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死後雍正當上皇帝真的是康熙的旨意嗎?

用戶65253263


我認為雍正登基是康熙的意思,雍正的皇位來源是合法的。

我傾向於認為康熙駕崩前沒有留下遺詔,也僅是留下了口諭之類的東西。翻了下《清史稿》等文獻,康熙駕崩的時候都沒有提遺詔的事,更不可能有遺詔的內容,代之的是世宗即位,這件事就被翻篇了。

至於今天看到的康熙遺詔大概率是補的(雖然不是一些人的看法)。當時縱使有文字遺詔,雍正在遺詔上做手腳幾乎是不可能的。按照當時書寫皇帝詔書是有滿漢兩種文字表述同樣的意思,這樣滿人漢人都可以看懂。要把兩種文字同時改的天衣無縫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康熙駕崩時僅留下了口諭,而在場的人又少,諸皇子當然不認可通過雍正的口說出的康熙的遺詔的話。

一切的爭論源於康熙採用的秘密立儲制度。太子胤礽多麼優秀,治國理政才能是有的。只是苦於兄弟奪儲、相互傾軋,才導致胤礽慌不擇路,盲目結黨走錯路。康熙在第二次廢太子後總結教訓也是這個意思。太子年幼,尚可教化;等太子年長,一群宵小環繞著太子,“鮮有能無過者。”很顯然康熙並沒有把責任全推到胤礽頭上,而是歸結到太子制度上。這應該是康熙最後選擇秘密立儲的初衷。

所以康熙在第二次廢太子後對胤礽傷透了心,也承認胤礽頗具才識“允礽儀表、學問、才技俱有可觀。”

在太子被廢后,正如電視劇《雍正王朝》所說:皇四子胤禛和皇八子胤祀是奪儲的兩大陣營。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和皇十四子胤禵都親近老八,是老八黨的核心成員。


皇八子胤祀在每次太子被廢后都遭到了康熙的訓斥或者打擊。指責胤祀工於心計,善於收攏人心,只會玩權術。而且一次比一次切責的厲害。康熙說

“允禩每妄博虛名,凡朕所施恩澤,俱歸功於己,是又一太子矣!”

可以說康熙對胤祀失望透頂了。

《雍正王朝》中老十四胤禵為老八“鳴屈”,先與老十三胤祥幹仗,後與康熙打擂臺的情節,在歷史記載上是有原型的。起因是康熙在命人給胤祀定罪的時候,皇九子胤禟和皇十四子胤禵卻不服康熙的決定,想辦法救胤祀。康熙獲悉後大發雷霆,這是在跟自己唱對臺戲,感覺自己的權威遭到挑戰。康熙怒的拔刀要砍了這兩個皇子,這時候皇五子胤祺死死的抱住了康熙的腿,兩位皇子才沒被殺。但這事過了後,康熙認為胤祀才是主謀,特別下令胤祀的罪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不得從輕處理。

康熙對於胤祀“妄博虛名”的做法,康熙也是做了預防的,康熙就勸誡大臣擦亮眼睛,凡是要以自的詔令為準。還說如若不然自己死後都不得安生。

“此皆爾曹所知,爾曹當遵朕旨,方是為臣子之理;若不如此存心,日後朕考終,必至將朕躬置乾清宮內,束甲相爭耳。”

康熙這時要去除群臣對胤祀的好感、支持。

至此在康熙心中絕不會要胤祀繼位的。

至於流傳最廣的改遺詔,十字改於字的說法,這有個前提,那就是認可康熙留有文字遺詔。然後在這個遺詔做沒做手腳上爭論。我前面說了,康熙大概率沒有留下文字遺詔。之所以還要談改字事件,只是看看改字說法成不成立。

拋開是傳給四皇子還是十四皇子在寫法上的爭論,看看皇十四子胤禵在康熙眼裡究竟是什麼位置,有沒有傳位皇十四子的跡象。


康熙經常要胤禵在外平叛,領兵打仗。沒有什麼治國理政經驗可談,如果康熙早就把皇十四子胤禵列為皇位候選人,不會要他一直在外領兵打仗。就是在康熙駕崩前,胤禵也沒有被緊急召回記載,鬼才相信康熙要把皇位傳給皇十四子。因為康熙駕崩的時候,皇十四子胤禵不在京城,雍正登基後才說康熙駕崩胤禵不來奔喪是為大不孝,罰往守陵。


