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的"发明者"的并不是诸葛亮,而是攻退曹操的此位英雄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使用空城计,其中主要讲了蜀军被魏军埋伏,诸葛亮利用司马懿多疑的性格解除这场危机的环节,但是事情或许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当时的司马懿之所以会退兵,并不是因为上了诸葛亮的当,而是因为他们。

空城计的

因为在历史上中,街亭之战时司马懿远在洛阳,攻克孟达后回驻宛城,和发生地点相隔千里,和诸葛亮对战的是张郃,孔明见街亭败绩,迅速撤回汉中。不过,虽然历史上诸葛亮的"空城计"是虚构的,但是,在汉末三国时期,真的有一个人用了一次"空城计",此人是谁呢?他就是萧承之。

空城计的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成功使用空城计的战例,出现在春秋时期,楚国大将令尹子元率领六百辆车乘的强大兵力进攻郑国。郑国城内兵力空虚,无法抵挡楚军的进犯,很快六百车乘气势汹汹地杀进了都城外郭。


空城计的

郑国危在旦夕,群臣慌乱,有的主张纳款请和,有的主张拼一死战,有的主张固守待援。上卿叔詹则认为,郑国和齐国订有盟约,而今郑国有难,齐国定会出兵相助。但只是空谈固守,恐怕也难守得住。于是,郑文公不得已采纳叔詹的计策,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一兵—卒。令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一丝慌乱之色。"县门不发",大开城门,放下吊桥,摆出完全没有防备的样子。

空城计的


萧承之忽生一计,便叫打开城门,藏匿士兵,故意装出一片神秘的气氛。城中人说:"贼人势众,我军兵少,怎能如此轻敌?"萧承之说:"如今孤城一座,兵微将寡,势难抵敌。假如再向敌人示弱,后祸不堪设想;只有使敌人疑我埋伏,不敢进迫,才是上策。"果然魏兵大至,看见城外这般模样,十分疑惑,于是撤走了。这便是萧承之的"空城计"。

空城计的

他一上任,立即带领将士百姓修筑城墙,以抵御敌人的进攻。可是城墙还没有修好,吐蕃人又突然来犯,打到城下。众人惊慌失色,张守圭却很镇定,急中生智说道: "敌众我寡,不能用利箭、石头硬抗,必须施用计谋退兵。"于是登上城楼,置酒作乐,就找来乐工吹拉弹唱,大宴将士。吐蕃人见到此景怀疑会有埋伏,竟不战自退,张守圭随即带兵追击,把吐蕃人打得落荒而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