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雄微服私談之疫情鞋服飾企業變局之九



在疫情期間,作家方方一句話成為名言:“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深有同感,非常龐大的企業,還是非常小微的企業,在這個大時代面前真的小如塵埃,拉長時間維度去看,某個階段的企業早已灰飛煙滅了,在歷史長河難覓蹤跡,但傳承能夠穿越九九八十一難而承載歷史的厚重;


疫情發生至今,對於眾多企業都是無奈的,生命的可貴比任何信仰都需要去珍惜,無良商人的不法之為畢竟只是少數,大多企業與企業主在如此困境之下,依然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砥礪前行的不只是心情,而是實打實的行動,這就是中華文化傳承;


文化是沉澱,更是傳承,不是高大上僅停留在書本上文字與理論,實實在在日常言行舉止就能體現,為什麼說企業文化包括老闆文化、高管文化、員工文化、合作伙伴文化的大集成?而不是單一的文化體現,有時在外界眼中看到企業文化如何如何?眼中只有老闆的豐功偉績,倍加推崇老闆文化至上,其實這就是走極端,讓企業管理走向專制、集權的獨立王國,也就是“天下莫非王土”國王文化,從上至下看似信息傳遞快速,但專制文化帶來的危害就是所有錯誤的責任都是老闆的,團隊的擔當被國王文化徹底同化了;不由為當下本土的老闆擔憂,既要做好投資者,身家性命壓在企業,又要做好經營者,有限的文化背景去駕馭專業的團隊;


東西文化孕育不同的管理手段,作為企業發展初期確實需要老闆的親力親為,唯有如此才能生存下去;但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一定階段的時候,需要借鑑西方的企業現代化治理機構管控企業,而不是事無鉅細依然抓的很細,需要做好投資者與經營者的職責劃分,真正體現董事會領導下治理體系的建立,其實國內其他行業這樣的變革嘗試,但在本土紡織服裝行業這樣的變革嘗試不多;也難怪,行業人士一直覺得紡織服裝行業老闆的入門門檻太低了,為了生活、為了生存選擇這個行業,老闆群體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素質也就顯得不高,讓各位老闆在當下本土市場本身就認為是夕陽行業做些所謂顛覆性變革就成為遙遠的記憶了;


盲從、跟風、模仿、抄襲就是共性的話題,所謂之研發也就是派人去市場、去工廠,或者更高級就是去國外的“拿來主義”,從上到下,從大企業到小企業,從源頭面輔料到成衣製造工廠,經常被拿來炫的是我買到某某品牌的款或者是拿到某某品牌在工廠的信息,缺乏原創的陋習被冠之迎合用戶需求,最後在市面呈現的是千篇一律一個面孔,價格拼殺就成為供需兩端的拿手好戲,低毛利、低值、低價就成為主旋律;這種結果的發源依然是文化的傳承,這種傳承當然難以沉澱,碰到風吹草動就會全面瓦解,更何況幾個月沒生意的疫情衝擊呢?


多少付出,多少回報;和平年代,供需沒有嚴重倒掛的時候,垃圾也能買出黃金的感覺,但在今天,至少在紡織服裝行業危機四伏謀求變局的年代,從生產導向的生產商時代跨越到用戶需求的消費商時代,各種生產要素都在重組、重構的關鍵階段,行業在呼喚既得利益獲得者需要自我革命,唯有自我革命才能推動行業的真正變革;


消費商時代就是用戶消費不僅僅只是理性,不確定消費在增強,和以往的80後、85後、90後等相對固定標籤化畫像不同的是,95後、00後消費的隨意性導致捕捉用戶畫像過於紊亂、過於個性、過於分散,消費忽高忽低,對於一些以年輕用戶群體為主要核心的品牌挑戰加劇,單純再模仿、抄襲的拿來主義,美之曰組貨或者賣手就無法大行其道了;故,挑戰的是需要自身的沉澱和研發創意,去迎合這類群體的需求;


在當下本土品牌當中稱之為品牌真的不多,大多充其量就是產品名稱、產品符號,就是產品品牌;而品牌是有內涵,有故事,有使命擔當,是文化傳承的沉澱,不在乎一時的得失,更在乎其品牌生命的持續延續,這才是疫情之後的重大變局,品牌突圍才是行業變局著力點。品牌能夠讓傳統文化在傳承中得到昇華,讓用戶認同崇拜不是廣告如何的知名度,而是品牌內容、產品內容、體驗溝通內容、社會擔當與合作伙伴雙贏等軟實力的折服帶來的忠誠度與美譽度,品牌理應成為宗教信仰一樣的圖騰。

大雄微服私談之疫情鞋服飾企業變局之九

(文:上海良棲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程偉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