我是傾向於認為康熙就是要雍正做皇帝的,只是傳位過程太過於隱秘,引發別人各種猜測,不甘心失敗的老八黨希望這種猜測擴大化,希望先製造輿論進攻佔據優勢。可皇權在握的雍正帝沒有輕易就範,是希望老八胤祀在自己手下辦事,但老八老給雍正使絆,想辦法激怒雍正皇帝定自己的罪,好在青史上贏雍正一局,這特別想像前段時間熱播電視劇《大明風華》中朱高煦想辦法激怒朱瞻基給自己定罪的橋段。

雍正最後沒按套路出牌,只是把老八胤祀奪名除籍幽禁。但並沒有殺。或許是不想要胤祀贏任何一局,老八最後抑鬱而終。

皇十四子胤禵活到了乾隆朝,比雍正活得還久。胤禵雖然是老八黨成員,但是雍正的同母弟,是乾隆的親叔叔,雍正認為胤禵沒有胤祀的陰險,本性不壞。無論胤禵怎麼不服自己,怎麼折騰,許多人建議殺了胤禵,雍正不準,只是幽禁了事。

無論是改字認為的老十四是雍正的競爭者,還是老八作為實際上的競爭者,雍正沒有直接殺了他們,只是幽禁。無論是在乎康熙遺言,還是在乎天下人對自己的看法,這都證明雍正帝是適合做皇帝的。因為他在做事之前,頭腦中考慮到了天下,而不是隻有你死我亡的政治鬥爭。

雍正帝像

最後要說的是雍正為什麼選擇建立清西陵而不是葬在挨著康熙帝的清東陵,以此推斷雍正心裡有鬼,不敢挨著康熙的景陵。雍正在《雍正起居錄》中同樣說了為什麼選擇清西陵而不是清東陵。

是看風水的人沒有選擇到上好的位置,選擇到了一處又不適合開挖墓穴。最後看風水的在清東陵之外的永寧山下找到一塊風水寶地,最終建成了清西陵。不知道這是雍正的說辭,還是雍正真是這麼想的,沒有太多的證據去證明;這種說法估計也有很多人不信服,但沒辦法,不能拋棄比較正式的歷史記載去相信文學演繹出來的東西。文學最擅長的才是“無中生有”。


過去即歷史


雍正帝繼位後整肅吏治,得罪了一大批既得利益者,為了抹黑雍正帝,流言蜚語從朝廷到民間不絕如縷,其中最有殺傷性的流言就是雍正篡改康熙遺詔,認為雍正把康熙遺詔中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就是把“十”字頭上加了一橫,下面添了一個勾變成了“於”。言之鑿鑿,令雍正無法辯駁。

然而我們可以在清宮檔案裡找到答案,根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康熙皇帝立四子胤禛(雍正)為儲君的詔書”,康熙遺詔有多種語言版本,其中有一份滿文一份漢文,內容是一樣的。

滿文是拼音文字,皇子被稱為阿哥,如此皇十四子為“juwan duici age”,皇四子為“duici age”,如若刪除十即“juwan”,是必出現字間距寬大空白的情況;當時亦無塗改技術,只能挖補重寫,若如此挖改則過於明顯。無論從字數、順序、筆畫都不是動幾筆就能完成的。所以滿文是無法篡改的。

至於漢文詔書,依據清皇室規矩,皇帝兒子稱為皇某子,例如十四子稱為皇十四子,雍正為四子正式稱呼為皇四子,所以依據傳說傳位十四子應該為“傳位皇十四子”,如把“十”改成“於”那就變成了“傳位皇於四子”,這無法說的通。

所以雍正帝是背了黑鍋的,至於誰給他背的,恐怕他自己都不知道。



棒棰島的棒槌


答:康熙死後雍正當上皇帝是否真的是康熙的旨意,一直以來,都存在爭議。

我發現,很多人的腦子,還停留在不可能把滿文版康熙遺詔的“傳位十四皇子”改為“傳位於四皇子”、現藏於臺北故宮的漢文版康熙遺詔明確寫有傳位於“皇四子”,從而認為雍正屬於合法繼位。

這麼想,未免太過簡單,太過幼稚了。

他們也不想想,雍正如果是通過篡位當上皇帝的,那麼,他要偽造一份“康熙遺詔”有什麼難?別說是一份,就是一百份、一千份、一萬份,他都做得到!

