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祖师悟性论

第五门达摩祖师《悟性论》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

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发大乘超三界。

三界者: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经云:诸佛从本来,常处于三毒,长养于白法,而成于世尊。

三毒者:贪嗔痴也。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尝乘,此为佛乘。经云:无乘为佛乘也。

若人知六根不实,五蕴假名,遍体求之,必无定处,当此人解佛语。经云:‘五蕴窟宅名禅院,内照开解即大乘门’。可不明哉?

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卧皆‘禅定’。

知心是空,名为‘见佛’。何以故?十方诸佛皆以‘无心’,不见于心,名为‘见佛’。

舍身不吝,名大布施。

离诸动、定,名‘大坐禅’。何以故?凡夫一向‘动’,小乘一向‘定’。谓出过凡夫、小乘之坐禅。若作此会者,一切诸相不求自解,一切诸病不治自瘥,此皆‘大禅定力’。

凡将心求法者,为‘迷’,不将心求法者,为‘悟’。

不著文字,名‘解脱’;不染六尘,名‘护法’;

出离生死,名出家;不受后有,名得道;

不生妄想,名涅槃;不处无明,为大智慧;

无烦恼处,名般涅槃;无心相处,名为彼岸。

迷时有‘此岸’,若悟时无‘此岸’。何以故?为凡夫一向住‘此’。若觉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离于‘此、彼岸’也。若见‘彼岸’异于‘此岸’,此人之心已无禅定。

烦恼名‘众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异’,只隔具‘迷、悟’耳。迷时有世间可出,悟时无世间可出。

平等法者中,不见凡夫异于圣人。经云:‘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圣人不能行。平等法者,唯有大菩萨与诸佛如来行也’。

若见生异于死,动异于静,皆名‘不平等’。不见烦恼异于涅槃,是名‘平等’。何以故?烦恼与涅槃,同一性空故。

是以小乘人妄断‘烦恼’,妄入‘涅槃’,为‘涅槃’所滞。

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槃’。

涅槃者: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离生死,出般涅槃。心无去来,即‘入涅槃’。是知涅槃即是‘空心’。诸佛入涅槃者,为在‘无妄想’处。菩萨入道场者,即是‘无烦恼’处。

空闲处者,即是‘无贪嗔痴’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是知三界生灭,万法有无,皆由一心。凡言一心者,似破瓦石、竹木、无情之物。

若知‘心’是假名,无有实体,即知自家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无。何以故?

凡夫一向生心,名为‘有’;小乘一向灭心,名为‘无’;菩萨与佛未曾生心,未曾灭心,名为‘非有非无心’;非有非无心,此名为‘中道’。

是知‘持心学法’,则‘心法俱迷’;‘不持心学法’,则‘心法俱悟’。

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

正见之人,知心空无,即‘超迷、悟’。

无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见’。

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两相,俱‘生灭’。

有者有于无,无者无于有,是名‘真见’。夫真见者,无所不见,亦无所见,见满十方,未曾有见。何以故?‘无所见’故,‘见无见’故,‘见非见’故。

凡夫所见,皆名‘妄想’。若寂灭‘无见’,始名‘真见’。

‘心、境’相对,‘见’生于中。若内不起‘心’,则外不生‘境’,‘境、心’俱净,乃名为‘真见’。作此解时,乃名‘正见’。

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

见与不见,俱‘不见’故;解与不解,俱‘不解’故。无见之见,乃名‘真见’;无解之解,乃名‘大解’。

夫‘正见’者:非直见于见,亦乃见于不见。

真解者:非直解于解,亦乃解于无解。

凡‘有所解’,皆名‘不解’;‘无所解者’,始名‘正解’;解与不解,俱非‘解’也。

经云:‘不舍智慧名愚痴’。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

若‘解’时‘法逐人’,若‘不解’时‘人逐法’。

若‘法逐于人’,则‘非法’成‘法’;若‘人逐于法’,则‘法’成‘非法’。若‘人逐于法’,则‘法’皆‘妄’;若‘法逐于人’,则‘法’皆‘真’。

是以圣人亦不‘将心求法’,亦不‘将法求心’,亦不‘将心求心’,亦不‘将法求法’。

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两寂,故常为‘在定’。

众生心生,则佛法灭;众生心灭,则佛法生。心生则真法灭,心灭则真法生。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属’,是名‘得道人’。知‘心不属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场。

迷时有罪,解时无罪。何以故?罪性空故。

若‘迷’时,无罪见罪,若‘解’时,即罪非罪。何以故?罪无‘罪处所’故。

经云:‘诸法无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何以故?

