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變後的東北軍

震驚世界的西安事變爆發後,中央軍精銳沿著隴海線快速西進,佔領陝西東大門潼關,一場戰爭即將在關中打響。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在中國西部的陝西。後來,在各方斡旋下,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戰爭沒有打響,然而,擁有25萬將士的東北軍,和擁有6萬人的西北軍,成為中央軍的眼中釘。在當時中國的最高權力機構看來,這31萬人是一支不可忽視的武裝力量,也充滿了不安定因素。這支“叛軍”最終是什麼結局?他們的命運如何?

張楊二將軍的命運

張學良是中國現代史上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在某種程度上,他改變了現代中國的歷史走向。他和楊虎城於1936年12月12日實行兵諫,將蔣介石軟禁,也將隨同蔣介石一起來到西安的幾十名中央大員一起軟禁。但後來,他又決定放回蔣介石。

1936年12月25日,張學良護送蔣介石和宋美齡離開西安,前往南京。臨上飛機前,蔣介石告誡張學良:“我走了,你還是留下吧,你去後東北軍無人指揮,再說,這時候你去南京,有諸多不便。”可是,張學良年輕氣盛,好衝動,堅持要去南京,用實際行動表示“一人做事一人當”的好漢氣概。結果,張學良執意上了飛機,開始了以後長達半個世紀的軟禁生涯。

這架飛機先飛到洛陽,在洛陽停一晚,然後飛往南京。飛機停歇洛陽時,有相關人員打電話到南京,告知何應欽,蔣介石會在第二天回來。何應欽時任軍政部長,是當時的三號人物,一號是蔣介石,二號是此時還在西安被軟禁的陳誠。這一天,何應欽和馮玉祥、孔祥熙等南京軍政要員,在民國元老李烈鈞家中聚會,突然聽到這個消息,群情振奮,舉杯相慶,連平時不喝酒的馮玉祥,也破例幹了—杯。

四天後,軍事委員會大法庭開庭審判張學良,李烈鈞擔任審判長。在西安事變發生後,李烈鈞曾經發電文給張學良:“父仇未報更釀內亂,何以為子?以怨報德,威脅主帥,何以為將?天下重足而立,側目而視,何以為人?”當日審判時,張學良面帶微笑,稱“脅迫統帥”是他自己的主意,“我豈是任何人所能指使的嗎?”審判結果,判處張學良有期徒刑十年,褫奪兵權五年。

1937年1月3日,審判過去五天,張學良向蔣介石提交方案,想把東北軍調往河南治理黃河,“由良指揮軍隊調出及整理”。這一想法理所當然地被拒絕了。幼稚的張學良始終認為,對他的審判只是走過場,他根本就沒有想到,自己會被長期關押。從1937年1月到10月,張學良一直被軟禁在蔣介石的故鄉浙江省奉化縣溪口鎮的一座山上。這期間,張學良的兩位夫人于鳳至和趙一荻還可以輪流上山陪伴,張學良也可以在警衛人員的看護下,一起下山遊玩購物。當時,蔣經國剛剛回國,還在老家和張學良一起讀書數月。

七七事變爆發,張學良給蔣介石寫信,請求親臨前線,抗日殺敵,蔣介石回覆讓他好好讀書。1937年10月,淞滬會戰情況吃緊,張學良離開浙江,先後遷往安徽黃山、江西萍鄉、湖南郴州。1939年冬,又遷往貴州。1947年,此時抗戰已經結束兩年,張學良被遷移臺灣新竹,這裡遠離戰爭,張學良生活得較為清閒。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長期擔任看守隊長的劉乙光,因為看守有功,競從中校晉升為少將。

1961年,張學良的“嚴加管束”被解除,但行動仍然受到監視。

1964年,張學良與原配于鳳至離婚,和長期陪伴的趙一荻結婚。

1990年,張學良完全恢復自由。此時,蔣介石已經離世15年,就連一起陪讀的蔣經國也已經辭世了。2001年10月14日,張學良在美國夏威夷檀香山離世,享年一百歲。

和張學良比起來,另一位西安事變的主角楊虎城,命運則要坎坷得多。

張學良離開西安前,把東北軍全部交給67軍軍長王以哲,要求他對東北軍負責,並聽命於楊虎城。然而,當時東北軍有25萬人,楊虎城的西北軍僅有6萬人,楊虎城根本指揮不動東北軍。

