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史·职官志》中相关记载入手,解读宋朝的政治保密制度

序言: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朝代,与之相对应的上层建筑也是比较健全的。上层建筑当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就是保密制度。


为了巩固赵宋王朝的政权,宋代建立起了范围广泛的保密制度。涉及到政治保密,军事保密,文化保密等各个方面。在本文中主要讲述的是宋朝的政治保密制度。


文彦博在《潞公文集》中曾说过这样的话:“乞令左右封收密示两府,免致漏泄传布中外。”可见宋朝的一部分官僚士大夫层对于保密制度还是非常重视的。下文将会详细的讲解宋朝的政治保密制度。


从《宋史·职官志》中相关记载入手,解读宋朝的政治保密制度

宋朝皇帝



大政国策的保密

在宋朝一些涉及到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都是由皇帝和一些中枢大臣进行商议。比如宋太祖在商议如何攻取江南时,要求“屏左右,召升殿问状”,只选取一部分皇帝信任的心腹中枢大臣进行商议。——《续资治通鉴长编》

(1)侍臣回避制度

宋代有专门的侍臣回避制度,如果是中书门下或者枢密院的宰相、执政向皇帝汇报国家大事的时候。皇帝身边的侍卫近臣都需要回避。一般这些侍臣多数是宦官,以及品秩比较低的下级官员,即“朝夕出入在左右,侍臣之任也”。——《曾巩集》

司马光在仁宗朝时曾上过这样一份奏疏:

臣等窃闻:自先帝以来,应两府①台谏②官等上殿奏事,左右侍臣悉皆屏退,盖以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重慎枢机不得不尔。——《论臣僚上殿屏人札子》



①两府: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在宋代中书门下的长官为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宰相之一。枢密院主掌官员为枢密使,是执政之一,为副宰相。


②台谏:“台”指御史台,掌监察官员。“谏”指谏院,掌风议左右,以匡人君。

通过上面这段史料我们就可以发现,在皇帝和中枢亲信大臣商议国策的时候,侍臣回避已经成为一种惯例。这种回避就是一种政治保密措施之一。

从《宋史·职官志》中相关记载入手,解读宋朝的政治保密制度

宋代官员奏事


(2)奏疏、政令的管理

《周易》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这句话就是强调的保密制度的重要性。当时宋朝的官员担心奏疏的内容会泄露出去。所以当时的官员都比较畏惧,没有人敢向皇帝直接进言。——《周易》

在宋仁宗时,有大臣提出这样的建议:“乞圣慈念先帝漏言之诫,思《周易》失臣之文”。自此之后,宋朝改变了大臣奏事的制度。在大臣向皇帝奏事的时候需要其他的官员退下,这样才使得官员可以上书直言。

政令的保密制度也是政治保密的一项重要内容。宋朝的重臣曹勋,曾向皇帝提出这样的建议:

“号令之出务加稹密,前代漏泄禁中语犹不免其死,况成败安危所系乎?”——曹勋《松隐集》

这一项制度在王安石变法期间展现的淋漓尽致。因为在王安石变法期间有很多反对派处处阻挠,所以烦时曾多次向宋神宗表示:“此事自不敢不密。可见宋朝对于政令的管控还是非常严格的。——《宋史·兵制》

从《宋史·职官志》中相关记载入手,解读宋朝的政治保密制度

保密令牌



人事任免的保密

人事任免从古至今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宋朝对人事方面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富弼曾经向宋神宗进言:“大除拜,理当至密,外人何由得知?”。实际上表达出了他对人事任免的一种忧虑。——《宋朝诸臣奏议》

人事任免也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方面,其中涉及到很多的内容,上到储君的选择,下到七品芝麻官儿的任免,这些都会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人事任免的保密问题。

从《宋史·职官志》中相关记载入手,解读宋朝的政治保密制度

宋朝宰相


具体来说,人事任免包括以下这几方面的内容:

(1)储君选择的保密——秘密立储制的雏形

我国历代王朝对储君问题都非常重视,所谓的储君就是未来的皇帝。所以储君的人选涉及到多个政治集团的利益。一旦储君的问题处理不好,小则政局不稳,大则引发宫廷政变,江山易主。

