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蹟男孩》:懂事的孩子,總是默默地消化著那份孤獨與委屈

英國兒童分析學大師,溫尼科特,曾提出一個概念“假我”: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嚴格要求孩子服從。

這會導致“假我”的形成,也就是表面看起來乖順,但壓抑自己的生命本能。

最後,假我變得很強大,真我卻漸漸消失。

01

懂事的孩子把委屈藏在了心裡

電影,《奇蹟男孩》奧吉的姐姐維婭,是一個“懂事的孩子”。

維婭從來沒讓媽媽輔導著寫作業,考試前也不需要爸爸的提醒。很多時候,她都獨自一人在醫院裡默默地學習。

爸爸媽媽總是說,她是全世界最體貼的女兒。但是隻有維婭自己知道:

我只知道,不能再給他們天麻煩了。

《奇蹟男孩》:懂事的孩子,總是默默地消化著那份孤獨與委屈

弟弟奧吉,先天殘疾,爸媽把對孩子所有的疼愛,都給了奧吉。弟弟就像太陽一樣,全家人就像行星都圍著他轉。

即使這樣,維婭仍舊懂事地說:

我也愛我的弟弟,也習慣了這個宇宙的法則。

可是當看到媽媽畫的每一幅畫,主題都是弟弟的時候,她是那麼地想,媽媽也有一次可以好好看看她。

維婭懂事的樣子讓人看著特別的心疼。

《奇蹟男孩》:懂事的孩子,總是默默地消化著那份孤獨與委屈

她把所有的委屈都藏在了心裡,每當感覺孤單的時候,她總是想起已故的奶奶。

因為奶奶最愛她了,有一次她和奶奶坐在海邊的沙灘上,奶奶對她說:

我也愛弟弟,但是已經有好多天使圍繞著他了,而你有我。

《奇蹟男孩》:懂事的孩子,總是默默地消化著那份孤獨與委屈

我們總是教育孩子要懂事,殊不知那些小小年紀,懂事乖巧的孩子,才最為可憐。

作家劉瑜的書裡有這麼一段話:

嬰兒餓了或者不舒服,他們就會哭鬧,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感受,用來獲得大人的注意力。

如果一個孩子躺在搖籃裡,永遠面帶微笑,這是非常可怕的情況。

那些小小年紀的孩子,卻扮演著大人的樣子。

他們披著懂事的外衣,卻獨自把所有的不快樂,都吞進了自己的肚裡,默默地消化著那份孤獨與委屈。

02

懂事的孩子只會取悅他人

知乎上有一個老師,分享一個學生的故事:

有一個女生,數學課的時候,老師在講臺上講解,她總是應對著頻頻點頭。在物理課上,也是經常,一手握筆,一手扶額頭做思索狀,表現得極為認真。

但是這兩門課,她考試成績卻很不理想,老師們都很詫異。

在某天課後,他就課堂所講的知識,向女孩提問。女孩答不上來,繼續深入聊下去,發現了問題所在:

女孩在根據,老師喜歡的形式,給老師聽課反饋。

上課的時候,女孩注意著老師的一舉一動。對方的每一個停頓,或者每一句“聽明白沒有?”她都以對方的喜好,給出自己的反饋,顯得極為認真、乖巧。

那些老師講的知識點,女孩卻沒有聽進去。

最後這位老師說:

這樣的孩子,在我近10年工作中,見過不少。

這樣的孩子多半有著一對嚴厲的父母,孩子從小就學會了察言觀色,甚至取悅他人。


他們很少表達自我的真實感受。每當別人一板起面孔,他們就不自覺地緊張。當他人一不高興,他們本能地想道歉。

《奇蹟男孩》:懂事的孩子,總是默默地消化著那份孤獨與委屈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經常遇到一些懂事的孩子。

他想哭,卻自己止住了淚水。他想笑,也不敢揚起嘴角,不敢表現自己,只為取悅他人。

《請回答1988》中有一句臺詞說得特別好:

懂事的孩子學會了察言觀色,他們只是適應了一些要他們表現得成熟的環境,習慣了人們充滿誤解的視線罷了。

為了迎合大人的喜好,他們戒掉了自己,努力地磨著自己每一個稜角。

那些早早扮著大人的模樣,乖巧懂事的孩子,他們的心裡該有多苦?

孩子天性活潑開朗,一份赤子之心最為可貴,他們的天真被剝奪,是一種遺憾,更是一種可悲。

03

看見孩子的內心,永遠和孩子站一起

布芮妮·布朗博士曾在《脆弱的力量》一書中,提及一次尷尬經歷:

那天她們兒童鞋店換鞋,隔壁的兒童商店,正在放著流行歌曲。女兒艾倫聽著聽著,隨著音樂跳起來舞,就像一個機器人一樣,一擺一擺地跳著。

周圍靚麗的媽媽和試鞋的小女孩,都將目光投向了艾倫。那些媽媽們露出鄙夷的神情,小女孩,嘴裡嘀咕著一些刻薄的話。

這些不友好的舉動,讓艾倫的手臂僵硬地懸掛在半空,目光投向了媽媽。

女兒的行為,讓她感覺那麼尷尬,布朗博士說:

我下意識的反應是用眼神瞪艾倫。

但是自己平常積累的體會,以及母親的本能,讓她意識到現在斥責孩子,無疑保護了自己,背叛了孩子。

於是,布朗博士鼓起勇氣,笑著和艾倫說道:

你的舞蹈還需要一個稻草人。

隨後,她張開雙臂,站在人群的最中間,陪伴著孩子一起跳起了舞,直到一曲音樂結束。

《奇蹟男孩》:懂事的孩子,總是默默地消化著那份孤獨與委屈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是因為他們還不成熟。他們天性好動,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難免做出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出現這種情況,如果我們呵斥孩子,逼迫孩子聽話,無異於將孩子推到了我們的對立面。

大人們的一次次的苛責,對於孩子們來說,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否定。隨即轉化為那種孤獨和無助,最終只會讓孩子更加痛苦。

當孩子的內心被忽略,孩子就會和父母起隔閡,變得不願意和他們說心裡話。

一道屏障越來越厚,就這樣橫亙在親子之間,把彼此隔得越來越陌生。

心理學家李雪,曾經說:

看見,是真正的愛

一個被父母看見的孩子,心裡裝著的是滿滿的陽光、希望與眷戀。

開心的時候,他們會盡情地歡笑。傷心了,就會痛痛快快地哭一場。遇到事情,不會藏在心裡,總能夠第一時間找父母傾訴。

這才是一個孩子應有的樣子,這樣長大的孩子,才能迎接生活的挑戰。

《奇蹟男孩》:懂事的孩子,總是默默地消化著那份孤獨與委屈

04

霸道總裁式教育,培育出的孩子,表面上乖巧懂事,但是他的內心早已扭曲,殘破不堪。

桐華曾經在《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時光》中告訴我們:

一旦大人們不懂事,像小孩子一樣任性,不肯承擔責任,不懂得去保護孩子的內心。那麼孩子只能快速地長大,像大人一樣保護自己。

好多時候,孩子早早地懂事,變成大人的模樣,是大人忽略了他們的內心。是大人,讓孩子承受了,他們這個年齡不應該承受的事情。

在這個世上,孩子口中傳出的一聲聲爸媽,是那樣的動聽。

但父母並不僅僅是一個稱呼,更是一份呵護,一份耐心以及那份責任。

養育孩子,除了讓他吃飽、穿暖,更要看見他們幼小的心靈,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讓我們給予孩子認同與肯定,用愛富足他們的精神世界,用信任、理解培養孩子茁壯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