1937年2月2日,東北軍發生內訌,以孫銘九、苗劍秋等為首的少壯派軍官,堅決主張與中央軍開戰,營救張學良。他們殺死了張學良任命的東北軍臨時首領王以哲,然後在西安城內追殺所謂的妥協派。東北軍的另一名高級將領何柱國,因為躲藏在楊虎城公寓裡,才倖免於難。是為“二二事變”。事變讓東北軍亂成一團,縱然少壯派殺死了王以哲等人,但他們遠遠無法控制東北軍。事變第二天,孫銘九、苗劍秋等人意識到事態嚴重,趕緊逃出西安。

事變造成的後果極為嚴重,東北軍多支部隊投靠中央軍,楊虎城也被置身於輿論漩渦,被認為違背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約定;而東北軍又認為楊虎城對東北軍將領保護不力。楊虎城有口難辯。

1937年3月29日,蔣介石邀請楊虎城來到杭州,對他說:“各級人員對你有不滿情緒,這是一時轉變不過來的,你繼續任職,在情感上有所不便,不如先往歐洲參觀一個時期。”三天後,楊虎城回到西安,把西北軍交給部將孫蔚如。當月月底,楊虎城被任命為軍事考察特使;不久,就帶著妻兒去往歐洲。

七七事變爆發後,楊虎城在歐洲給蔣介石寫信,請求回國參戰,但沒有得到覆函。情急之下,楊虎城未經批准,徑自回國,於1937年11月26日抵達香港。三天後,有原西北軍部下看望楊虎城,楊虎城說蔣介石約他在南昌見面。12月初,楊虎城抵達南昌,不但沒有見到蔣介石,而且遭到軟禁。此後,楊虎城和張學良一樣,也開始了被軟禁歲月。

1939年冬,張學良被關在貴州修文縣陽明洞,楊虎城被關在息烽縣玄天洞,兩地相距四十餘公里,看守他們的部隊,隸屬於同一個團,但張楊二人都不知道對方近在咫尺。

抗戰勝利後,楊虎城一家被遷往戰時陪都重慶,他以為自己要重獲自由,但很快就失望了,他依然遭到關押。楊虎城和張學良儘管都是以同一罪名關押,但在待遇和自由方面,楊虎城遠不如張學良。張學良可以去附近遊玩閒逛,楊虎城是不可以的。

1947年2月,楊虎城妻子謝葆真病逝,楊虎城精神受到很大打擊,他開始相信命運。有一次,他在外面看到一座“楊氏佳城”的墓碑,墓主人和自己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差,他疑神疑鬼,以後再也不敢出門了。

1949年9月6日,楊虎城在重慶歌樂山下“戴公祠”裡被殺害,一同遇害的還有楊虎城兩個兒子,秘書宋綺雲一家三口,副官兩人。

但究竟是誰下令殺害,一直是個懸案。早些年,國內出版物都認為是蔣介石下令殺害,但臺灣國民黨“黨史館”館長邵明煌認為,沒有證據證明是蔣介石下令的。

“次要罪魁”的結局

蔣介石重獲自由後,就開始著手清理東北軍中的“叛將”。首當其衝的,是被蔣介石稱為“次要罪魁”的東北軍高級將領王以哲、于學忠、何柱國。王以哲是西安事變中張學良的得力助手。早先,張學良和延安方面接頭,就是時任67軍軍長、駐紮在洛川的王以哲牽線促成。1936年7月,王以哲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

于學忠當時駐紮在蘭州,任甘肅省主席,他當時在西安率部響應事變,並將蘭州的中央軍全部繳械。張學良臨離開西安時,曾寫了一張手諭,內容為:“弟離陝之際,萬一發生事故,切請諸兄聽從虎臣、孝候指揮。此致何、王、繆、董各軍各師長。”虎臣是楊虎城的字,孝候是于學忠的字,張學良讓東北軍聽從楊虎城、于學忠的指揮。于學忠,實際上是東北軍的第二號人物。