南開大學馮爾康教授研究了臺北故宮的漢文版康熙遺詔,在他著作的《雍正傳》中說:毫無疑問,這個詔書是胤禛搞的,不是康熙的親筆,也不是他在世時完成的,不能作為他指定胤禛嗣位的可靠證據。

其實,雍正偽造遺詔的說法,並不是什麼新的觀點。

清史大家王鍾翰早就指出:所謂《康熙遺詔》,完全是雍正命隆科多“撰書”的作品。

隆科多負責“撰書”所偽造出遺詔的證據有沒有呢?

有。

康熙是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晚上“賓天”的。

但臺灣中研院史語所保存著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至十二月二十八日的滿文《上諭檔冊》共75件。其中有一件是寫於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的。毫無疑問,這件“上諭”絕不會是康熙下的。

誰寫的?

只能是後來的帝國最高統治者雍正。

因為,康熙嚥氣於十一月十三日晚7至9時,第二天(十四日),雍正就宣佈登帝位了。

這件“上諭”的內容是什麼呢?

內容是直接指令尚書隆科多撰書《遺詔》。

後面還特別交待隆科多:撰寫完畢之後轉交內務府、翰林院會同撰寫。

另外,康熙嚥氣於十一月十三日晚7至9時,第二天(十四日) 戌刻(即晚上七至九時),雍正就舉行了大殮。

康熙作為盛世皇帝,為什麼如此倉促、馬虎地舉行大行之禮?

雍正如此迫不及待的原因只有一個:藉機把皇子、大臣召進宮來,牢牢控制在自己手裡,逼他們俯首就範。

隆科多所偽造的“康熙遺詔”,在經過內務府、翰林院會同修改後,是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六日才宣讀的。

另外還有一個鐵證,即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珍藏有一份滿文版的“康熙遺詔”。經專家考證,這份滿文版的“康熙遺詔”其實抄自於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康熙帝對諸皇子及滿、漢大學土等人的一份面諭,裡面除個別字句稍有出入外,所有大段文字措辭都一樣。面諭中沒有“皇四子……繼位”的內容,也沒有隆科多版“遺詔”中那一句著名的“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

王鍾翰先生在《清聖祖遺詔考辯》中說,這個鐵證,證實了雍正是偽造了“遺詔”,即為雍正篡位增添一個歷史文獻見證。


覃仕勇說史


我認為是的

首先關於讓四爺當皇帝的聖旨是有三分的,滿文,漢文,蒙古文,很多人說漢文有些字篡改,原本是要傳位於十四阿哥的,但是漢文可以篡改,滿文,和蒙古文呢,滿文我不瞭解,蒙古文,那根本沒辦法躥改的啊,所以康熙應該是傳位於四阿哥,

其次,康熙末年九王奪嫡嚴重,各個阿哥不收斂,以大阿哥,二阿哥,四阿哥。八阿哥為主,二阿哥經過兩次廢太子,皇上已經對他沒有好感,哪怕是赫舍裡的兒子,皇上也是很失望,皇上重孝,而大阿哥由於在二阿哥失勢後,對二阿哥過分,皇上也不是很喜歡他,八阿哥出身低微,且鋒芒過盛,前朝對於八阿哥誇獎有加,對於多疑的皇帝來說,是不會喜歡的,相反,四阿哥低調,且表現出對皇位的不看重,重視兄友弟恭,再加上他的母親是烏雅氏德妃,烏雅氏雖不是很大的家族,但比起八阿哥的母親良妃(還是漢族)就好很多了,

所以四阿哥是很好的人選。




檸檬精怪sever


對於這個問題我闡述一下我的觀點:我認為是康熙帝的旨意。



1、九子奪嫡

康熙在位時期,發生過“九子奪嫡”,兄弟殘殺、結黨營私都使康熙帝感到後悔。所以他把傳位詔書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的後面,防止了宮中的混亂。