比如明神宗因为没有处理好储君册立的问题,导致了“争国本”问题的发生,康熙帝没有处理好储君的问题,导致了九子夺嫡的发生。直到清朝的雍正帝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才使得储君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

宋朝册立储君的保密制度,实际上就是雍正帝创立的秘密立储制度的前身。宋太宗时和宰相寇准商议储君的人选,要求:“屏左右,不令他人闻见”。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保密措施。——《续资治通鉴长编》

在宋仁宗时,皇帝和宰相韩琦商议储君人选,韩琦向皇帝提出:“此事若行,不可中止。陛下断以不疑,乞从内批出”。通过这句话也就可以看出,当时宋朝的各方政治势力对于储君人选的关注。——《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朝规定:“建储皆大臣议定,召学士锁院”。储君的人选关乎国家的稳定和安全,因为宋朝采取了储君人选的保密措施。才防止了宫廷之中发生政变,避免了兄弟和子侄之间争夺皇位骨肉相残。

从《宋史·职官志》中相关记载入手,解读宋朝的政治保密制度

储君登极


(2)宰相的废立保密

除了太子的任免以外,宰相是人事任免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在宋朝,虽然宰相的权力有所削弱,但是依然位高权重。宰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宰相的任免直接关系着政局的稳定。所以宋朝在废除和任免宰相方面都有严格的保密制度。

任免宰相时,宋朝有这样的保密规定:

凡拜宰相及事重者,晚漏上,天子御内东门小殿,宣召而谕,给笔札书所得旨。禀奏归院,内侍锁院门,禁止出入。——《宋史·职官志》

通过这个史料,我们就可以分析出任免宰相的一个流程:皇帝和大臣要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之内,商谈宰相的人选,而且在时间选择上多是傍晚。在此期间,所有的官员都不能随意的出入这个区域。通过这种方式就降低了人民宰相的信息被泄露的风险。

总之,在宋朝宰相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所有的事物都要先汇总到宰相,然后再有宰相向皇帝报告。所以宋朝非常重视宰相的任免保密。这种保密制度极大地降低了宰相的废立对政局的影响。

从《宋史·职官志》中相关记载入手,解读宋朝的政治保密制度

宋朝宰相



对外国和少数民族使臣的保密与防范

因为宋朝并没有在完全意义上实现大一统,在宋朝存在的3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有一些敌对的政权存在。比如北宋时有辽和西夏与之并存。在南宋时又有金和蒙古与之并存。如何防止这些使臣窃取国家机密,一直是宋朝考虑的一件大事。为此宋朝专门制定了一套针对外国使臣的保密措施。

具体环节如下:

第一步:选择精明的接待官员

接待官员的选择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因为如果要接待外国的使臣,就需要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且还要足够精明,不至于让外国使臣获取核心机密。一般宋朝都会选拔一些熟悉军事和边防事务的人员。冲任接待使者的官员。在宋仁宗时有官员上书表示:

“窃睹自继好以来,每差臣僚奉使,必须经济得人。欲乞今后文臣令给事中以上,武臣遥郡以上。每至选差,入国之次,预行诏敕,专委奏举,方得差充。——《续资治通鉴长编》

注释:

引文的主要内容为:指出接待官员制度的弊病,并且请求停止中书和枢密院选择官员充当接待官员的权力。


从《宋史·职官志》中相关记载入手,解读宋朝的政治保密制度

接待使臣


第二步:对外使入境路线进行控制。

因为在北宋时,和宋朝有朝贡关系的国家还是比较多的,在东亚,东南亚,南亚和非洲东海岸都有与宋朝保持朝贡关系的国家。这些国家的社团会不定期的前往宋朝进行朝贡贸易。为了防止这些使臣窃取国家机密,宋神宗规定:“缘今来入寇之后,理当羁防。其缘路及到阙出入,当差人监视等事。——《续资治通鉴长编》