罪因‘疑惑’而生。若作此解者,前世罪业即为消灭。

迷时,‘六识、五阴’皆是‘烦恼生死法’;悟时,‘六识、五阴’皆是‘涅槃无生死法’。

修道人不外求道。何以故?知心是道。若得心时,无心可得;若得道时,无道可得。若言‘将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见’。

‘迷’时有佛有法,‘悟’无佛无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

夫修道者:身灭道成,亦如甲拆树生。此业报身,念念无常,无一定法,但随念修之;亦不得厌生死,亦不得爱生死;但念念之中,不得妄想;则生证‘有余涅槃’,死入‘无生法忍’。

眼见色时,不染于色;耳闻声时,不染于声;皆解脱也。眼不著色,眼为禅门;耳不著声,耳为禅门。

总而言,见色有‘见色性’,‘不著’常‘解脱’;‘见色相’者常‘系缚’。不为烦恼所系缚者,即名‘解脱’,更无别解脱。

善观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即色与心俱清净。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一地狱。

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

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

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

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

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

若一念心不起,即无善恶二业,亦无天堂地狱。

为‘体’非有非无,在凡即‘有’,在圣即‘无’。圣人无其心,故胸臆空洞,与天同量。

心得涅槃时,即不见有涅槃。何以故?心是涅槃。若心外更见涅槃,此名‘著邪见’也。

一切烦恼为‘如来种心’,为因烦恼而得智慧。只可道‘烦恼生如来’,不可得道‘烦恼是如来’。

故身心为田踌,烦恼为种子,智慧为萌芽,如来喻于‘谷’也。佛在心中,如香在树中;烦恼若尽,佛从心出;朽腐若尽,香从树出,即知树外无香,心外无佛。若树外有香,即是他香;心外有佛,即是他佛。

心中有‘三毒’者,是名‘国土秽恶’;心中无三毒者,是名‘国土清净’。经云:‘若使国土不净,秽恶充满,诸佛世尊于中出者,无有此事’。不净秽恶者,即‘无明、三毒’是;诸佛世尊者,即清净觉悟心是。

一切言语,无非佛法;若能‘无’其所言,而尽日言,是‘道’;若能‘有’其所言,即终日默,而‘非道’。是故如来‘言不乘默,默不乘言,言不离默’;悟此‘言、默’者,皆在三昧。

若知时而‘言’,言亦‘解脱’;若不知时而‘默’,默亦‘系缚’。是故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著相,默即是系缚’。

夫文字者,本性解脱。文字不能‘就系缚’,系缚自本来未‘就文字’。

法无高下,若见高下,非法也。非法为‘筏’,是法为人‘筏’者。人乘其筏者,即得渡于‘非法’,则是‘法’也。

若世俗言,即有男女贵贱;以道言之,即无男女贵贱。以是天女悟道,不变女形;车匿解真,宁移贱称乎。此盖非男女贵贱,皆由一相也。天女于十二年中,求女相了不可得,即知于十二年中,求男相亦不可得。十二年者,即‘十二入’是也。

离心无佛,离佛无心;亦如离水无冰,亦如离冰无水。

凡言‘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著心相’。经云:‘不见相,名为见佛’。即是‘离心相’也。

‘离佛无心’者;言佛从心出,心能生佛。然佛从心生,而心未尝生于佛。亦如鱼生于水,水不生于鱼。

欲观于鱼,未见鱼,而先见水。欲观佛者,未见佛,而先见心。

即知已‘见鱼者,忘于水’;‘已见佛者,忘于心’。

若不忘于心,尚为心所惑;若不忘于水,尚被水所迷。

众生与菩提,亦如冰之与水。为‘三毒’所烧,即名为众生;为‘三解脱’所净,即名菩提。为三冬所冻,即名为冰;为三夏所消,即名为水。

若舍却冰,即无别水;若弃却众生,则无别菩提。明知冰性即是水性,水性即是冰性。众生性者,即菩提性也。众生与菩提同一性,亦如乌头与附子共根耳;但时节不同,迷异境故,有‘众生、菩提’二名矣。