2、雍正帝才能出眾

首先,雍正帝在九子奪嫡中獲勝,贏得了資本。其次胤禛善於治國、懂得韜光養晦。他尊釋教道學,自稱“天下第一閒人”,與諸兄弟維持和氣,與年羹堯和隆科多交往密切,同時向父親康熙帝表現誠孝,畫西藏於版圖,贏得康熙帝的信賴。



在歷史中摸爬滾打的飛


很高興能回答您這個問題,希望我的回答能解答您的疑惑。

引言

皇位只傳給自己心儀的皇子,不合心意的直接PASS!

清·康熙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一生有35個兒子,20個女兒,但寫入宗譜的只有24個兒子和11個女兒。康熙一生南征北戰,開疆擴土,立下了豐功偉績,卻唯獨在立儲的問題上,廢了立,立了廢,如此眾多的子嗣,試問,哪個不對皇位有意思?要我我也去搶,捨得一身剮,敢把皇位拉上馬。

由於康熙帝在找下一任接班人時,看看這個,相相哪個,和相親似的,始終搖擺不定。各位皇子見此情況,有能力的也跑過來瓜分這一塊“大蛋糕”,由此引發了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事件。老頭子能活,下面的阿哥們可坐不住,畢竟那個位子是相當的吸引人。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這個在位時間最長的老頭駕崩,將皇位傳給四阿哥胤禛。其他的阿哥如喪考妣,心灰意冷,大喊不信。在這場奪嫡大戰中,最終以“四哥”黨的勝出而落下落幕,“九子奪嫡”的鬧劇才算結束。

民間廣泛流傳著一個傳說,稱四阿哥胤禛(即後來的雍正帝)將康熙遺詔中的“傳位十四皇子”篡改為“傳位於四皇子”,他以不正當的方式搶奪了皇位。但是,在北京舉辦一場名為“中國檔案珍品展”的展覽,其中有一件文物(複製品)特別引人注目,即《康熙傳位遺詔》。

展覽中的《康熙傳位遺詔》為四阿哥洗清了不白之冤。康熙寫道:

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雍正皇帝不只是在位期間被人誤會,今天還是有很多人認為繼任康熙帝位的雍正是通過不光彩的手段奪來的。

但是我們看這個遺詔,四阿哥胤禛想篡改文字是不可能的,況且另外還有滿、蒙兩種文字。另外澄清一點的是,清朝的聖旨包括各種奏章的書寫習慣還是以繁體字為主,倘若康熙立詔:將皇位傳位於四阿哥,很明顯這個是坊間謠言。因為“於”這個字在當時的書寫習慣來說不可能是這樣,應該是“於”。同理,“十阿哥”也不可能用“十”來寫,並且後面沒有阿哥的名字,也不符合當時聖旨的書寫習慣。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雍正老爺子當皇帝完全是得到了他老爹的全權授權,遺詔就是授權書。因此,四阿哥胤禛正大光明的獲得了皇位,這一點也已是蓋棺定論。

那麼,康熙帝為什麼要把“授權書”給胤禛呢?我認為有四點。

讓康熙帝感到放鬆的老四

康熙帝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面對著一個“九子奪嫡”的局面,他的那些兒子們紛紛覬覦皇位,彼此之間明爭暗鬥。康熙為此傷透了腦筋。而四阿哥胤禛置身事外,似乎對皇位毫無興趣,躲在書齋裡修身養性。我信了你的邪。胤禛已經在這場奪嫡大戰中明白了“不爭便是爭”的道理,你不爭,皇上最起碼知道你對皇位不感興趣,哪怕皇帝心裡和明鏡似的,但是對於當時胤禛的做法來說,在康熙帝的眼裡還是很吃香的。

因此老四這種超然、淡然的態度反而增加了康熙對他的信任和喜愛。所以說老四還是懂得韜光養晦的,他尊釋教道學,自稱“天下第一閒人”,與諸兄弟維持和氣,與年羹堯和隆科多交往密切,同時向父親康熙帝表現出誠孝,康熙晚年到四阿哥的賜園圓明園達11次之多,他在其中徜徉遊玩、登樓吟詩,有著難得的快意愉悅,真是好一副父慈子孝的畫面。晚年的康熙對老四喜愛甚深,這也是老四無形當中爭奪皇位的籌碼。

