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王世鏜為于右任書《於母房太夫人行述》

王世鏜(1868—1933) 字魯生,號積鐵,天津章武人。擅長書法。少習龍門諸品,繼攻章草,終生致力於章草書研究與實踐。1933年初,于右任曾為其舉辦個人書法展覽,引起一時轟動。歿後於右任並誄之曰:“古之張芝,今之索靖;三百年來,世無與並。”

王世鏜為于右任書《於母房太夫人行述》,其行筆勁健,氣勢相連,凝重含蓄,且取法於《月儀》、《急就章》、《出師頌》、及二王書法,下筆有源,趣韻高古。

  先伯母房姓,陝西涇陽縣楊府村人。外祖兄弟業農,有男女子15人,伯母次第九,襁褓中家人重之,

臨王世鏜為于右任書《於母房太夫人行述》

稱曰九姑娘,遂不名。幼時避捻役,瀕死者再。年17歸先二伯父漢卿公。漢卿公商於香港,久無音息;其時家庭多故,涇陽鬥口

臨王世鏜為于右任書《於母房太夫人行述》

村祖居毀,避居村東灣子楊堡。先嚴新三公商於四川,數年不一歸;先母趙太夫人卒之前半月,伯母方歸寧,夜夢

臨王世鏜為于右任書《於母房太夫人行述》

迷離風雨中,牆頭有婦人攜一兒,垂淚相招,覺而知不詳。及歸,先母病已劇,即指右任託之曰:“此子今委嫂矣,我與嫂今生先後,來世當

臨王世鏜為于右任書《於母房太夫人行述》

為弟妹妻子以還報耳!”

右任初離乳,復多病,伯母提攜就醫楊府村,歸而新宅又毀。自此隨伯母旅食外祖家者9年。外祖

臨王世鏜為于右任書《於母房太夫人行述》

家中人,莫不敬伯母,亦莫不愛右任;雖食指數十,農產有限,豐歉寒暖,從無不歡。村中老嫗某曰:“九姑娘抱病串串侄兒,欲了今生,

臨王世鏜為于右任書《於母房太夫人行述》

豈不失算。況兒有父,父又一子,即提攜長大,辛苦為誰!又其伯父聞已卒於南方,九姑娘以青年寄母家,眼角食能吃一生乎?”伯母曰:“受

臨王世鏜為于右任書《於母房太夫人行述》

死者之託,保於氏一塊肉,誰其望報?設無此母家,則為傭以給吾兒。如其父歸攜兒去,則為尼以終老。他無多言。”

一日右任請曰:“家中兄弟

臨王世鏜為于右任書《於母房太夫人行述》

皆姓房也,我何獨異?”伯母因告以孤弱依人故;並謂汝父暨汝伯父皆走數千裡,圖事業,兒他日 欲打牛後乎?抑遠遊乎?自回捻

臨王世鏜為于右任書《於母房太夫人行述》

戰平,農田半荒,鄰人多緩耕而急牧。表兄敏事積歲錢買跛羊,不數月得羔,右任絮絮欲得羊如表兄。時羊值本賤,亦

臨王世鏜為于右任書《於母房太夫人行述》

湊錢數百,市一跛者。

某日冬牧,右任竊隨群牧羊兒往,伏古墓上掘也野紅根而食,忽3狼從荒草中

臨王世鏜為于右任書《於母房太夫人行述》

躍出,牧兒與羊皆驚走,兩狼各齧一跛羊於墳角,一狼踞墓旁,距右任僅數尺,村人楊姓芟苜蓿於鄰田,喘汗持鐮至,挾右任歸。時伯母

臨王世鏜為于右任書《於母房太夫人行述》

聞警急出,匍匐道中不能前,由是起居不適者數十日。諸舅既經此變,以小兒無學校收容,容易溷跡羊群,於是亂後興學

臨王世鏜為于右任書《於母房太夫人行述》

之議以起。三水老儒第五先生年十六餘,出山求作農傭。見鄉人修學塾,因自薦。明年春,右任七歲,以流離之子,竟為學生矣。第

臨王世鏜為于右任書《於母房太夫人行述》

五師授讀兩年,見右任入學必以時,衣敝而潔,詢里人知其故,去時撫而慰之曰:“世間無母之兒,安得所遇盡如汝哉?”蓋師幼世亦抱家庭之痛

臨王世鏜為于右任書《於母房太夫人行述》

者也。

自右任有知,記歲歲寒食,伯母必攜歸掃墓。墓距外家約12裡,不得車馬則步行。某處老墳,某處新墳,時必鄭重以告。至先

臨王世鏜為于右任書《於母房太夫人行述》

(母墓前必哭,哭必祝告:“兒幾歲矣,讀書幾冊。”

某年謁墓歸途,右任詢及先母面貌並外家,曰:“最易使人不忘者,汝母面方敦厚,與心如一耳。)汝先外祖本籍甘肅靜寧,亂後逃荒東來,手攜汝母,揹負汝舅,途間力竭食盡,汝母足痛不能行,棄之山谷,

臨王世鏜為于右任書《於母房太夫人行述》

數十里矣,遇駝商載以行,追及復贈而還之。汝先外祖償與人,棄而不死,必有異徵。今汝母竟短命而去,留汝一苗,墮地兩年半,即家破

臨王世鏜為于右任書《於母房太夫人行述》

親亡,兒乎!何日自立以報汝母?”

