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修宫殿之贞观十四年襄城宫事件

唐太宗李世民,文治武功都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帝王中的典范,但是,近些年来网上翻案风盛行,标新立异的观点层出不穷,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历史人物进行颠覆性评价,而李世民作为标杆式的人物,自然未能幸免。不过,李世民的文治武功,早已彪炳青史,想要推翻实在是太困难了。于是乎,有些人就开始另辟蹊径,从其他方面入手批判李世民。修宫殿,也就成了他们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李世民修宫殿之贞观十四年襄城宫事件

李世民

说实话,李世民当皇帝确实厉害,但要说修宫殿,实在是太不突出,终其一生,也就修了几个宫殿,要么规模很小,要么非常朴素。不但完全不能和他之前的隋朝杨氏父子相比,而且也大幅落后于他身后的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两口子。

此外,必须指出的是,修宫殿本身,并不能认为就是暴政,宫殿的基本功能是居住和处理政务,就类似于现在建造住宅楼和办公楼,你能说它不对吗?之所以有的皇帝大兴土木被后人批判,是因为他们建造的宫殿过于奢华,完全超过了正常居住和处理政务的需要;同时,他们在建造时滥用民力,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生活,搞得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而李世民修建宫殿,并没有出现上面的问题。

李世民反复强调修建宫殿一定要朴素,因为宫殿奢华问题还专门处罚过将作大匠窦璡。至于李世民修建的部分宫殿(例如玉华宫)耗费比较大,主要是因为建筑规模比较大,李世民把百官的办公场所都建起来了,摊子铺的大,耗费自然也就相对较大。但玉华宫本身非常朴素,仍然只是满足基本的居住和处理政务的需要。

李世民修宫殿也并未破坏正常的经济生活,当然,既然是修宫殿,百姓就要服力役,一旦服力役,其经济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来苛责古人,在唐朝前期,百姓服力役是法令明确规定的,课口每年要服役20天(如有需要,最多加到50天),作为皇帝,要做的不是不让百姓服力役,而是要把握好度,将其控制在百姓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在贞观年间,百姓并未因为修建宫殿而出现大规模骚动,说明李世民在这方面做的是不错的。

因此,仅就修宫殿而言,李世民也没有什么黑点。

但是,谁让李世民留给后人的黑点太少呢。没有黑点,创造黑点也要批判,终于,经过仔细搜索后,有人貌似找到了李世民在修宫殿方面的一个大黑点,那就是贞观十四年(640)修建襄城宫,据说李世民为此使用了多达190万人,耗时1年才修成。

具体情况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本文对此详细分析一下。

一、修建襄城宫的相关记载

据《唐会要》卷30记载:

(贞观)十四年(640)八月五日,营襄城宫。初,太宗将幸洛阳,遣将作大匠阎立德,访可清暑之地,以建离宫。遂于汝州西山,前临汝水,傍通广城泽,以置宫焉。役工一百九十万,杂费称是

至(贞观)十五年(641)三月七日,幸襄城宫。及至,暑热甚,又多毒虺。太宗大怒,九日,免立德官,而罢其宫,分赐百姓

(《册府元龟》卷14、卷625记载略同,《新唐书》阎立德传记载较为简略,“役凡百余万”)

据此看,贞观十四年(640)八月,李世民计划巡视洛阳,命令将作大匠阎立德找一个清凉避暑之地修建离宫。阎立德就在河南汝州建了一座宫殿,是为襄城宫。等到贞观十五年(641)三月,李世民到达襄城宫后,发现宫殿里面很热,又有很多毒虫,于是大怒,免去了阎立德官职,废弃襄城宫,将襄城宫的砖瓦木石等材料分赐给百姓。

李世民修宫殿之贞观十四年襄城宫事件

阎立德

襄城宫事件本身是比较简单的,但是,问题出现在修建襄城宫的耗费方面,史书说“役工一百九十万,杂费称是”,这里的“役工一百九十万”是什么意思呢?有人说,意思是动用了役工190万人,由此可以看出李世民在严重的滥用民力。

那么,实际情况确实如此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认为,这里的“役工一百九十万”,指的是役使工匠的耗费是190万,而不是人数是190万。下面我就具体分析一下。

