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县令很轻松?先看看来自不同领域的三大因素对其有多大压力

自秦汉伊始,到明清灭亡,县就一直是我国封建帝制时期的基层统治机构,所以一个政权如果想要得到稳定的发展,光有上层精明的决策是不行的,更需要身为基层政权的具体实施,所以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县的重要性也就凸显出来,而县级官员又包括县令、县丞、主薄、县尉、佐史等。

看现在的电视剧,一个县令在审理案子的时候看起来耀武扬威的,觉得在他统治之下他就是无敌的存在,很多人都是被这种影视剧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一个政权之下县官并不好做,他们每天负责的工作可能远超你想象的多。咱们就拿大唐的县令来看吧。

唐朝县令很轻松?先看看来自不同领域的三大因素对其有多大压力

其一:县令日常繁重的工作

可能很多人觉得一个品阶不高的县令也就稀里糊涂的给别人断断案就行了,其实不然,唐王朝为了确保所有的官吏有其正常的职能,颁布了国家行政法典《唐六典》,这部法典对官僚体系中所有的官职都做了详细的解说和记载,以达到对所有官职实现有法可依。以下这几个方面是对县令职责的记载。

一、维护良好社会风气

古代百姓最希望的是什么?肯定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大同社会,而要想营造如此良好的社会氛围,一个地方政权的县令就需要付出努力,对百姓日常生活的深入了解,宣扬等级制度,教导优秀的儒家尊卑文化等,这些容易促进百姓和谐的都成了县令等需要切身负责的事务。

二、确立户口、准备服役人员名册

古代徭役赋税是很繁杂的,包括人头税、土地税、兵役等,而要想确保有正常的服役法则就需要县级政权对每一户家庭进行统计,所以

县级人员会根据每家每户的财产状况分为九个等级,这样按照当朝法律把各家各户需要上交的户税就一目了然了,而且此工作三年进行一次,虽然次数没有过于频繁,但在整体统计和税收时却是一项不小的任务

唐朝县令很轻松?先看看来自不同领域的三大因素对其有多大压力

而且在唐朝推行的是均田制,意思就是把所有的土地平均分给百姓,定期收回和分配,以实现对全国土地的所有权,而如何贯彻执行这一制度就落在了县令的头上。每年的十月到十二月是全国土地重新分配的时期,在这个特殊时候县令需要在里正编撰好的名册上进行修改和整理,以实现土地的完整合理分配。

三、审理司法诉讼案件、管理其它杂事

对于县令审理案子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一个县级政权难免会发生偷盗、命案、纠纷等,而如何正确的审理就需要衙门各级人员的通力协作和县令的正确审判了。

唐朝县令很轻松?先看看来自不同领域的三大因素对其有多大压力

另外平时县官还要负责起对粮仓修建、河堤防护、籍帐编撰等的统领工作,虽然在县级政权内部有明确的分工,但作为一县之长,还是要有统领之责的,毕竟各项基础设施的建造关乎国家的发展,也是上层统治阶级尤为重视的方面,所以县官既需要向上级汇报已落实的政策,又要切身负责起相关的任务。

其二:统治阶级对高压态势下的县级官僚体系正常运作的把控

一个县级政权,看似是很不起眼的地方机构,但是任何腐败皆是由小到大,如果没有严格的审核和选任制度是无法保证整个官僚体系的纯洁性和务实性的,所以为了更好的让县官做到自己该尽的责任,就有了考课制度。

唐朝县令很轻松?先看看来自不同领域的三大因素对其有多大压力

针对于唐朝的县官一般有两种选任方式,一是由权臣举荐,二是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

说起举荐可不是那么轻松就能当上县官的,最初太宗规定官阶达到五品以上的官员才有权力去举荐他人,后来这一制度又提升了等级,由五品上升到权臣,当然为了宁缺毋滥,确保举荐法下的县令都是值得重用之人,县官的任期也和举荐之人挂了钩,一个高品阶的官员如果随便推荐他人担任县令,在政务上没有成绩,甚至出现贪赃枉法之徒,这时候举荐官员要被追责,有失察之罪。

