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民法典草案:開啟中國法治新時代

【獨家】民法典草案:開啟中國法治新時代

導 讀

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將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這意味著,歷經數年的時間,新中國首部民法典即將問世。

日前,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決定,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這意味著,被稱為“當下最偉大、最龐大、最複雜法律工程”的民法典編纂工作,即將邁上最後的“征程”。

編纂民法典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重大立法任務。根據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全國人大常委會明確了“兩步走”的編纂工作計劃,並開啟了蹄疾步穩的編纂之路。

2017年3月,歷經三次常委會會議審議後,民法總則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以超過98%的贊成率高票通過,並於當年10月1日起實施。這標誌著民法典的編纂邁實了“第一步”。民法總則規定了民事活動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和一般性規則,既構建了我國民事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也為各分編的規定提供了依據。

2018年8月,民法典編纂工作邁出“第二步”——民法典各分編草案首次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上亮相。此後,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各分編草案進行了拆分審議。其中,2018年12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對合同編草案、侵權責任編草案進行了審議。2019年4月至10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第十一次、第十二次、第十四次會議審議了物權編草案、人格權編草案、婚姻家庭編草案、繼承編草案和侵權責任編草案。至此,民法典六個分編草案全部完成了二審,其中,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侵權責任編三個分編草案完成了三審。

2019年12月,已經出臺實施的民法總則,同經過常委會會議審議和修改完善的民法典各分編草案合併為完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目前,民法典草案共7編,依次為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共1260條。

【獨家】民法典草案:開啟中國法治新時代

△2019年12月24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舉行分組會議,審議民法典草案。圖為分組審議會場。攝影/本刊記者 張維煒

以人民為中心,切實回應人民法治需求

曾有一種說法,民法對人的關注是終其一生的,從搖籃到墳墓。如今,伴隨著民法典的編纂,我們可以說,從搖籃之前到墳墓之後,民法典草案都在關注——民法典草案總則編最大的亮點之一,就是明確了胎兒權益保護;人格權編草案就死者的姓名、肖像、榮譽、隱私、遺體等的保護作出規定。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保護民事權利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回應人民的法治需求,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讓民法典成為新時代保護人民民事權利的權利寶典,這是民法典編纂的初心使命和工作準則。

近年來,高空拋物墜物傷人事件頻頻發生。對此,侵權責任編草案新增規定,明確提出“禁止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並明確了“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築物管理人”的責任主體,進一步完善了責任劃分規則,為人民群眾“頭頂上的安全”撐起一把法律“保護傘”。

實踐中,一些物業服務企業未徵求業主意見擅自改變共有部分的用途,或者利用外牆、電梯張貼廣告等營利。對此,物權編草案增加規定,改變共有部分的用途或者利用共有部分從事經營活動應當由業主共同決定,並明確了共有部分產生的收益屬於業主共有。同時,為了解決物業管理活動中業主作出決議難的問題,物權編草案適當降低了業主作出決議的門檻。

被有意無意拍一下肩、摟一下腰,被迫聽黃色笑話——遭遇性騷擾怎麼辦?禁止性騷擾被寫入人格權編草案,充分體現了立法機關以法律撫平社會焦慮的決心。同時,人格權編草案規定,機關、企業、學校等單位應當採取合理的預防、受理投訴、調查處置等措施,防止和利用職權、從屬關係等實施性騷擾。這一規定,使得職場、校園性騷擾的預防和處置,更有針對性。

還有,為了解決民間借貸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維護正常的金融秩序,合同編草案明確規定:“禁止高利放貸,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規定。”

“編纂民法典,就是順應人民群眾對合法權益得到保護的新要求,來進一步健全和充實民事權利種類,形成更加完備、更加切實的民事權利體系,完善權利保護和救濟規則,形成較為有效的權利保護機制,這對於更好地維護人民權益,使人民群眾享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審議民法典草案時,吉炳軒副委員長如此說道。

紮根中國土壤,充分體現中華民族的“精氣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註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

一部民法典,不僅僅是法律條文的彙編,更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精神的立法表達,對整個國家和民族起到指引和教育的作用。

編纂一部屬於中國人自己的民法典,就要堅持立足國情和實際,深深紮根中國的社會土壤,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精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係,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民法典草案總則編第一條開宗明義,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事法律規範。

綜觀民法典各分編草案,處處凸顯著中華文化的印記,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精氣神”。

“家有一老,如獲一寶。”尊老、敬老、愛老、助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2019年8月,國家統計局發佈的報告顯示,隨著老年型年齡結構初步形成,中國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我國的養老模式也在不斷創新。為滿足養老形式多樣化需求,促進老齡產業發展,繼承編草案完善了遺贈扶養協議制度,適當擴大了扶養人的範圍。物權編草案增加規定居住權,有助於為公租房和老年人以房養老提供法律保障。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庭是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石。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千百年來,優良家風一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調整因婚姻家庭產生的民事關係的專編,婚姻家庭編草案增加了關於樹立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重視家庭文明建設和夫妻之間應當互相關愛的規定,從法律制度層面進一步弘揚夫妻互敬、孝老愛親、家庭和睦的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係。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針對實踐中一些合同當事人不信守合同,欠債不還等突出問題,為保障債權順利實現,防範違約可能導致的債務風險,構建誠信社會,合同編草案完善了合同保全、借款合同、融資租賃合同的有關規則,並增設專章規定了保證合同。

有媒體評論稱,民法典草案體現的中國民法濃厚的時代性、鮮明的民族性,實際上也是立法過程中文化自信的外在表徵。這也再次說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從中國國情和實際出發,走適合自己的法治道路,決不能照搬別國模式和做法。

緊扣時代脈搏,深刻彰顯21世紀的時代精神

每一個時代的社會生活都是不同的。一部成功的法典,必然要緊扣時代脈搏,體現時代特徵。1804年的法國民法典向人們展示了19世紀風車水墨的時代記憶,1900年的德國民法典讓人們感受到20世紀工業社會的時代輪廓。那21世紀的中國民法典又要彰顯怎樣的時代精神呢?