对于不同国家的进贡使者,宋朝政府都对他们的路线进行特别的安排。而且会派专门的人员对使者的行为进行监视。一旦发现什么异常情况直接向宰相、皇帝报告。这种方式有效地防止了使者窃听宋朝的国家机密。

从《宋史·职官志》中相关记载入手,解读宋朝的政治保密制度

外使朝贡


第三步:对外文书内容的选择

宋朝政府对外的文书内容有着严格的限制。只有皇帝有资格以国家的名义对外发布文书。一般的大臣不允许擅自接见外国使者,更不允许私自回复外国的通牒。比如史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例子:

宋朝的一个知州,因为“擅回韦州牒许夏国通和也”,而被罢官降职。这样的例子在宋朝并不少见。这种政策对宋朝来说是着眼于国家安全大局的。对外交往的信息必须由宋朝的中枢机构掌握。一般的地方衙门不能擅自处理。——《续资治通鉴长编》

通过这三步措施就能够有效地控制外国使臣获取宋朝国家机密的风险。这是宋朝的整体保密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制度之下,不管是辽朝还是女真、西夏,都很难获取宋朝的机密情报。总体来说这一套制度运行的还是不错的。

从《宋史·职官志》中相关记载入手,解读宋朝的政治保密制度

宋代文书



皇帝安全的保密

皇帝是一国之主,皇帝的安全关系到政局的稳定和王朝的根本。所以宋朝对皇帝的安全格外重视。皇帝的出行以及要去哪里都有严格的保密措施。除了皇帝身边的近侍太监以外,其他官员一律不知。

这种制度对于皇帝的安全,有很重要的保障意义。例如皇帝如果想去某个大臣的家中,他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到达大臣的家中,出现

“会车驾至,仓卒不及屏”的局面。由此可见宋朝皇帝的出行保密制度开始非常完善的。

但是这种制度也并不是尽善尽美,比如在宋仁宗快要病逝的时候,宫中的太监都知道不能将皇帝的行踪外泄。所以把中书门下和枢密院的宰相们急坏了,为此文彦博采取了果断的措施:“引都知等至中书令供状,今后禁中事,如不令两府知,甘伏军令”。自此以后皇帝的行踪。不再对宰相们保密。——《涑水记闻》

从《宋史·职官志》中相关记载入手,解读宋朝的政治保密制度

皇帝外出



宋朝在保密制度方面做的还是非常完善的,而且他将这一套保密制度广泛的应用在政治,军事和刑罚等各个方面。虽然在社会当中并没有显现出什么独特的优势,但是对于宋朝社会的长远影响是非常大的。

(1)建立起完善的保密制度。

因为宋朝的统治者和官僚阶层都十分重视保密的问题。所以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下层部门,都很重视保密工作。比如:两府台谏官等上殿奏事,左右侍臣悉皆屏退。这就是宋朝保密制度的一个重要缩影。——《温国文正公文集》

宋朝的法律规定:

“在京司属非假日不得看谒及接见宾客,非廨宇所在者,虽亲戚不得入谒。违者并接见之人各徒二年,职事相干者勿拘”


从《宋史·职官志》中相关记载入手,解读宋朝的政治保密制度

宋代法律书籍


(2)在社会上养成了浓厚的保密风气。

宋朝和其他的政权战争非常频繁,从一开始的契丹、女真再到后来的蒙古。这些政权都和宋朝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矛盾冲突。在这种形势之下,宋朝政府很有忧患意识。当时的民众也非常重视保密工作,再加上宋朝还制定了非常多的关于保密的法令。使得当时社会上养成了浓厚的保密风气。

总之,这一套保密制度在宋朝政局稳定和维护宋朝机密信息安全方面有很大的作用。虽然这种作用并没有直接显现出来,但是把它贯穿到宋朝300多年的历史当中,你就会发现它的作用还是非常大的。总体上来说,宋朝的保密制度对后世王朝起到了很大的示范作用。


《宋史·职官志》

《潞公文集》

《续资治通鉴长编》

《温国文正公文集》

《涑水记闻》

《曾巩集》

《宋史·兵制》

《宋朝诸臣奏议》

《周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