安在?诛杀他是必须的,所以我把他带过来了。”最终彭越难逃一死。

    朱元璋和刘邦其实很类似,都是民间普普通通的人最终成为人间帝王,为了集权,为了所谓千秋霸业,为了所谓万事万代,是不会跟自己当初的功臣集团的同僚们分享权力,于是你会发现他们的手段极其残忍,不够权力就是如此,这也是很多人说的一句话:“平生最恨秦制”的缘由。

    吕后帮助刘邦完成了权力的集中,下面怎么巩固反秦斗争胜利的果实?这些秦始皇都给后代留下了宝贵思路,也就是帝制集权的基因就这样流传下去,所以这就是汉朝为什么向秦朝学习,他们也要帝制集权的国家,而不是封土建邦的旧制度,权力这滋味人间至美味,至高无上的皇帝权威足以让尝试过的人到死还要美梦于其中却死死不撒手。

    即时是李煜,也曾流连忘返​.......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刘邦活着的时候,等刘邦死后,吕后对于稳定汉朝政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祖本纪》记载了这样一个的细节:刘邦死后,吕后把刘邦已经死掉的消息藏匿了4天,秘不发丧,这一点和秦始皇当初死了秘不发丧是一样的道理。

    吕后说:“当年这些刘邦的老朋友好兄弟不过都是普通老百姓,大家彼此都很清楚底细,刘邦本不是什么所谓的赤帝子,大家不过是编户齐民。而现在这些将领要北面向刘氏家族和吕氏家族称臣,试问心里怎么会服气?就好比原本大家都是邻居,而现在你突然成为了他们的家主,他们固然不敢说什么,可此时家主去世,他们怎么会臣服于一个少主?如果不把这些军功贵族杀掉天下是不会安定的。”于是你在历史中看到吕后在刘邦死后对这些军功贵族大开杀戒。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权力忘不了!

    ​我之前在中原农耕文明为什么具有如此强的同化能力那篇文章同大家讲过,为什么游牧文明入住中原之后会被汉化?就是因为他们要实现对农业文明的统治只能依靠中原王朝原本对农民的统治手段。

    所以汉朝在得到秦始皇当初集权之后的那种滋味,当皇权一旦到手没有人愿意分享,愿意分享的项羽,只能落得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刘邦等人逼他个乌江自刎。

    为何“不承秦,不足以立汉”?混混刘邦成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项羽乌江自刎

    汉王朝为了力求集权,维系到手的皇权只有借用或者说照搬秦帝国的全部内容,然后再其中细微之处做一些革新和修改,比如之前的柔和政策来缓解秦制度的严苛,但总的来说汉朝只有重新走上帝制集权,重新走向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皇帝才能真正享受到权力的滋味,按照帝制来看只有打掉一切的内忧外患帝国才能看起来稳固,于是汉朝学秦朝,如果不学习秦朝,任由诸侯们分权,就没有大汉王朝。而清朝学明朝,最终清朝成为了比明朝君主专制还要极端的君主独裁,这就是集权政治达到了顶峰,这就是中华文化难以向近代化转型的原因。

    《山坡羊 十不足》 朱载堉 明朝

    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 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却嫌房屋低。

    盖了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 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没马骑。

    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 家人招下十数个,有钱没势被人欺。

    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职位卑。 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

    一朝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下象棋。 洞宾陪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做下,阎王发牌鬼来催。 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