二、贞观年间唐朝不可能因修建宫殿而役使190万人

襄城宫修建于贞观十四年(640),当时唐朝全国有多少人呢?根据《旧唐书》地理志的统计数据,贞观十三年(639),唐朝全国在籍人口是300余万户、1200余万口。

这里面,能够承担赋役的人口(课口)有多少呢?史书没有直接记载,但我们可以进行推算。

查《旧唐书》玄宗本纪记载,天宝十三年(754),全国人口为52,880,488人,其中,课口为7,662,800人,课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4.5%。

查《通典》食货典记载,天宝十四年(755),全国人口为52919309人,其中,课口为8208321人,课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5.5%。乾元三年(760),全国人口为16,990,386人其中,其中,课口为2,370,799人,课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4.0%。

通过上述三个数据,可以大致看出唐朝前期课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情况。

我们就拿最高比例15.5%来推算,贞观十三年(639),全国人口1200余万人,据此推算课口为186万。

也就是说当时全国能够承担赋税和力役的只有大约186万人。

如果修建襄城宫居然要动用190万人,那就说明,李世民把全国的课口都调去河南汝州了。朝廷不收租庸调了?朝廷没有其他需要服力役的事情了?百姓不继续生活了?全国其他所有的事情都停摆了?

而且,汝州巴掌大的地方,这190万人的吃住问题如何解决?

李世民修宫殿之贞观十四年襄城宫事件

汝州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明确的说,所谓“役工一百九十万”,指的断然不可能是190万人。

三、“役工一百九十万”含义分析

其实,只要通读史书原文,我们就可以大致判断出含义:

役工一百九十万,杂费称是

请注意后面这句“杂费称是”,“称是”,意思是相称、相当。举个《资治通鉴》的例子:

时官有布二十万匹,金银五千斤,钱亿万,绢数万匹,他物称是

胡三省在此明确注释为:言他物与布金银钱绢相称也。

也就是说,只有在说到同一类事物的时候,才能用到“称是”,上面的例子,说的就都是财物。

回到襄城宫这件事情上,后面既然说了“杂费称是”,说的是耗费、费用,依此反推,前面说的“役工一百九十万”,也必然指的是耗费、费用,具体说是役使工匠要产生的耗费、费用。

关于这一点,我在史料记载中也找到了佐证,这里举出《续通志》为证。

据《续通志》卷212记载:

乃起襄城宫于汝州西山,费百余万

很显然,《续通志》认为,所谓“役工一百九十万”,指的就是役使工匠产生的耗费、费用。

至于说这里的耗费、费用究竟是指什么,我提出两种解读:

(一)金钱意义上的费用

在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凡是课口,每年要服力役20天(如果没服,则需要缴纳一定费用,这就是租庸调中的“庸”),如国家有需要,可以在20天之外加役,加15天(合计35天)可以免除“调”,加30天(合计50天)则可以“租调”全免。但是,通常情况下,每年力役最多也就加到50天,超过50天,如果朝廷还要让人出力役,那就得花钱雇。(这里说的是通常情况,隋炀帝那种把人往死里用的不算)

因此,役使工匠是会产生费用的,至少会减少朝廷的“庸”的收入,如果时间长了,还会额外产生雇佣的费用。

比如,唐玄宗时期,曾修建大明宫,后又因故缓修,为此,唐玄宗发布《缓修大明宫诏》,特意指出:

所有先役工匠,即优还价值,勿令悬欠,仍即放散。

李世民修宫殿之贞观十四年襄城宫事件

唐玄宗

可见,当时对于修建大明宫的工匠,朝廷是需要付钱的。

李世民修宫殿之贞观十四年襄城宫事件

大明宫

除雇佣工匠的费用之外,为了保证工程项目正常建设,朝廷还有其他一些必需的支出,都要计算在内。

至于这一费用的计量单位,是计量布帛的尺、丈、匹,还是计量开元通宝的文、贯,我并不确定,留待以后再详细研究。

(二)工作量意义上的耗费

当时,对于营造事务,也经常会用工作量来衡量其耗费。我举三个例子:

1、张玄素劝谏

贞观初年,李世民想修洛阳宫,给事中张玄素上书劝谏,提到他看过隋朝建造宫殿时,从南方豫章郡运送大型木材时的场景:

臣又尝见隋室造殿,楹栋宏壮,大木非随近所有,多从豫章采来。二千人曳一柱,其下施毂,皆以生铁为之,若用木轮,便即火出。铁毂既生,行一二里即有破坏,仍数百人别赍铁毂以随之,终日不过进三二十里。略计一柱,已用数十万功,则余费又过于此。(《旧唐书》张玄素传)

