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繆斯光環下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朵拉·瑪爾

人們談起朵拉·瑪爾,就不得不提起畢加索。

在2018年6月21日的佳士得倫敦印象派及現代藝術的晚間拍賣上,畢加索於1942年創作的《坐在扶手椅上的女人(Femme dans un fauteuil )》最終以近2,000萬英鎊成交。這件作品中呈現了畢加索標誌性的扭曲元素、鮮豔生動的色彩以及動感十足的筆觸,被認為是畢加索繪於二戰期間最傑出的朵拉肖像作品之一。

靈感繆斯光環下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朵拉·瑪爾

《坐在扶手椅上的女人(Femme dans un fauteuil )》

畢加索一生為朵拉·瑪爾創作了眾多畫作,她作為他的靈感來源,為他提供了不少創作素材。在遇到朵拉·瑪爾後,畢加索確定了立體主義時期的獨特創作風格。在畢加索創作廣為人知的畫作《格爾尼卡》時,朵拉·瑪爾作為他的情人陪伴身邊,也曾在該畫作中幫忙繪製過數筆。

靈感繆斯光環下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朵拉·瑪爾

《格爾尼卡(Guernica)》

但人們很少想起,朵拉·瑪爾在遇到畢加索之前,是一名超現實主義攝影師,在20世紀30年代,這一新興的流派中,朵拉·瑪爾的作品是不可忽視的一盞明燈。

朵拉·瑪爾(Dora·Maar)原名 Henriette·Theodora Markovitch,於1907年出生於法國,母親為法國人,父親是克羅地亞出生的建築師,其父後來搬至阿根廷工作。作為他們的獨女,朵拉·瑪爾成長於阿根廷。20世紀20年代末和父母搬回巴黎後,她開始學習藝術,很快將注意力集中在了攝影上。自那時起,她結識了Jacqueline Lamba(後來成為André Breton的妻子),以及佈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等一眾在現代攝影史上大放異彩的人物。因為天賦和勤奮,她很快掌握了攝影這項新藝術形式的技巧。同年她把自己的名字縮短為朵拉·瑪爾,並開始職業攝影師的生涯。

在超現實主義藝術興起的時期,被這一藝術流派所影響到的現代藝術家們認為,其使命是挖掘新的、未被探討過的那部分人類的"心靈世界"。他們刻意表現的對象是人類的下意識活動,偶然的靈感,心理的變態和夢幻,以剪刀、漿糊、暗房技術作為主要手段,在作品畫面上將影像加以堆砌、拼湊、改組,任意的誇張、變形,創造一種現實和臆想、具體和抽象之間的超現實的"藝術境界"。最廣為人知的藝術家代表: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i 1904—1989)。

沒有既有風格的約束,沒有固定的表現手法,不受理性的束縛,沒有任何美學和道德的成見。朵拉·瑪爾豐沛的想象力,通過該藝術流派的展示手法,在她的作品中任意馳騁。


靈感繆斯光環下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朵拉·瑪爾

靈感繆斯光環下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朵拉·瑪爾

在給《費加羅報》拍攝的系列中,她將比基尼模特的形象和波光粼粼的游泳池重疊。

靈感繆斯光環下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朵拉·瑪爾

靈感繆斯光環下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朵拉·瑪爾

她還試驗極具超現實藝術屬性的照片拼貼(photomontage),鏡子、娃娃等角色給作品帶來詭異的氛圍。

靈感繆斯光環下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朵拉·瑪爾

靈感繆斯光環下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朵拉·瑪爾

她為生活中常見的平凡事物注入了魔幻感,欣賞她的作品就彷彿進入了魔幻小說家筆下的世界,現實中的景象在作品中被放大、縮小乃至扭曲變形,塑造成了全新的“符號語言”,而這些“符號”代表著情緒、詩意、感性、政治理想等等情緒化的反應,這些”符號“無法被翻譯成語言明確解析,觀賞者在欣賞作品時,通過取得與這些情緒的“通感“,便能充分體會到它們的藝術魅力。

由於超現實主義反對戰爭、反對疾病的思想影響,她同時還拍攝了大量反映現實生活困窘、迷茫、苦難的街景、人像等攝影作品。

靈感繆斯光環下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朵拉·瑪爾

靈感繆斯光環下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朵拉·瑪爾

1935年末,艾呂雅在讓·雷諾阿電影《蘭基先生的罪行》(Le Crime de Monsieur Lange)拍攝現場介紹畢加索與擔任場景攝影師的朵拉相識,這是二人的初遇,當時的畢加索54歲。第二年初兩人在雙叟咖啡館(Café des Deux Magots)重逢,並很快發展為情人關係。

