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县官称谓溯源,知县、县长、县令、县丞,县尉谁最牛?

在现代各种影视剧中,经常出现县官的身影,古代历史上的县官,由于历史年代久远,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统治阶级管理思路的变化,称谓经常发生变化,在古代社会,一个县通常有几万到几十万人口,管辖区面积也不小,是最基层的政权,统治阶级一直都比较重视。


古代县官称谓溯源,知县、县长、县令、县丞,县尉谁最牛?

在我国,“县”作为行政区划,始于春秋时期,秦统一中国后,在秦始皇和李斯的主持下,推行郡县制,是县制正式设置的开端。由此,县作为中国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固定下来,为历代所承袭,历史上,县官有几种称呼:县令、知县、县长、县丞到底谁更厉害一些呢?

县官在周朝的时候称为县正,春秋时代主要称为县宰、县尹。

县令这个称谓最早起源于战国时代,在战国时,魏国、赵国、韩国和秦国就已经称一县的行政长官为县令,在秦朝商鞅变法之后,并诸小乡为县,设置县令,秦汉以后,万户以上的县长官称县令,万户以下县的长官称县长,


古代县官称谓溯源,知县、县长、县令、县丞,县尉谁最牛?

唐代的县分上、中、下三级,县级长官不再分称县令和县长。

宋代称县令为县知事,元代称县尹,明清始称知县,为正七品官,俗称“七品芝麻官”,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县令有陶渊明、海瑞、狄仁杰等。


古代县官称谓溯源,知县、县长、县令、县丞,县尉谁最牛?

县丞,也是中国古代地方官职的名称,地位仅仅在县令之下,比县尉高,主要是辅佐县令进行文书,粮食,仓储,财务等的管理工作。在宋代曾经一度废除了这一官职,改以主簿兼任,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是正八品官。

县尉一职设置于秦汉时期,根据县的大小不同,设置县尉的数量也不一样,大的县可以设置两个县尉,特大的县,如西汉时的长安,东汉时建康县等设置了四个县尉,县尉是古代县里负责治安和维稳工作的官职,级别在县令之下,为九品官,明清时改县尉为典史、巡检等代替其职务。


古代县官称谓溯源,知县、县长、县令、县丞,县尉谁最牛?

县令改为县知事,这里面有个典故:

唐朝后期以及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比较严重,导致了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的局面,宋太祖建立宋朝之后,以杯酒释兵权夺了各诸侯的兵权,为了防范地方集权,宋太祖赵匡胤从唐朝的“知县事”职位里得到启发,不再正式任命地方官员,而是由中央派遣官员下去,代理地方的事务,称为“知事”,“知”谐音为“执”,执掌、主持的意思,相应的,以前各个朝代的太守、刺史等称谓也都被相应的“知州”、“知府”等“知”字头的名称代替,通过这个办法,废除了前朝的刺史、太守、县令等职位,从此,宋代以后在名义上就没有正式的地方官了,地方事务都是由中央派遣官员垂直管理,“县令”和“知县”一字之差,其背后是执政理念和中央集权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也是为了适应当时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古代,县令、知县虽然品级不高,但是没有背景的人要当上一名县太爷,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很多读书人寒窗苦读一辈子,等了一辈子,也没能当上县太爷,科考之路很是漫长,但是有背景和有钱的人,仕途就要顺畅得多。

俗话“县官不如现管”,很形象地说明了县域基层官员的重要性,县令和知县都是中央政府派在一县管理地方的代表,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县令和知县作为基层行政官员,其职掌权限在各个朝代都大体相同,集行政、司法、财政、民政、军政、教育等诸权于一身,可谓是位卑权重、人简事繁,由于县令一词在出现唐代以前,那个年代,由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中央很难对地方进行有效管理,个人认为,那个时期的县令,比后面的县知事,知县等,在财政上和政治上的自主权要大得多,这也是宋朝时要改制的原因。

别看县太爷在一县的民众之前十分显赫,但从个人感受的而言,是个苦差事,很不好当,在很多古装剧中,你看到的县官惊堂木一拍,威风八面的县令是很少见的。很多小县城甚至连一个正经办公场所都没有,要钱没钱,要粮没有粮,办公经费也很少,


古代县官称谓溯源,知县、县长、县令、县丞,县尉谁最牛?

县太爷的实际情况是经常忙得头晕眼花,县太爷要分管几个方面的工作,包含了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社会等方方方面的问题,收税,社会管理,思想教化,发展经济,治安维稳,访贫问暖,诉讼审理,哪一件都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县里每三年,就要根据县内各家各户资产的多少,要定等级,并登入各户户籍之中,还要根据各户等级高低征缴 “户税”。

现代社会有相应的部门完成大量的人口统计和生育工作数据统计,然而在古代,这一工作都要由县官承担,除了工作的繁重,各朝对于县令的考察也是非常严格的,每位县令也是压力山大,考核分为定期和不定期两种考核,还要经常应付各种检查。


古代县官称谓溯源,知县、县长、县令、县丞,县尉谁最牛?

此外,按法律规定,县令就任后必须坚守工作岗位,不得擅离县境,也不得在非节假日内宴会宾客和游玩观光,你想到外地假公款去游山玩水,门都没有。

明清时代的知县虽然行政和经济上自主权比以前的县令要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他们在收入上并不比以前的县令少,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大大发展,工商业比较发达,很多县也有自己的产业,如采矿业,制造业,商品贸易等,知县的收入和待遇应该是比以前的县令要好。


古代县官称谓溯源,知县、县长、县令、县丞,县尉谁最牛?

我国自古有“皇权不下县”的说法,这个所谓的“皇权不下县”实际上是皇粮不下县,也就是要限制县级人员的编制,以减少国家财政负担,中国古代一个县里能拿朝廷俸禄的人一般只有十几个人,即县令(知县)、县丞、县尉、主簿、县训导、巡检、典史等,但是县里面要正常开展工作,仅仅这么些人是没有办法运转的,县官有时还要自己出钱找帮手,找三班衙役,如门子、侍役、粮差、仵作、皂隶、马夫、禁卒、轿夫、库卒、民壮等等,这些人没有品级,没有编制,不拿朝廷俸禄,统统要县太爷从其他渠道分出钱来给衙役们开工资,要维持队伍的运转,是需要很大一笔开支的,有时县大爷也会去开办第三产业,这也是为了解决经济困难,不得已而为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