何柱國當時擔任騎兵軍軍長,也支持西安事變。

蔣介石在1937年1月為自己制定的“本月大事預定表”中,共列了六條,其中三條與東北軍有關,分別是“調東北軍離開西北,以為安定西北之張本”,“分化‘赤匪’與張楊各部,使其不能一致”,“處置張學良”。他在日記中,對王以哲等人的稱謂,全部以“x逆”來稱呼。

張學良被判處後,蔣介石決定處置王以哲、于學忠、何柱國,儘管陳誠、何應欽等人一再勸說蔣介石,但蔣介石仍要對三人撤職查辦。

就在這時候,“二二事變”發生了。1937年2月2日,在孫銘九、苗劍秋、應德田等少壯軍官的指使下,連長於文俊帶著一群士兵,衝入王以哲家中,將還沒有起床的王以哲殺死。除此之外,這群士兵還將總部參謀處長徐方、交通處長蔣斌、副部長宋學禮一併槍殺。王以哲被害的消息傳人南京,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東北軍內訌,王以哲被殺,天網恢恢,天報惡者之速其如是也。”

也許是王以哲的死,讓蔣介石轉變了對東北軍“次要罪魁”的決定,他召集朱培德、徐永昌、熊式輝、林蔚等人商議如何處置於學忠、何柱國和東北軍,並且提出了“對西北以政治為主,軍事為從之方略”。蔣介石認為,東北軍原來屬於張家的私產,“有張則國家無東北軍可用”,要讓東北軍為國家效力,就不能讓其成為某一個人的私產。沒有了張學良,還有王以哲;沒有了王以哲,還有于學忠;沒有了于學忠,還有何柱國……要避免東北軍成為“於家軍”或者“何家軍”,就需要將他們分化瓦解。

蔣介石決定把東北軍調往河北、河南、安徽、江蘇四省,這四個省的東北軍分別由萬福麟、王樹常、于學忠、何柱國統領,讓東北軍不能成為一體,影響力就會減弱。萬福麟,當時是53軍軍長;王樹常,當時已經退居二線,但在東北軍中很有威望,所以蔣介石重新起用他。到全面抗戰前夕,于學忠被任命為江蘇綏靖公署主任,負責指揮駐防江蘇地區的東北軍;何柱國則先後擔任西安行營副主任、豫皖蘇三省駐軍整理委員會委員等虛職。

張學良離開西安後,有多位東北軍將領離開東北軍,轉投中央軍,騎兵第十師師長檀自新就是其中之一,此次改編,檀自新被任命為騎兵第4軍軍長。

原67軍軍長王以哲死亡,傾向於中央軍的副軍長吳克仁被任命為軍長。

西安事變中,擔任捉蔣總指揮的第105師師長劉多荃,此時也被任命為第49軍軍長。

捉蔣有功的白鳳翔,此前擔任騎兵第六師師長,事變後升為副軍長;同樣捉蔣有功的劉鳳岐,此前擔任騎兵第六師副師長,事變後因功升為師長。蔣介石對他們沒有做出懲處,繼續留任原職。

親自捉蔣的孫銘九、苗劍秋、應德田,三人已經在周恩來的幫助下,逃離西安,也就沒有任命或者懲處。

再來說說這些“次要罪魁”的最終結局。

于學忠抗戰有功,先後擔任第五集團軍總司令、魯蘇戰區總司令、軍事參議院副院長。1949年,他不願去臺灣,隱居四川鄉間。上世紀50年代,曾擔任河北省體育委員會主任,1964年病逝北京,終年74歲。

何柱國也抗戰有功,先後擔任第15集團軍總司令,第十戰區副司令長官。1949年,拒絕去往臺灣。共和國成立後,何柱國發電給毛澤東、周恩來表示祝賀,後擔任全國政協常委,1985年病逝北京,終年88歲。