從人情的角度講,一個能讓老人心情舒暢的兒子,自然更有可能繼承家業。當然,我們也可以說老四的恬淡是一種偽裝,但是不得不說的是,老四,你的偽裝很成功。

才能卓著、辦事幹練的老四

十五六歲開始,老四就開始奉命辦理一些政事。無論是祭祀曲阜孔廟,掌管正紅旗大營征討噶爾丹,還是檢驗永定河水利工程質量,參與治理黃河、淮河,都能高質量地完成,表現出治國理政的突出才能。很多人說,其他爭奪皇位的阿哥難道都是草包嘛?也不盡然,但是凡是就怕比較,別的皇子或許能力有,但是辦事不精幹,有的呢是辦事挺利索,但是在才能方面或許有點欠缺。

當然,老四的才能和辦事能力也是從青年時期磨礪出來的。可以說,這一點是四阿哥得以繼位的基礎,康熙帝一生英明睿智,他不會把江山交到一個草包手裡的。

性格剛強,能彌補康熙朝政之不足的老四。

康熙老爺子在位期間一直標榜仁政,到了晚年出現倦政的現象,導致吏治頹壞、腐敗橫生,國家形勢不太好,各種亂象很多。如果選一個性格柔懦的人為帝,就很難扭轉頹勢,甚至讓局面更加糟糕。而老四的性格比較勇猛剛強,雷厲風行,馭下嚴格,適合於臨危受命、收拾殘局。

性格剛強加上才能卓著,讓老四在皇位爭奪中成功了大半。

當上皇帝的老四也是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一改康熙年間的風氣,他針對康熙帝“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主張“著意搜剔”,把攻擊這是“多事”的人斥為“淺見無知輩”。一時間,雍正朝換了新氣象。

康熙老爺子隱然選好了自己孫輩的繼承人

康熙帝非常喜歡四阿哥的兒子弘曆(即後來的乾隆帝),並把他從雍王府帶進皇宮親自撫養。弘曆聰明伶俐、儀表堂堂,處變不驚、舉止穩重,令祖父青睞有加。

康熙幹什麼事都會帶上這個可愛的孫子,外出巡幸要帶他,處理政務要帶他,甚至與大臣談論軍機大事,也允許他在一旁傾聽。可以說弘曆為晚年的康熙帶來很多快樂。

弘曆將來要做皇帝的傳言在當時就不脛而走。要讓弘曆當皇帝,就得先把皇位傳給他爹。毫無疑問,弘曆的存在,是四阿哥得以稱帝的加分因素。

一家之言

其實老四的生母是出身低微的烏雅氏,從出身上講,他在眾皇子中並沒有特殊的地位。他能登上皇帝寶座,必然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除了我所說的這些因素,你覺得還有哪些原因讓老四當上了皇帝呢?歡迎在下方留言和點贊,記得關注我呦!

參考文獻:《清史稿》、《雍正傳》等。


上國史鑑


當然是了。

清代的秘密建儲制度就是從康熙時確立的。皇帝欽定儲君的詔書寫好後,就派人藏在正大光明匾的後面。皇帝駕崩後,就可以由信得過的大臣從匾後取出,當眾宣讀,新皇帝就可以繼位了。

自秘密建儲制度確立之日起,傳位詔書都是滿漢兩種文字寫成的。所以即便漢字的改了,滿文的也沒法改。有關康熙遺詔被雍正篡改的,無非是說,把“傳位十四子”改成了“傳位於四子”,在“十”字上做了手腳。但是,古代“於”的正確寫法是“於”。“於”是現代簡體字。另外,如前所說,即便漢字的被改了,滿文的也不容易被改寫。

