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不“春捂”,孩子易生病!但是“捂”就是多穿嗎?

俗語說“春捂秋凍,百病難碰”,意思是勸人們在春天不要急於脫掉棉衣,秋天也不要穿得太多,需要適當地捂一點或凍一點,這樣對身體的健康才有好處。但是孩子的身體抵抗力比較弱,尤其是肺臟非常嬌嫩,很容易受到風寒侵襲,如何掌握“捂”與“凍”的度呢?恐怕很多家長都不是很清楚,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春捂”的度 。

三月不“春捂”,孩子易生病!但是“捂”就是多穿嗎?

進入春季,經常會有媽媽來抱怨:

“春天給孩子穿衣服太難了,穿多了怕熱著,穿少了怕凍著,一招風就咳嗽。”

“早上還豔陽高照,下午就起風了。一下給孩子吹感冒了,孩子姥姥這個心疼啊,給我一頓教訓啊!”

“孩子不知道冷熱,奶奶總是怕凍著孫子,穿了一層又一層,終於給孩子捂的熱傷風了。心好累~”

乍暖還寒的三月氣候多變,孩子的身體抵抗力比較弱,尤其是肺臟非常嬌嫩,很容易受到風寒侵襲,從而引起感冒、咳嗽、消化不良、腹瀉等疾病;同時,寶寶身體恆定溫度調節功能還沒有發育完善,不能對時冷時熱的天氣做出準確的判斷,這時就需要家長幫助寶寶避寒就溫。

避寒就溫,何為“寒”,何為“溫”呢?通常情況下,氣溫低於14℃時人體會感覺到寒冷,所以我們把15℃設定為“春捂的臨界溫度”。當氣溫回升,並且在7-14日內平均氣溫持續在15℃以上,呈現相對穩定的狀態時,就可以不捂了。

三月不“春捂”,孩子易生病!但是“捂”就是多穿嗎?

捂哪裡?怎麼捂?

俗話說“春天孩兒面,一天變三變”,在這樣反覆無常的天氣裡建議媽媽們給孩子穿衣遵循“三暖二涼”的原則,“三暖”即背暖、肚暖、足暖,“二涼”即頭涼、心胸涼。

背暖:保持寶寶背部的“適當溫暖”可以預防疾病,減少感冒的機會。“適當溫暖”,就是不可“過暖”,過暖則背部出汗多,出汗多反而因背溼涼而患病。

肚暖:肚子是連接到脾胃的,如果寶寶腹部受涼的話,會造成寶寶的脾胃虛弱,從而引起食慾不振或者是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睡覺時圍上肚兜,是保持肚暖的好方法。

足暖:寶寶腳上的神經是比較多的,而且還有很多的穴位,對外部的溫度也是比較敏感。孩子的手腳保持溫暖,才能保證身體適應外界氣候的變化。

頭涼:寶寶經由體表散發的熱量,有1/3是由頭部發散,頭熱容易導致心煩頭暈而神昏,就是中醫所說的上火,所以,一定要保證寶寶頭部散熱。

心胸涼:寶寶如果穿著過於厚重臃腫,會壓迫到胸部,影響正常的呼吸與心臟功能。穿著過厚,還容易造成心煩與內熱。所以,要保證寶寶心胸涼爽舒適。

三月不“春捂”,孩子易生病!但是“捂”就是多穿嗎?

『春捂』要有度!

“春捂”並非要一直穿著冬天裡厚重的衣服,家長要根據天氣、環境情況隨時為增減寶寶衣服。

在家怎麼捂:在太陽出來後或中午氣溫有所回升時開窗。且不要急著給寶寶換上單鞋,讓寶寶多穿幾天棉鞋,以避免小腳受涼。晚上睡覺時最好不讓寶寶穿較厚的睡衣睡覺,或者給寶寶蓋得過厚,因為如果捂得太熱了,寶寶反而會因為踢被子而著涼。

出門怎麼捂:寶寶剛剛睡醒時,不要馬上抱到戶外去,應該讓寶寶在室內活動一會兒,如果寶寶從室外進入有暖氣的房間時,最好提前給他脫掉外套。當寶寶玩得滿身大汗時,千萬不要立刻脫衣服,應該把汗擦乾,待汗水完全下去時再脫衣服。

出遠門前家長要關注一下目的地的天氣情況,以便給寶寶帶上合適的衣服。如果汽車或火車車廂裡有暖氣的話,進出時應及時增減衣物。

三月不“春捂”,孩子易生病!但是“捂”就是多穿嗎?

寶寶都要『捂』?

“春捂秋凍”並不是說所有人都要遵循,春捂的目的是使自己的身體和周圍的溫度變化要保持一致,然而每個孩子的體質和發展狀態不同,要遵循『因人而異』的原則。

氣虛體質的孩子:

常表現為比較怕冷、不愛動、手腳偏涼、大便常不成形,面色蒼白或是萎黃。這樣的孩子一定要注意保暖,做好春捂。

內熱體質的孩子:常表現為性急好動、唇紅便幹、睡眠不安、手足心熱、口中氣臭。這樣的孩子不適合春捂,捂得過度了,孩子反而容易上火,導致發熱。

三月不“春捂”,孩子易生病!但是“捂”就是多穿嗎?

春天正是寶寶好發疾病的季節,“捂”要適度,不能少、亦不能過,家長們一定要做好寶寶的春捂工作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