檀自新抗戰時期保存實力,與日軍略一接觸,即轉向逃亡,1938年,檀自新在河南被上司湯恩伯槍斃。

吳克仁,抗日名將,率部作戰勇敢,在淞滬會戰中,壯烈殉國。是淞滬會戰中犧牲的14名將軍之一,也是唯一的一位軍長。

劉多荃,抗日名將,先後參加淞滬會戰、南昌會戰,被提拔為第十二戰區副司令長官。1949年,隱居香港。後接受毛澤東邀請,回到大陸,先後擔任遼寧省交通廳廳長、遼寧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職。1985年去世,終年86歲。

白鳳翔,全面抗戰開始後,被任命為熱河先遣軍司令,變賣家產,購置武器,人數最多時高達三萬人,對日作戰連連告捷。1940年6月,被日本特務毒死。

孫銘九、苗劍秋、應德田,這三個親手捉蔣的人,最終結局令人錯愕。

孫銘九在抗戰開始後,先躲入上海租界,後投靠汪偽政權,曾擔任山東偽保安副司令,其間曾到東北,策反抗日力量,勸誘投降汪偽政權。抗戰勝利後,又投降國民黨,曾策劃刺殺共產黨領導人陳雲。被共產黨俘虜後,再次投降。上級認為孫銘九投靠日偽和蔣介石政權,是“迫於生計”,不予追究。上世紀50年代,孫銘九更換姓名,擔任上海市政府參事、全國政協委員等職。2000年,92歲的孫銘九在上海離世。

苗劍秋,逃離西安後,先到延安,後化裝成商人,去往日本,卒年不詳。

應德田,抗戰時期投靠汪偽政權,任河南教育廳廳長。解放後,他沒有受到追究,1980年去世,終年80歲。

東北軍的改編

西安事變時,東北軍有25萬人,計有5個軍、22個師。5個軍分別是51軍、53軍、57軍、67軍、騎兵軍;另外還有一個105師,這個師多達3旅13團,實力也相當於一個軍。

西安事變後,第51軍被調往安徽蚌埠,後又被調往江蘇,第53軍被調往河北保定,第57軍和騎兵軍暫留陝西高陵和咸陽,67軍調往安徽阜陽,105師調往河南南陽。而楊虎城的西北軍,則被調往陝西三原。西安城,由新任西安行營主任顧祝同帶來的中央軍進駐。

沒有了張學良,53軍軍長萬福麟、57軍軍長繆澄流、105師師長劉多荃、107師師長劉翰東等東北軍高級將領先後投靠中央軍。

將東北軍打散分開後,蔣介石想要任命劉峙負責改編東北軍事宜,由東北軍的元老王樹常任副手。但是,王樹常對此事很抵制,蔣介石只好把此事擱置起來。1937年3月30日,蔣介石指定陳誠制訂東北軍改編計劃。陳誠欣然領命,他認為東北軍那麼多高級將領宣誓效忠,改編東北軍就不是什麼難事。4月3日,陳誠把將東北軍改編為十個整編師的計劃遞交蔣介石。4月10日,蔣介石批准了這一計劃。

4月27日,蔣介石批准成立豫皖蘇軍事整理委員會,指定19人擔任委員,其中,東北軍將領王樹常、于學忠、何柱國、繆澄流、劉多荃、吳克仁也在委員名單中。也是在這一天,軍政部長何應欽發佈了“分期整理東北軍計劃大綱”,要求:一,糾正過去東北軍封建觀念,使逐步變成國家武力,能擔任國防之責任。二,為顧慮事實之必要,先以軍為最高單位。三,使東北軍諸閒職人員有所依據,上下官兵心裡安定。四,灌輸各級軍官之國家民族思想,及服從中央擁護領袖之精神。

陳誠原打算將東北軍改編為十個整編師,後決定改編為六個軍。

就在東北軍開始改編時,發生了意外。東北軍中的一支特殊部隊——110師譁變。

東北軍以前有個110師,然而早在兩年前的1935年9月,就在陝北甘泉一帶被徐海東領導的陝北紅軍剿滅了,師長何立中傷重斃命,1000多人被擊斃,3700多人被俘。此戰過後,110師的番號被取消。西安事變三天後,一些熱血青年成立了抗日先鋒隊,要求打回東北。當時中日尚未全面開戰,考慮到“抗日先鋒隊”這個名稱太敏感,就由東北軍改成了110師。現在,東北軍開始了整編,整編就表示能夠領到軍餉,裝備後勤都有了保障,而這個110師不在軍政部備案之列,屬於“黑人黑戶”,自然就不能領到裝備糧餉。他們在請示于學忠,得知不能保證編制時,憤而譁變。