此時畢加索本人正陷入生活的不順期,同時伴隨著藝術靈感的枯竭,讓他苦惱不已。當他遇到坐在咖啡館鄰座的朵拉:藍色的眼珠,濃密的眉毛。她不停地在桌子上用一根尖尖的小刀在她的手指間穿插,一不小心就會有一滴血染紅她黑色手套上的玫瑰花。她的小刀、手指和手套緊緊抓住了畢加索的心。畢加索向朵拉索要了手套,甚至後來還鎖進了他珍藏物品的展示櫃裡。

在兩人確立了關係之後,朵拉作為畢加索靈感繆斯的人生旅程就此開始。對於世人和畢加索來說,這是一段全新的開始,全新的畢加索就此誕生。他通過觀察朵拉的表情和姿勢,將她的面部在畫布上解構重組,結合富有詩意的幻想,一副又一副以朵拉為原型的藝術作品誕生了。一開始,畫中的她是有著明媚微笑的女子,我們可以看出這時畫家作畫的色調也顯得明快同時充滿熱情。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愛情的消逝以及伴隨著畢加索與其他情人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朵拉在畫作中的形象變為了哭泣的女人。畫家採用了具有強烈視覺衝突的色調搭配作畫,可以讓觀畫者感受到哭泣的女人內心的衝突與掙扎。

最後,在繆斯和情人地位被弗朗索瓦絲·吉洛(Francoise Gilot)取代後,朵拉經歷了精神崩潰,並逐漸退出公眾視野,在宗教和神秘主義中尋求慰藉,晚年以獨居為主。然而她始終持續自己的藝術創作,儘管拒絕參與展覽,也不允許攝影作品被複制。直到1997年去世之後,她的眾多作品才被髮掘,其藝術家的聲譽才逐漸恢復。

我們可以從她的生平看出,在遇上畢加索之前,她是才華橫溢的獨立女性,具有時下新潮的思想和獨特的創造性思維,然而遇上了畢加索以後,他用一副《哭泣的女人》就幾乎定義了她的整個人生。

在此文中,我們分享朵拉·瑪爾的攝影作品,目的是想讓大家繞開畢加索的畫作,重新認識朵拉,讓大家看到一名超現實主義藝術家的激情、大膽、創新和沉思,瞭解一個真實的藝術家,而不是以大師背後的靈感繆斯作為對她一生的片面評價;同時也希望能夠與大家以此為契機,共同欣賞超現實主義這一現代藝術表現方式,對多元化的世界更多一份理解。


靈感繆斯光環下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朵拉·瑪爾

《朵拉·瑪爾肖像(Portrait of Dora Maar)》


靈感繆斯光環下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朵拉·瑪爾

《朵拉與小貓(Portrait of Dora Maar)》

靈感繆斯光環下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朵拉·瑪爾

《哭泣的女人(Femme en pleurs)》

雖然真正的超現實主義已在1966年伴隨著安德爾·佈雷登的逝世而消逝,但是其所傳遞的愛、自由與內心的萌動,以虛幻誇張的夢境表現手法來對抗痛苦的現實,詮釋生命意義的創作方式,仍然值得我們深入地瞭解與思考。

“我儘管傲慢,但這並不妨礙我妒忌。我們所分享的東西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我從來不把現在的畢加索與認識我之前的畢加索相比,也不與在我之後的畢加索相比。我知道人們是這樣形容我的:在畢加索之後,她只愛上帝。如果我沒有說過這話,我感到很遺憾;如果我說過,我一點也不否認。我愛的人,他給我的愛必須是獨一無二的。我不願成為他唯一的情人,但我要求成為他獨一無二的情人。傲慢,神聖的傲慢。我並不要求上帝只愛我一人,只要我對他的愛是獨一無二的,我就滿足了。他沒有命令我做任何事情,是我自己選擇生活在這種愛情當中。”

——朵拉·瑪爾(1907—1997)

靈感繆斯光環下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朵拉·瑪爾

本文於2019-7-25發佈於微信公眾號:趣味藝術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