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佛教中的六道轮回指的是什么?

佛教所说众生依据生前善恶行为而产生的六种轮回转生的趋向,即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阿修罗六道。

六道轮回一开始并不是诞生于佛教,而是古印度婆罗门教的世界观。后来释迦牟尼佛出世,引用此世界观用以度化世人断诸烦恼永离生死。婆罗门教的世界观在一定程度上能为信众带来福报,所以佛称其“多牛,多马,多珠宝”。

所谓六道,即:人道(人)、天人道(天人)、阿修罗道(魔)、地狱道、饿鬼道、畜牲道(三恶道)。在六道中,则是以人道为中心,因人心的善恶观念而随心所欲的去追求,造成报果。如人在日常中的语言、动作、思想,守法实践持三戒(五戒:不杀生、偷盗、邪淫、妄言、饮酒)以上者,可得六根整然的人身,五戒圆备者,即生大富大贵之家,长寿而扬名于世。修持五戒,加行十善(身:不杀生、偷盗、邪淫。口:不恶口、妄言、绮语、两舌。意:不贪、瞋、痴。),即生天人界,天人分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上述五戒加十善,乃生欲界天,再加修正观坐禅,证初禅至四禅,即生色界天。趋入四空定,即生无色界。但虽至非想非非想天,还是降伏业惑而已,无法脱离生死轮回,故古人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如果人于日常生活中,虽有十善心布施,但带有名利好胜,即生阿修罗界(须弥山腰),阿修罗是具天福而缺天德,因地污曲所致。如果人于日常中,失去道德戒行,生起悭贪心,即堕饿鬼道界,生起瞋痴心,即堕畜生界,犯五逆十恶者,即堕地狱界。以上释义引自《君友会、六道轮回卷》综上:六道轮回的善恶报趣,尽在人心的一念,能趋于善,即上升天人界,起一念恶,即堕恶道,因果昭彰。

天道、人道、阿修罗道,这三道称为三善道。

地狱、饿鬼、畜生,这三道称为三恶道。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六道轮回指的是什么?

六道图


所谓轮回者:是描述其情状,去来往复,有如车轮的回旋,在这六道中周而复始,无有不遍,故名六道轮回。 世间众生无不在轮回之中。只有佛、菩萨、罗汉才能够跳出三界,不入轮回。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六道轮回指的是什么?

六道轮回图



大足石刻(Dazu Rock Carvings)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为唐、五代、宋时所凿造,明、清两代亦续有开凿。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分布于该县西南、西北和东北的扇区,共23处。较集中的有宝顶山、北山等19处。其中以宝顶山摩崖造像规模最大,造像最精美。除佛像和道教造像外,也有儒、佛、道同在一龛窟中的三教造像,而以佛教造像所占比例最大。大足石刻代表了公元9—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是人类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它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唐、宋时期中国石窟艺术风格的重大发展和变化,具有前期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并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好而著称于世。1999年12月,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五山”为代表的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六道轮回指的是什么?

重庆大足石刻 - 六道轮回石刻


东方佛都与乐山大佛同在乐山市凌云九峰, 世界“双遗产”范围内。占地近千亩,所辖凌云九峰之四峰。凌云九峰唐代“峰各有寺”,唐武宗灭佛及抗元战火将四峰之佛寺毁去,而今的东方佛都循唐代遗迹加以恢复,保留唐代原有山林风貌,依山取势,高低错落,林隐千佛,洞中百窟。同时也是乐山大佛佛文化的延伸。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六道轮回指的是什么?

东方佛都 - 六道轮回石刻



清初铜嵌金银八宝六道轮回挂屏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六道轮回指的是什么?

民间收藏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