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中醫養生,從精神、起居、運動3個方面進行

「糖尿病」中醫養生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中醫稱為“消渴”。對於糖尿病病人來說,藥物治療是不可或缺的,但也應該注意四季變化、情志、飲食等諸多危險因素都是誘發和加重糖尿病不可忽視的因素。


因此順應四季變化,適當調節情志,掌握好飲食規起居對於糖尿病病人至關重要。

糖尿病的中醫養生,從精神、起居、運動3個方面進行


養生(又稱攝生、道生)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內篇。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培養、補養、護養之意。


養生是從內在修養到波及外在,從身體內在、各腑臟追求平衡協調,到外在自然而然的容光煥發,這是一種真正自然的健康狀態。


糖尿病常用的中醫養生方法有精神養生法、起居養生法、運動養生法。


1.精神養生法


精神養生法,是指通過淨化人的精神世界,自動清除貪慾,改變自己的不良性格,糾正錯誤的認知過程,調節情緒,使自己的心態平和、樂觀、開朗、豁達,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而情志異常也是糖尿病的發病因素之一,《靈樞•五變》曰:“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留,臗皮充肌,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


其含義為:發怒就會使氣上逆,蓄積在胸中,導致血氣逆行且滯留,皮膚充脹,血脈不通行,氣血淤積而轉為發熱,發熱就會消耗津液而致消瘦,因此稱為消癉。


從此句中我們可以看到大怒也會誘發消渴。


糖尿病的中醫養生,從精神、起居、運動3個方面進行


《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有“恬淡虛,真氣存之,精神內受,病安從來。”說明調攝情志對預防疾病的重要性。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精神緊張、焦慮、發怒等不良情緒會引起人體內某些應激激素的大量分泌,如胰高血糖素、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皮質激素等,這些激素均可以升高血糖,對胰島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對抗作用。


所以糖尿病病人一定要保持良好的情緒。


糖尿病的中醫養生,從精神、起居、運動3個方面進行


2.起居養生法


糖尿病的發病原因是陰津不足、燥熱內盛。

生活起居失常,如熬夜等均可使陰津耗損太過,陰虛生內熱,內熱耗陰津,可致糖尿病的發生或加重。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日:“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養生應該順應四時的變化,使機體處於平衡狀態。


四季的起臥應順應自然之氣的變化而有早晚之分;

  • 春季宜“夜臥早起,廣步於庭”,以順應春陽生髮之氣;
  • 夏季宜“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以順應夏季華秀之氣;
  • 秋季宜“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以應秋令收斂之氣;
  • 冬季宜“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以應冬日收藏之氣。


故大家應該利用四時的變化來增強體質,使人體內環境的平衡始終和外環境的整體相統一,以達到防治糖尿病的目的。


糖尿病的中醫養生,從精神、起居、運動3個方面進行


3.運動養生法


運動養生法的基本原則就是意念、呼吸和軀體運動配合,動靜相結合。漢代醫家華佗曾提出“人體欲得勞動,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


中醫的運動養生僅僅抓住調意識以養心神;以意領氣,調呼吸以練氣,以氣行推動血運,周流全身;以氣導形,通過形體、筋骨關節的運動,使周身經脈通暢,營養整個機體。


中醫的主要運動養生方式為:八段錦、五禽戲、太極拳、氣功等等。


糖尿病的中醫養生,從精神、起居、運動3個方面進行

研究表明氣功可以調整神經、內分泌紊亂,促進胰島素分泌和提高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改善微循環,調節糖、脂肪、蛋白質代謝作用,防治糖尿病併發症。


因此,糖友們應該加強和重視中醫養生。


文章:山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內分泌二科 趙利婷

配圖:網絡(侵刪)


文章若對您有幫助,請關注 ,非常感謝您的點贊、轉發與評論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