开元四年(716),卢从愿、李朝隐担任礼部侍郎,一次性选任县令200余人,因过多过滥被贬官为刺史。

另外一种的科举入仕也是对官僚体系很有必要的,它不像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

此时的科举考试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完善,所以它更多是为实际需求而存在,如果一个学子想要成为县官,不单单要掌握封建等级和尊卑、儒家经典,更需要了解一整套完备的法律体系,以及自身对现阶段实行政策的见解,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个人的思考能力和经验。

所以一个县官也是经过层层选拔加上自身独特的办事能力才能够脱颖而出的,如果自身政绩不佳不但自己的仕途到头了,还可能会连累举荐自己的官员,所以此时的官方选任措施也加大了县令的工作压力,每个人都在为突出的政绩而努力。

唐朝县令很轻松?先看看来自不同领域的三大因素对其有多大压力

其三:有了官方的选拔还不够,考课制度更是直接决定着县官的命运

唐朝作为一个极其兴盛的时代,其官员数量是非常庞大的,而为了更好的保证整个官僚体系的健全发展,唐朝统治阶级对所有官员实行“凡居官,以年为考”,而县令作为底层政权的统领者,如果没有详细的考核政策是很难确保国家决策的正常推行。

所以唐统治阶级为了考核官员的能力和品行,考课方式有常考和巡考。常考也就是一年一次和四年一次,一年一次评定的是该年度的个人成绩,而四年一次考核的是一个官员能否留任,(有些地区有偏差,任期可多可少)所以无论是一年也好,四年也罢,它们都决定着一个官员的仕途。

在考课时,先由官员由下至上的自我反省,袒露一年当中自己所做的各项政务是否合格,最后由上层长官经自我评定内容和实际考察的县内政绩情况决议评出九个等级,上交给吏部,统一存档为四年后的去留做参考,而且在实际考察时多会对比人口增长和经济实力提升两个方面。

唐朝时代,直接负责官吏考课的是考功司隶属中央尚书省吏部,设置致考功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此外,还有主事三人。令史十三人,书令史二十五人,掌固四人,分管考课的具体事宜。而且又分内考和外考。内考是皇帝直接对亲王级中书门下与京官三品以上。外官五大都督的考课。外考是由吏部考功郎中和员外郎对四品以下的官员的考核。四品以下又分为京官和外官两类,分别进行考课。

唐朝县令很轻松?先看看来自不同领域的三大因素对其有多大压力

为了保证考课制度如期进行,唐统治者严厉要求巡查和考课的官员背景一定要清明,对其实行严格的审查和监督,而且还会把各官员考核后的成绩公布于众,以实现互相监督的目的。

统治阶级为何要如此严格又频繁的执行考课程序

一方面,历代统治政权在建立之初都深刻体会到了前朝覆灭的原因,特别是一整套官僚体系如果做不到清正廉洁是很难稳定发展的,所以如何加强对官员的考核也就逐渐成为当权者尤为重视的区域。另一方面,有了严格的考课制度,不但会加强官员自身的集体荣辱感,更容易落实他们的行政责任,确保官为民做主,官为君谋事。

唐朝县令很轻松?先看看来自不同领域的三大因素对其有多大压力

结语

在历代王朝当中,县级政权都是最容易实施政策和贪污腐败的阶层,所以无论是来自于上级统治阶级对他们的管控和审查,还是来自下属对其的连累,都成为其尽职尽责的压力,当然这也是封建王朝特有的互相牵制的手段。

唐朝的县令,既要承受本职工作带来的各方繁琐事务,又要切实履行上层决策,确保政绩优质,还要严格要求下属,不可违纪不作为,所以从这三个方面来看,在唐朝想做一个好的合格的县令真的不容易,如果让你穿越回唐朝,你能忍受这么多的压制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