右任11歲,伯母以鄉間無良師,攜往三原東關,依族三祖重臣公。重臣公送入毛班香私塾。是年

臨王世鏜為于右任書《於母房太夫人行述》

先嚴返里,繼母劉太夫人來歸,賃居三原東關,右任仍依伯母。伯母督課,每夜至三鼓。偶有過失,或聞在塾中嬉戲,恆數日不歡。

臨王世鏜為于右任書《於母房太夫人行述》

愛護之心,嚴正之氣,至今夢寐中猶時遇之。自先伯父客死廣州,伯庶母劉,攜弟妹返南昌,居無何亦病卒,家中殊不之知。

癸卯歲,

臨王世鏜為于右任書《於母房太夫人行述》

右任領鄉薦,趙表叔德麟,適自贛攜四弟伯靖歸,親舊均來賀,鹹謂:“兒如天降,以報苦節。”是年冬,陝甘清吏,以右任所為詩,倡言革命,

臨王世鏜為于右任書《於母房太夫人行述》

大逆不道,據以入奏;及赴試汴梁春闈,而逮捕之令下,因遁於滬。其時風聲震里閈,傳言右任已死西安菜市,有勸伯母暫匿者,曰:“揣揣

臨王世鏜為于右任書《於母房太夫人行述》

殘喘,復何所戀?母子同燼,我亦甘心!”使人走西安收右任骨,囑曰:“攜歸時,如我亦死,即同葬其母墓中。”

後以家中得免牽連,即送四弟伯靖入學,

臨王世鏜為于右任書《於母房太夫人行述》

(蓋)自(此)以撫弱侄之衰軀,又辛勤移撫弱子矣!里人至今,鹹樂道之。1912年迎養至滬上。越二年以思念楊府村諸舅故,遂歸裡。

1918年靖

臨王世鏜為于右任書《於母房太夫人行述》

國軍興,右任間道西歸,治兵三原,伯母精神,已漸不如前,然猶黎明而起,衣必自浣,地必自掃,作飯必入廚助諸媳。右任每年請節勞,曰:

臨王世鏜為于右任書《於母房太夫人行述》

“我本農家女,勞復何傷!”

1920年冬,右任以生日近,欲約親故數人為慶,知而阻之曰:“陝西亂離如此,天災人禍,歲無寧日,壽我一人

臨王世鏜為于右任書《於母房太夫人行述》

何為?”事遂止。

1921年冬,陝西靖國軍解體,右任將去三原,往辭,徘徊廊簷下,見兒時洗面木盂,驚詢此物尚在?曰:“是物年齡長兒

臨王世鏜為于右任書《於母房太夫人行述》

數歲,是汝伯父由江西攜歸者,將伴我以清清之水,洗滌今生矣。”又曰:“疇昔之夜,夢見汝母,

臨王世鏜為于右任書《於母房太夫人行述》

我頭已白矣,彼如何猶是二十許人?”又曰:“汝要做就做,要去就去,此後我自了我。”嗚呼!庸詎知自此別後,永無得侍之日矣!

1922年春,靖國軍武功

臨王世鏜為于右任書《於母房太夫人行述》

戰卻,右任繞道隴蜀來滬上。得家書,康健如常。逾年秋友人西歸,右任復以南來為請,得復,俟春暖花開,即當下買車南下。既以入春多病,行幾成,

臨王世鏜為于右任書《於母房太夫人行述》

卒未果。遲至3月末,病漸痊,行有日矣,因往楊府村辭行,歸家後,病復劇。其時四弟侍側,彌留之頃,屢以此生不獲見右任及諸孫

臨王世鏜為于右任書《於母房太夫人行述》

為言!並遺囑諸孫學費,時須在意,雖極拮据,萬勿致兒輩失學云云。嗚呼!右任今生真無以報我伯母矣!

伯母生於清咸豐5年11月初7日,卒

臨王世鏜為于右任書《於母房太夫人行述》

於1924年5月28日,即舊曆四月25日也。享壽70歲。聞訃時,右任方於役廣州,倉卒返滬成服,煢煢此身,有恩未報,有家難

臨王世鏜為于右任書《於母房太夫人行述》

有家難歸!因念伯母生平大節,照耀鄉里,湮而不彰,負疚彌深,謹述崖略,用志不忘。倘當世立言君子,錫以宏詞,以貽來世,銘感之私,

臨王世鏜為于右任書《於母房太夫人行述》

更無暨極!1924年10月期服侄于右任泣述於上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