是以蛇化为龙,不改其鳞;凡变为圣,不改其面。但‘知心’者智内,‘照身’者戒外。真‘众生度佛,佛度众生’,是名‘平等’。

‘众生度佛’者,烦恼生悟解;‘佛度众生’者,悟解灭烦恼。是知非‘无烦恼’,非‘无悟解’;是知‘非烦恼无以生悟解’,‘非悟解无以灭烦恼’。

若迷时佛度众生,若悟时众生度佛。何以故?佛不自成,皆由众生度故。

诸佛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无明贪爱皆是‘众生’别名也。众生与无明,亦如左掌与右掌,更无别也。

迷时在‘此岸’,悟时在‘彼岸’。若知‘心空’、不见相,则‘离迷悟’;既离迷悟,亦无‘彼岸’。

如来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不在‘中流’。

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菩提也。

佛有三身者;化身、报身、法身。化身亦云‘应身’。

若众生‘常作善’时,即‘化身’;

现‘修智慧’时,即‘报身’。

现‘觉无为’,即‘法身’。

常现飞腾十方,随宜救济者,‘化身佛’也。

若断惑,即是雪山成道,‘报身佛’也。

无言无说,无作无得,湛然常住,‘法身佛’也。

若论至理,一佛尚无,何得有三?此谓‘三身’者,但据人智也。人有‘上中下’说。

下智之人,妄‘兴福力’也,妄见‘化身佛’;

中智之人,妄‘断烦恼’,妄见‘报身佛’;

上智之人,妄‘证菩提’,妄见‘法身佛’;

上上智之人,内照圆寂,明‘心即佛’,不待心而得佛智。知三身与万法,皆‘不可取、不可说’,此即‘解脱心’,成于大道。

经云:‘佛不说法,不度众生,不证菩提’。此之谓矣!

众生造业,业不造众生。今世造业,后世受报,无有脱时。唯有至人,于此身中,不造诸业,故不受报。经云:‘诸业不造,自然得道’。岂虚言哉!人能造业,业不能造人;人若造业,业与人俱生;人若不造业,业与人俱灭。是知业由人造,人由业生。人若不造业,即业无由生人也。亦如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

今之凡夫,往往造业,妄说无报,岂不苦哉?若以至理而论之,前心造、后心报。何有脱时?若前心不造,即后心无报,复安妄见业报?

经云:‘虽信有佛,言佛苦行,是名邪见。虽信有佛,言佛有金锵马麦之报,是名信不具足,是名一阐提’。

‘解圣法’名为圣人,解凡法者名为凡夫。但能舍凡法就圣法,即凡夫成圣人矣。世间愚人,但欲远求圣人,不信‘慧解之心’为圣人也。经云:‘无智人中,莫说此经’。经云:‘心也法也’。

无智之人,不信此心‘解法’成于圣人,但欲远外求学,爱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等事,皆堕邪见,失心狂乱。

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八万四千法门,尽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内净,犹如虚空,即出离‘身心内八万四千烦恼病本’也。

凡夫当生忧死,临饱愁饥,皆名大惑。

所以圣人不谋其前,不虑其后,无恋当今,念念归道。

(若未悟此大理者,即须早求人天之善,无令两失。——注:大正藏版无此句)

夜坐偈云

一更端坐结跏趺,怡神寂照泯同虚。旷劫由来不生灭,何须生灭灭无余?

一切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哪用除?若识心性非形像,湛然不动自真如。

二更凝神转明净,不起忆想同真性。森罗万像并归空,更执有空还是病。

诸法本自非空有,凡夫妄想论邪正。若能不二其居怀,谁道即凡非是圣?

三更心净等虚空,遍满十方无不通。山河石壁无能障,恒沙世界在其中。

世界本性真如性,亦无无性即含融。非但诸佛能如此,有情之类并皆同。

四更无灭亦无生,量与虚空法界平。无去无来无起灭,非有非无非暗明。

不起诸见如来见,无名可名真佛名。唯有悟者应能识,未会众生由若盲。

五更般若照无边,不起一念历三千。欲见真如平等性,慎勿生心即目前。

妙理玄奥非心测,不用寻逐令疲极。若能无念即真求,更若有求还不识。

达摩大师悟性论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