110師譁變,很可能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在東北軍中引起連鎖反應。4月30日,蔣介石先嚴令110師留在所在防區江蘇睢寧,不得亂動;然後,密令劉峙、胡宗南做好武力解決的準備。110師也做好了應戰準備,他們深溝高壘,修築工事,準備武力抗拒。關鍵時候,于學忠走出來了,他畢竟是東北軍高級將領。于學忠和110師所有連以上軍官對話,說一定會妥善安置大家,這才穩定了軍心。最終,110師被以連為單位,分別編入了第51軍。譁變事件至此平息。

為了杜絕再次發生這種惡性事件,陳誠專門召集了東北軍高級軍官開會,他在會上說:“這次改編,是為了你們大家,不是為了中央。改編的目的,是為了將來的抗戰,像現在這樣的編制,打起仗來無法統一指揮,各軍中炮、工、輜和武器彈藥、通訊設備等,均需重新平衡配置。”當時的東北軍,兵力配置很不平衡,有的軍只有一個師,有的軍居然有三個師;有的師人數比軍還多,有的師人數卻低於一般普通師。關於人員任命等敏感問題,陳誠說:“有關人事變動,完全由你們自己以軍為單位自行調配,中央絕不加以干預。”因為陳誠態度誠懇,東北軍官兵心中沒有了顧慮,所以整編進展得非常順利。

整編規格按照二二制,每軍兩個師,每師兩個旅,每旅兩個團。全軍分為六個軍,分別是49軍、51軍、53軍、57軍、67軍、騎兵軍。這次改編讓蔣介石很滿意,他在日記中寫道:“國家一大進步,半年來陝事已告段落矣。”

西北軍的改編

25萬人的東北軍改編完畢,4萬人的西北軍改編同樣很順利。

楊虎城任職陝西時,手下有6萬人,分為三個師,分別是17師、42師、58師。西安事變發生後,42師師長馮欽哉宣稱“不打中央軍,也不打西北軍”,他所在的防區潼關天塹,成為中央軍進入西安的通道。潼關到西安,一馬平川,無險可守。中央軍46軍駐紮河南洛陽,一同駐紮在洛陽的還有東北軍炮兵第八旅。西安事變前三小時,張學良給第八旅旅長黃永安發報,要求控制洛陽機場,不能讓一架飛機起飛。黃永安立即將此情報報告中央軍46軍軍長樊松甫,樊松甫感覺情況有異,一邊向南京方面報告,一邊派遣第28師師長董釗率領全師乘著隴海線的火車,奔馳陝西。

12月13日一時許,中央軍佔領潼關,不費一槍一彈,原因是,防守的西北軍42師師長馮欽哉放開了門戶。後來,中央軍源源不斷來到陝西,甚至連當時中國最精銳的德械師36師和稅警總團都來了。在陝西境內的軍事力量對比上,東北軍和西北軍遠不是中央軍的對手。後,馮欽哉脫離西北軍,加入中央軍,西北軍只剩兩個師。

西安事變後,西北軍離開西安,駐紮陝西三原縣。楊虎城臨去歐洲考察前,將西北軍交給17師師長孫蔚如全權負責。七七事變前,西北軍的番號,由第十七路軍改為第38軍,孫蔚如任軍長,下轄兩個師。1938年春,在日軍佔領山西北部和中部後,第38軍開往山西南部,在中條山一帶佈防,與進犯的日軍展開激戰。

東北軍和西北軍儘管在西安事變中,差點與中央軍兵戎相見,但在隨後的抗日戰爭中都有不俗表現。他們和全國人民一起,共同抗擊侵略者,譜寫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壯美樂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