21世紀是走向權利、弘揚人格尊嚴和價值的時代。在這個時代,對人的尊重和保護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這樣的背景下,民法典草案單獨設立人格權編,從民事法律規範的角度規定自然人和其他民事主體人格權的內容、邊界和保護方式。

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專家學者對此表示高度認可。“這部民法典草案最大的特點之一,是增加了人格權編。”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李巍看來,這在世界民法典的立法史中具有時代意義和實踐意義。

“人格權編納入民法典的編纂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創舉。”我國著名法學家、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江平也曾撰文指出,“人格權編進入民法典,是時代潮流的需求,也是時代潮流發展到21世紀所必然面臨的問題。”

21世紀也是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人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快捷、便利,與此同時,人們的肖像權、名譽權、隱私權等權利的保護也面臨著更嚴峻的挑戰。

對此,民法典草案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作出很多新的規定。比如,民法典草案總則編首次將數據、網絡虛擬財產納入保護範圍;合同編草案完善了電子合同的訂立、履行規則;繼承編草案適應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增加打印、錄像等新的遺囑形式;人格權編草案明確了隱私的定義,對人體試驗、基因科研等作出規範;侵權責任編草案針對網絡侵權行為越來越複雜的現實,在侵權責任法的基礎上細化了網絡侵權責任的具體規則;等等。

21世紀更是資源和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時代。全球氣候變暖、冰川融化、森林大火、海洋汙染等問題引起全世界的廣泛關注。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民法典草案總則編中這條被稱為“綠色原則”的條款,成為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之一。還有,合同編草案規定“當事人在合同履行過程中應當避免浪費資源、汙染環境和破壞生態”以及合同終止後負有舊物回收義務;侵權責任編草案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責任,增加規定生態環境損害的懲罰性賠償制度,明確生態環境損害的修復和賠償制度。

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法典。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編纂一部面向21世紀的科學的民法典,是實行依法治國、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內容,更是中國法治現代化的重要標誌。

構建科學體例,凝聚最大共識

編纂民法典,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而是對現行分別規定的民事法律規範進行科學整合;不是簡單的法律彙編,而是不僅要去除重複的規定,刪繁就簡,還要對已經不適應現實情況的現行規定進行必要的修改完善,對社會經濟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有針對性的新規定。

編纂一部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符合我國國情,體例科學、結構嚴謹、規範合理、內容協調一致的法典,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要保持民事法律制度的連續性、穩定性,還要保持適度的前瞻性、開放性,同時要處理好銜接好法典化民事法律制度體系下各類規範之間的關係。民法典草案的編纂牢牢把握這一點。

例如,在各分編的結構安排上,考慮到知識產權立法在民事權利之外還規定了行政管理等內容,以及知識產權制度仍處於快速發展變化的情況,未設立知識產權編。

再比如,關於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續期問題,考慮到國務院有關部門尚未正式提出方案和修法議案,物權編草案對此先作出一個原則性規定,待國務院正式提出修改有關法律的議案後,再進一步做好銜接。還有,人格權編草案在現行法律規定基礎上,強化對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的同時,也為即將制定的個人信息保護法留下銜接空間。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在民法典草案的編纂過程中,立法機關係統梳理、研究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出的修改完善相關民事法律的議案、建議和提案,開展立法調研、深入基層瞭解實踐情況,開展比較研究、瞭解國外民事立法新發展,廣泛聽取地方人大、有關部門和單位、基層立法聯繫點、人大代表、專家學者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匯聚多方智慧,凝聚最大共識。

以民法典各分編草案公開徵求意見的情況為例,據記者瞭解,民法典各分編草案每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後,都會在中國人大網公開徵求意見。數據顯示,民法典各分編草案自2018年8月初次審議以來,先後6次上網公開徵求意見,共有381443人,提出796681條意見。

在對民法典草案審議的過程中,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對編纂工作普遍表示了認可。“編纂民法典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舉措,是我國民事立法中的一件大事。”李銳委員說,民法的法典程度,是一個國家法治發達程度的重要標誌,也是保障公民權利的重要標誌。這次編纂工作耗費數年的時間,可以說是“盛世的修典”,也是我國法治建設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開啟了中國法治新時代,樹立了法治中國新標杆。

2020年1月,民法典草案印發所有全國人大代表徵求意見,同時向地方人大、各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徵求意見。目前,民法典草案的修改完善工作已進入最後的“衝刺期”。屬於全體中國人民的民法典時代即將到來。(舒穎)

來源:《中國人大》雜誌 2020年第3期

編校:楊菲菲、侯朝宣、王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