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完整的成長,是天下父母的必修課

每天一本書


《完整的成長》

原著 | 孫瑞雪

解讀 | 妍諾


各位慈懷讀書會的讀者們,大家好,歡迎來到我們的每天一本書欄目。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書是《完整的成長》,在這裡,我們將為您提供10分鐘的簡版內容。


蔡元培先生曾說:“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學校。”


一個好的老師,或許會對孩子產生三五年的影響。但是一對好的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卻是一輩子的。


好的家庭教育對兒童的成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


著名的幼兒教育者孫瑞雪提到:兒童的成長應該是完整的,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幼兒的成長卻是不完整的。那麼如何使幼兒做到完整的成長,這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共同努力、並運用正確的方法,才能得以實現。


而這本《完整的成長》便是她在教育實踐中通過對大量兒童成長案例的分析,為我們解開了眾多關於孩子培養教育的迷惑和難題。


孫瑞雪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和兒童心理專家,她是蒙特梭利幼兒教育的中國引進者和研究者;也是“愛和自由、規則與平等”教育精神的發起者和倡導者。是千萬家長心中的“育兒百寶箱”,並被CCTV、人民日報等國內各大媒體競相報道。


接下來,讓我們跟著作者一起走進孩子成長的神秘世界,去探索生命的秘密。


給孩子完整的成長,是天下父母的必修課

讓情緒流淌至生命深處


情緒是兒童完整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如果想要理解孩子就要了解孩子的情緒、想要接納孩子就要接納孩子的情緒、想要愛孩子就要包容孩子的情緒。


每個孩子在出生時,從他的第一聲啼哭開始,情緒就伴隨而來。恐懼、憤怒、哀傷、快樂、和好奇便是嬰兒出生時的原始情緒。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正是依靠這些基本的情緒,逐漸發展和創造出了豐富、生動、感人、和潤澤的情感世界。


就像幼兒在剛剛進入幼兒園時,難免會有害怕的情緒,而他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哭;因為這時候的她心裡有種強烈的不安感,而這種不安使他感到很難過。


就如日常生活中,當媽媽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後,孩子為了不讓媽媽離開,往往會抱著媽媽的脖子撕心裂肺地大哭。