李世民修宫殿之贞观十四年襄城宫事件

张玄素剧照

根据张玄素的描述,当时拖拽一根大木头,就需要2000人用生铁做的轱辘(铁毂)运送,另有数百人单独携带其他的铁轱辘跟随,用于随时更换损坏的铁轱辘。运送一根大木头,就需要耗费数十万工作量(数十万功)。

至于工作量的具体计量方式,我不能完全确定,但是推测使用的应该是“人天”的方式,即一个人工作一天是一个计量单位。因为,按照张玄素的描述,木材从豫章郡运往北方(张玄素是河东蒲州人,隋末在河北景城县任职,他看到造宫殿的场景只能在北方),大概要走二三千里的路,每天走二三十里,大约需要100天左右才能到达,二三千人乘以100,就是二三十万,符合张玄素“数十万功”的描述。

2、刘仁轨劝谏

贞观十四年(640),李世民到同州校猎,栎阳丞刘仁轨上表劝谏,提到:

今既供承猎事,兼之修理桥道,纵大简略,动费一二万工,百姓收敛,实为狼狈。(《旧唐书》刘仁轨传)

请注意,刘仁轨用词是“费”,即耗费,所以这里的“一二万工”,指的并不是人数,而是工作量。正因为如此,《资治通鉴》才将其明确记载为“动费一二万”。

据此判断,当时的“工”与“功”字可能是存在混用情况的。

3、安市之战

贞观十九年(645),李世民进攻高句丽安市城,曾命江夏王李道宗在城外修筑土山:

江夏王道宗督众筑土山于城东南隅,浸逼其城,……筑山昼夜不息,凡六旬,用功五十万。(《资治通鉴》贞观十九年)

这里的“用功五十万”,指的也是60天(六旬)的工作量,据此反推,应该有差不多8000多唐军参与了修筑土山。

具体到修筑襄城宫的所谓“役工一百九十万”,我认为,上述两种解读都说得通。就我个人来说,我更倾向于工作量的解释,即“役

一百九十万”。

至于为了修筑襄城宫到底投入了多少人,由于修筑襄城宫的持续时间不能确定,因此,不是很好推测。假设襄城宫是从贞观十四年(640)八月一直修建到贞观十五年(641)三月,耗时7个月、210天,则投入工匠大约9000人;假设只是使用了贞观十四年和贞观十五年两年的力役时间,则耗时100天(因为通常来说,每年力役最多50天,2年合计100天),相应的,投入工匠大约1.9万人。需要指出的是,投入的这些人里,并不是简单的临时从当地及周围百姓中抽调,因为将作监自己是有编制内的工匠的,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将作监有“短蕃匠一万二千七百四十四人,明资匠二百六十人”,二者相加就是1.3万工匠,足以应付襄城宫的主体营造,最多需要临时征发一部分百姓从事一些辅助性工作而已。

总之,修建襄城宫,投入人力和物力是有限的,并不是很多。

四、李世民对襄城宫事件的处理

由于阎立德选址严重不当,导致襄城宫无法居住,因此李世民处罚了阎立德,免去了阎立德的官。这算是正常处理。当然,阎立德作为负责营造的官员,绝非无能之辈,襄城宫这一次明显是发挥失常了,因此,李世民并未将阎立德一棍子打死,不久又重新启用阎立德,贞观十八年(644)李世民征讨高句丽,阎立德负责海船建造、土山建造、桥梁建造,此后又负责修建了翠微宫、玉华宫、及李世民的山陵(昭陵),均圆满完成了任务。

李世民修宫殿之贞观十四年襄城宫事件

昭陵

比较特别的是,对于无法使用的襄城宫,李世民决定拆毁,将砖瓦木石等分赐给百姓,“罢其宫,分赐百姓”。个人认为,这一处置,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刚修的宫殿根本没法住,必然让李世民很没面子,按说,一般的处理方法应该是尽量低调,不能住就闲着呗,但不能对外大肆宣传,搞得尽人皆知。但是,李世民并没有这么做,他选择了直接面对失误,并尽最大可能减轻普通百姓的损失。说实话,百姓分到了襄城宫拆下来的砖瓦木石,同时也就意味着他们都知道襄城宫修失败了,私底下的议论是不可避免的。即便如此,李世民仍然选择拆毁襄城宫,分赐百姓,是很难得的。

以上是我对贞观年间襄城宫事件的分析,欢迎大家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