另外,從康熙對當時幾位皇子的看法也可以看出,四子胤禛是康熙的不二選擇。大兒子因為在宮中行巫蠱之術被永久圈禁;排行老二的皇太子早已兩次被廢,也被圈禁了;老三是個讀書人,編修一下書籍還可以,當皇帝就算了;老八胤禩雖然也有人望,但是康熙不喜歡他的做作,在一次從木蘭圍場回宮的路上,直接斷了他繼承大統的可能;老九、老十不成器;老十三因為受太子的牽連,也被圈禁了;老十四帶兵在外,遠離朝廷中樞(讓他帶兵也自然是早已把他排除在接班人的序列之外了);老十七和其他皇子年紀太輕,沒經過什麼歷練。所以,老四是最適合的人選了。


即將有文化的新青年


康熙皇帝死後,由四阿哥胤禛即位,也就是歷史上的雍正皇帝。不過雍正皇帝登基一直是一個謎,有很多野史甚至一些正史中都說,雍正皇帝的這個皇位來得相當的不正。有些傳說說是本來應該傳位給十四阿哥,只不過讓雍正勾結重要人物把遺詔給改了,就成了他自己登基。



這種說法流傳了好幾百年,並且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作為主流來說的,只不過後來雍正王朝上演之後,確認了雍正皇帝登基的合法性,因為詔書是由漢文,滿文和蒙古文至少三種文字的詔書,即使雍正能夠把漢文的改掉,那麼滿文和蒙古文的,他也能改嗎?因為肯定語句不通順。



不過這確實也是一個非常讓人值得懷疑的事情,因為雍正當上了皇帝之後,他就掌握了一切,所以他再偽造一非常規範的滿文或者是蒙古文的詔書,應該不是什麼難事。現在的疑點就是當年的康熙皇帝到底有沒有傳位詔書,傳位詔書到底是不是指定的四阿哥胤禛,還是其他人。



不過從當時的情況看,四阿哥胤禛繼位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因為大阿哥已經被囚禁,二阿哥已經被廢。幫阿哥事實上之前已經觸怒了康熙皇帝,失去了繼位的可能性。還有一個十四阿哥確實非常得康熙皇帝的器重,但是他遠在千里之外的西北統軍。而且野口人中傳說都應該是十四阿哥繼位,但是康熙皇帝如果想讓他繼位的話,肯定應該事先就把他接回來,不可能讓他繼續待在西北,遠離京城。



我是平安讀歷史,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平安讀歷史


1、最主要的原因是康熙晚年留下了一個爛攤子,就連基本的平叛都力不從心,急需要一個“鷹派”君主重振河山。而在江南等地歷練出來的胤禛再合適不過。2、很早就進入康熙視線的孫子弘曆(後來的乾隆帝)是胤禛的兒子也是康熙選擇他繼位的重要原因。



樵夫廣微子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雍正當上皇帝,自然是康熙皇帝的遺旨。為什麼現在還有人懷疑雍正繼位是通過改詔篡位的?我想即使康熙明確讓雍正繼承皇位,恐怕也有人說是雍正耍了心計,逼迫自己的老爸康熙傳位於他。更何況雍正的繼位比較糊里糊塗。


那麼雍正繼承皇位,是否真的是康熙的旨意?

我想既然要證明這一點,就必須破除那些雍正繼位的所謂“謠言”。

  1. 首先,是改詔篡位說。有人說,康熙本來是想傳位於他的皇十四子胤禎,但是雍正和他的舅舅隆科多勾結,篡改了遺詔。將遺詔內容“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我想說,這純屬傳聞。為啥這麼說呢?很明顯,在古代,“於”不是簡體字,而是繁體字“於”。試想,“十”字如何改成“於”字?再者,一般詔書行文規範是“皇某子”,這樣的話,應該是傳位皇十四子,那麼要傳皇四子,如何能改?最後,清朝是滿族人建立的,遺詔會有滿文和漢文兩份,試想滿文如何篡改?


  2. 其次,那麼既然改詔篡位不可能,那麼就無詔篡位。不過這更不可能了,如果雍正沒有任何大義,貿然篡位,如何讓天下百姓信服?自然他那些兄弟更不信了,總不能雍正把他的兄弟們都殺過吧?唯一讓他們閉上嘴的只有傳位詔書。所謂無詔篡位純屬無稽之談!


歷史是勝利者記載的,自然在正史上不會出現雍正篡位的記載。所以所謂雍正篡位一說有可能是民間野史流傳,是真是假,那就誰也不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