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孩子為何難教,這個男生在作文中告訴我答案


現在孩子為何難教,這個男生在作文中告訴我答案

剛送走六年(3)班,又接了個六年(2)班,才熟悉沒多久,似乎一眨眼,就又過去了半年。

第二學期的第一次作文,給了學生幾個選題,其中有一個是《某某老師的與眾不同之處》。改到小奇時,他寫的是我,只有兩三百字,形同二三年級。

小奇在班級裡屬於不怎麼愛學習的孩子,第一學期有時會沒寫作業,大概之前幾年也是沒少讓任課老師操心吧。

經過了一個學期的相處,小奇會在這篇《語文老師的與眾不同之處》裡寫些什麼呢?他對我又會有怎麼樣的想法呢?請看下文:

現在孩子為何難教,這個男生在作文中告訴我答案

語文老師的與眾不同之處

文\\小奇

現在大部分的人都在採用硬(應)式教育,讓孩子學習壓力很大。只有小部分的人用特殊方式讓孩子學習進步而又沒有學習壓力。楊老師就是小部分人之一。

楊老師教得非常好,對我們也和藹可親,做錯事情罰的(得)還很輕。有時候我學習不好就覺得特別對不起他,特別想讓自己學習進步,把學習成果給他看。比如:有時候我和同學上課吵架,楊老師按情況讓犯錯的同學做上下蹲,從此以後我上課都沒有和同學吵架;有時候,我沒有寫作業,楊老師只是說了我幾句後讓我補上去,我馬上就開始補作業,以後寫完作業才出去玩,當然是除了忘掉的。

這就是我們和藹可親的楊老師。

現在孩子為何難教,這個男生在作文中告訴我答案


細看了這篇短文之後,我感到既意外,又歡喜。

我知道小奇所講的“楊老師教得非常好”,多數是指我在教這班學生怎麼學習和考試的同時,更多地從心靈入手,告訴他們人生的作為與意義。有了這個基礎與前提,即便我同樣對小奇有過批評與處罰,他反而從中體會到了我的有理有節、有情有義,覺得我這個老師是“和藹可親”的。

說得通俗一點,“傳道”才更容易讓孩子增長智慧,明辨是非,通情達理——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這孩子變得比較懂事啦”。只有把“傳道”這個根本放在教育的首位,才能使“授業解惑”的平臺更為紮實牢固,才能使孩子的生活和學習的枝枝葉葉長得更為繁茂。

所以,對小奇這類學生,更要“先得其心”。所以,小奇才會說:“有時候我學習不好就覺得特別對不起他,特別想讓自己學習進步,把學習成果給他看。”——字裡行間透露出小奇的愧疚與感恩,特別讓我欣慰與感動。要是其他老師也遇到類似的情景,我相信,多數會和我一樣的感觸吧。

當我在課堂上跟學生們講文學、講歷史、講名人、講信仰、講心理與性情、講待人處事、講原生態家庭的早期影響等等,並推薦相關的文章、書籍與視頻音頻時,多數學生就會從反覆刷題與考試的夢魘中,醒了過來,似乎是恍然大悟、又驚又喜的狀態——其實,這才是“讀書”與“學習”的一種美好樣子,至少是比較靠近真正的身心成長。但,這要求教師必須堅持閱讀與學習,並以此為樂,功夫在“課堂”與“教案”之外,不然就難以“上課”了。雖然我也僅是跋涉在這種努力的途中,但是,我會一直牢記這個理念,並踐行之。

現在的孩子難教,一個根本問題就是,多數的學校和教師最多隻停留在“授業解惑”的層面,而忽視或不屑於“傳道”,甚或有些學校和教師自身對“道”不甚了了,再加上學校群體沒有讀書的導向與氛圍,教師個人沒有讀書的興趣與習慣,尤其可悲可嘆的是,又時常被教育界某些“假大空”的環境與行為所操控、所洗腦,致使學校和教師很容易落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陷阱裡無法自拔。在這種情形下,我們一線教師更是身不由己,能憑良心不去“愚人”已是幸甚,哪還有能力和機會去真正地“育人”呀,自然就把“刷題考試、考試刷題”作為“教育教學”的重中之重,因為這是最為方便與穩妥的。

對孩子的教育,本應從家庭和父母開始,然而,時代的普遍問題是,如今的父母也正是之前幾十年學校教育的結果,克隆一般多數是不重視或不懂得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使其形同虛設。所以,有作為的學校和教師應當對此起到“引導”和“補救”的作用。但是,由於上文所述的諸多原因,致使當前的教育,只會是普遍的“應試教學”,老師哪怕都不讀書都不學習,照常可以吃老本,臨時抱佛腳在晚上看看教案和參考書,然後第二天在課堂上把課文教得風生水起,把問題講得天花亂墜,或者懷中暗揣標準答案,把一張張試卷分析得條條是道、無懈可擊。如此這般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週而復始。

於是,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從一年級開始,一直到高三,這期間漫長的十二年,和“真正讀書明理悟性,並付之於實踐”有關的,少之又少。有些學生考試時常得高分,可以在紙面上把“人物精神”“為人品質”“偉大理想”等等答得和參考答案如出一轍,或如同複製,而在現實生活中卻可能是個自私自利、性格偏執、缺乏承擔的人。當然,有一部分學生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也將逐漸發現學校和教育的某些虛假與粉飾。難怪在此環境和氛圍下接受教育的多數孩子,讀書學習的快樂與興趣越來越少。因為,此“讀書學習”,已非彼讀書學習,僅是貌似讀書學習而已。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是根基,是命脈,是亙古不變的傳承,是男女老少都可以也應該去學習和體悟的。但是,切不可認為在校讀書和受教育,就能有人在“傳之以道”,其實,如今的各級學校早已演變成了一個載體和媒介,僅提供“傳道”的可能性罷了。看看當前基礎教育的廣大師生們,有多少是真正走在傳承和學習“道”的通途上呢?要知道,當前某些高學歷高智商的學者和官員,接受了那麼多年的教育,卻去做了諸如“殺人越貨”“姦淫暗算”等傷天害理的事,而幾千年來,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不識字的人卻不缺乏為人之“道”,過著平凡卻平安的生活——這說明“傳道”並不一定要靠學校、靠文字,很多時候是靠“口口相傳”和“身體力行”來實現的。

回到前文,當我再讀小奇的這篇作文時,我又讀出了他所表露的淡淡的快樂感,這實在是彌足珍貴。我情不自禁在其文後寫下這樣的批語:

“這篇作文很樸實,情真實切。你的心意,讓老師感動!其實你也是個會學習的孩子,當你用心去做時,同樣出色!就像這篇作文,讓老師由衷欣賞,不是因為你表揚老師,而是因為你的自我覺察與反思之心!”

(記於2016年4月5日,2020年1月3日草草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