這時候就需要老師去了解幼兒的心理情緒,允許他哭泣和發洩,然後告訴孩子:“寶貝,你很安全,老師會時刻陪著你、保護你的!”由此,讓孩子的心慢慢趨於平靜。


孩子第一次到幼兒園之所以會哭泣,是因為他離開了父母來到了陌生的地方,由此而產生了恐懼的情緒,這種情緒會使孩子產生自衛。


因為很多情況下孩子去幼兒園並不是他們自己想走出家門,也不是他們自己對幼兒園好奇、有需求、或者嚮往。而是因為成人覺得孩子需要、或者成人自己需要。


因而,孩子此時的哭泣並不是傷害,而是他情緒的流淌。


理解孩子的情緒,就是理解他在當時的處境下的感受,並接受他,和他一起幫助他把情緒釋放出來。


所以,這時候的安慰就是傾聽孩子的情緒、傾聽他的哭聲,這不僅是對孩子的接納也是對他的理解。


生活中,成人往往由於無法站在孩子的成長角度來對待孩子,所以經常會和孩子的成長機會失之交臂。


兒童認知情緒的本身就是在發展自己的認知能力,在他們出生後的第一個6年裡,發展情緒比發展認知更為重要。


因為它會幫助兒童建立自己與自己的關係、並且進入自己的內心世界,同時也會藉此得出兒童的內在世界對外在世界的反應。


作為父母,我們需要耐心地用愛去陪伴孩子、理解孩子的情緒、慰藉孩子,讓孩子從情緒的狀態中走出來。


隨著孩子的成長,當他在其他部分得到發展之後,情緒也會從最基本的狀態中發展起來。


作者認為,在兒童18年的成長中,正確表達情緒會促使兒童逐漸趨於內在的平靜和祥和,並最終成長為一個健全的人。


因此,讓孩子成為他自己情緒的主人,激發他走進自己的內在世界,並依靠內在發展建立起對外在世界的認知,是我們作為父母需要去營造的。


給孩子完整的成長,是天下父母的必修課


給孩子完整的成長,是天下父母的必修課

“感覺”在生命成長中的重要性


我們知道人的感覺有五大類,分別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皮膚的觸覺。


人對於客觀世界的認知活動,便是從感覺開始的;而感覺教育也是蒙特梭利教育的核心部分。


瑪麗亞.蒙特梭利認為感覺教育其實就是自我教育,而兒童正是通過感覺發展來創造自己的。


她給教育的定義是:教育不是教師給予學生什麼東西,而是人類一種自然的活動過程;所以接受教育並不是聽講,而是從環境中汲取經驗。


反之,如果剝奪了兒童的感覺,而採用“教”的模式,那麼最終只會給兒童建構一套認知與生命分離的系統,而他們所掌握的東西就僅僅只是知識,無法形成智力。


就如生活中有許多媽媽會告訴孩子:“水是燙的、冰是涼的、刀劃到了會痛、摔倒磕到了會出血”,但卻不允許孩子去觸摸或嘗試。


再比如,學校裡有的老師會站在孩子面前教道:“1是個棒棒,2是個鴨子,3是個耳朵......”


卻不知,這只是老師想當然地根據自己的想象而設計出來的比喻,但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可能連棒棒長什麼樣子、鴨子是什麼,都不知道。


諸如這樣灌輸和馴化式的教育方法其實是在破壞孩子的成長。


因為感覺是不可能被人代替完成的、也不可能被人教出來或是被人灌輸進去,它是每個人自己內在世界發生的生命體驗。


因此,正確的做法就是讓孩子通過感覺去發現自己的內在世界,讓他們成為自己感覺的主人,並依靠感覺去發現和創造自己。


當然作為家長也並不是什麼也不能做,我們可以在兒童經歷一件事情的時候,用簡短的詞彙和語言幫助他體會自己的感受。


但這種表達要有遞進,並且每次遞進之前,停頓一會兒給兒童一定的體會時間。


孩子的發展只能依靠他自己的感覺,成人只是幫助他們形成概念的表述,而聯結概念、區別概念、發展思維,都是兒童自己的完成的。


給孩子完整的成長,是天下父母的必修課


給孩子完整的成長,是天下父母的必修課

走出精神,創造自我


情緒、感覺、心理和認知是孩子發展的一條成長鏈,它們之間彼此交融和支持,而精神則是它們的昇華,因為它可以讓孩子像鳥一樣自由地飛翔,同時它也是人類共同的嗜好。


而孩子天生就是“精神貴族”,從1歲開始,每個孩子都會對音樂、色彩、繪畫有著極高的敏感度。


就如他們總是要求大人給其讀童話故事,那是因為童話故事裡充滿了事物背後的秘密,而這些秘密就是精神的內涵,童話就是孩子內在世界的風景。


精神是隱含在表象背後的本質,當我們在陪伴孩子欣賞世界名畫、看世界名著、聽經典音樂,或是和孩子一起為家裡選擇燈和燈光、一起裝飾下房子等,哪怕只是一幅畫、一束花、或者一盆綠植的擺放,這都是在和孩共度精神生活。


在“愛和自由”的教育中,教育的基點是關心孩子的生命成長和孩子內心的所有,而這自然就包括了關心孩子的精神。


如果孩子的內在品質受到了關注,那麼他的精神就會被彰顯出來,整體的素質也就會提升,因而站在我們面前的就會是一個健全的孩子。


生活中,真正把人區分開來的並不是金錢的多少、地位的高低,而是人的成長結果。因為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最終會發展成不同的意識層面。


瑪麗亞.蒙特梭利說過:“兒童可以通過自由支配自己的身體和行動而獲得尊嚴、通過自由使用其選擇能力而獲得意志上的獨立、通過沒有干擾獨立工作而獲得思想上的獨立。”


每一個生命的使命都是成為自己,成為自己的身體、情緒、感覺、認知、心理和精神的主人,而父母的責任就是保護其安全,用包容讓孩子獨立成長。


給孩子完整的成長,是天下父母的必修課


以上就是本書全部的精華內容。


心理學家佛洛伊德說過:一個人的童年將會影響到他的一生,而一個幸福的童年也必將迎來一個幸福的人生。


童年是人生基礎的奠定,大多數時候童年的心境都會延續至永遠,它可以幫助他們愉悅、取得成就、渡過逆境;也可以使他們變得軟弱無能、心理多病、沒有建樹。


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尊重孩子,用愛去滋養他們的身理和心理,給他們自由的環境,讓他們去探索、發現、和感知這個世界,直到最終創造自我,成長為一個完整的人。


完整,不是完美;孩子永遠都不會完美,也無須做到完美。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


*注:配圖來自攝圖網與Pexels


*文:妍諾,慈懷每天一本書籤約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