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想起小时候参与“打场”的事情

我生活在长江边黄冈市的堵城镇。长江三江口的一条支流流经我们村(以前的生产大队)。长江流域中游冲积平原,经济作物是麻和棉花,粮食作物是小麦。小麦棉花套种,冬小麦,春天套种棉花,叫插棉籽。到五月下旬小满后开始收割小麦,这是农忙季节,叫做”抢四快”。抢收割,抢脱粒,抢晾晒,抢收藏。每年到麦收季节,学校都会去农村支援四块。我们六十年的人帮助大人抢四快正好在上小学(1971年到1977年)。这个时间段正好是农村大集体,生产小队、生产大队和人民公社。当时每个大队都有自己的小学,条件好的还有初中。

大集体的农村打场是以生产小队为单位的,当时一个生产小队有四十多户人家,人口一百五多。能出工的劳动力也就四五十人,包括妇女。因此,抢四快劳动力人数不够,经常到种水田的回龙山(林彪的家乡)陈家店(陈潭秋的家乡)和陶店去请帮工。小时候我们帮助大人打场只是做些外围的工作。收场的时候,我们的任务是捡麦子,当时有一首儿歌的唱词“割草施肥拾麦穗”这就是小学低年级的帮助大人打场,而且是由老师带领的。一般情况是安排到不同的生产小队,生产队会安排一个午餐。其实我们最喜欢的就是这个“吃外头饭”。

在湖北乡村把城镇里的工人称为“吃外头饭”的人。而农民每当农忙时,把饭送到田间地头,以节省来回路途的时间。而这种送饭到田间地头的饭,也是外头吃的饭,所以,农民戏称他们也是“吃外头饭”的。由于我们大队有九个生产小队,因此,我们小学在麦收季节一般会吃上五天的”外头饭”。白天由老师带领去捡麦子吃外头饭,晚上回家,这个时候才是参与生产小队的”打场”。由于生产队的劳动力白天要忙着收割和运回并堆麦草堆。所以脱粒都放在夜晚。一般情况下就是三班倒用一个通宵完成脱粒任务。这个三班倒中间有“倒夜”(湖北乡间俚语,指的是夜间的加餐。湖北黄冈方言,把吃晚饭叫做“过夜”,晚上的加餐,就是“过倒夜”)。

我们自愿加入帮助“打场”不是任务,而是自愿的。为什么会自愿加入?其实就是冲着这个”倒夜”而来,不是说我陪着熬夜就有一份“倒夜”,而是熬到了自家人换班了,就能领到”倒夜”跟他们一起分享了。通常情况这个”倒夜”是难得的炸油条,一个人一般会领到四根油条。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能吃上油条很难得。因为那个时候油面粉都是凭票供应的。即使有面粉你家也没有油炸食品的。所以很稀罕油条,代价就是陪着大人打场。有的时候机会好,也可以在打麦场混一个临时工的角色,然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