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魏延鎮守荊州,關羽去奪漢中,結局能否兩全其美?

燦爛千陽369


歷史上的魏延,跟關羽極其相似,都是善養士卒,勇猛過人,而且性格矜高之人。因為這個原因,演義中還特意將魏延也刻畫為了面如重棗,只是身材略矮於關羽的形象。這魏延魏文長乍一看,儼然就是一個小號版的關羽關雲長。

那麼魏延有可能替換關羽鎮守荊州,而讓關羽去攻打漢中麼?

這在歷史上肯定是不可能發生的。

按照《三國志》的記載,劉備接受劉璋的邀請,前往益州時,魏延是“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所謂的部曲,就是一個普通的將領,也可以理解為比較親密的家將、私兵。魏延當時連個雜牌將軍的稱號都沒有。他在劉備陣營中,地位和威望都太低了。劉備根本不可能讓魏延作為主將,留守荊州。

劉備軍中的元老級將領,有資格作為主將鎮守荊州的,也就只有關羽、張飛、趙雲,以及諸葛亮。而關羽曾經在劉備襲殺徐州刺史車胄後,受命駐守下邳,行太守事,有過做太守,獨擋一方的經驗。所以,關羽就成了鎮守荊州主將的不二人選。

魏延、關羽有沒有換防的可能?

如果非要調換魏延與關羽的位置,那麼最好的時機是在劉備取得漢中稱王之後,選擇重將鎮守漢川之時。

魏延跟隨劉備入蜀之後,攻劉璋,取漢中,屢立戰功,升任牙門將軍。此間,劉備對魏延開始刮目相看,魏延也取得了劉備的信任。因此,在選擇漢中太守時,大家都認為非張飛莫屬,而張飛也自認為肯定是自己。結果,劉備卻提拔了魏延督漢中,升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此舉一出,“一軍盡驚”。

劉備反正要破格提拔,那就不妨直接調關羽鎮守漢中,將魏延派去鎮守荊州。

如果劉備真這樣子做了,對蜀漢而言,也許還真的是幸事一件。

魏延鎮守荊州,關羽鎮守漢中,也許真能兩全其美

首先、歷史上的魏延和關羽雖然同樣驕矜,但是,兩人地位不同,性格也有所區別,行為也會不同,魏延更適合守荊州。

其一、魏延因為地位問題,不會像關羽一樣擅自北伐。

即使魏延要從荊州北伐,也會先請示劉備。而劉備也會替魏延做好充分的謀劃,派遣得力的謀臣、武將輔佐魏延。

其二、魏延不管北伐,還是不北伐,都不會輕易得罪孫權。

關羽敢看輕孫權,那是因為關羽跟劉備關係更緊密,而且更加驕矜,根本看不起孫權。魏延相比關羽而言,因為地位、資歷的問題,即使輕視孫權,也會謹慎對待。

其三、魏延更不會去恐嚇劉備的小舅子糜芳,以及部將士仁,是可以更好的跟部將相處的。

關羽因為糜芳、士仁後勤工作沒做好,揚言取得襄樊之後,要收拾二人。雖然關羽最終可能不會如何二人,卻把糜芳、士仁給嚇壞了。這才導致二人未戰就投降了東吳。

魏延雖然也“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但魏延跟關羽還是不同的。

關羽是你橫,我更橫,你放低姿態,我更輕視你。關羽對待孫權、糜芳、士仁等人就是這個樣子。關羽需要第三人來誇他,然後,由第三人放低他輕視之人的姿態,才有可能跟對方和平相處。這就像劉備提拔黃忠時,由諸葛亮、劉備來勸解關羽一樣。如果是黃忠自己低三下四的去跟關羽講和,估計關羽能一腳踹飛黃忠。

但是,魏延的驕矜明顯與關羽不同。只要大家讓著點魏延,魏延氣順了,他也就不找人麻煩了。也就是楊儀,非要跟魏延對著幹,魏延才屢次在宴會上拔刀要殺楊儀。糜芳、士仁不像楊儀那麼固執,只要二人繼續放低姿態,恭敬一點,魏延不會像關羽一樣對二人不依不饒,進行恐嚇。

魏延做了荊州主將,關羽丟荊州的最主要的幾個因素,立刻就被化於無形之間了。魏延絕對是有優勢的。

其次、魏延的謀略要比關羽更成熟,同樣更適合守荊州。

魏延和關羽在朝堂政治上,應該是半斤對八兩,不相上下,都不善於內鬥。個人武勇上,關羽應該強於魏延。但在謀略上,魏延的實際表現要稍勝關羽一籌。

將《三國志》中關羽的事蹟梳理,再梳理,甚至連裴松之註解中的事蹟都反覆查找、分析,都沒有發現關羽主動用計謀的情況。唯一可圈可點的似乎只有在周瑜攻打南郡曹仁時,關羽率了兩千人在江陵背後遊走,截斷了曹軍援軍。但是,這件事的主謀是周瑜,而非關羽。

至於關羽鼎盛時期的水淹七軍,看來看去主要是關羽被動得了天時,恰逢天降大雨,把剛到襄樊戰場的于禁給淹了。

關羽收降了于禁,擒獲了龐德,可關羽對二人的處理,真的還不如張飛義釋嚴顏更機智。劉備、曹操、孫權都非常愛惜人才,關羽呢?兩名三國時期的頂尖人才,一個被關進了監獄,一個被斬殺,實在是太可惜了。

關羽對待孫權的方式,更是讓人無語至極。不許婚也就罷了,還把孫權給大罵一頓,直接罵孫權是“貉子”,犬科的一種,還不如犬兇猛。受到如此羞辱,孫權會善罷甘休,不打關羽才怪。關羽瞬間多面樹敵,前有曹操,後又孫權,家裡還有兩個“內奸”糜芳和士仁。

關羽作戰的謀略明顯也很弱。最初,被呂蒙戲弄,調走了防守東吳的軍隊,讓吳軍白衣渡江,偷襲荊州成功。接著,正面戰場中了徐晃的聲東擊西之計,在徐晃取了幾個營寨之後,關羽無心戀戰,撤軍而走。撤軍途中,又中了呂蒙的瓦解軍心之計。原本有實力奪回江陵、公安的數萬大軍,瞬間作鳥獸散。關二爺最後只落了一個敗走麥城,身死臨沮的結局。

魏延明顯就不同了。

魏延擔任漢中太守之後,使用“重門之計”,在漢中的險要關隘,設置大型的防禦工事,以強將銳卒,攜帶強弩防守。同時,整修道路,隘口之下可供輕騎疾行,方便隘口之間的互相策應。這一部署,確保了漢中數十年未被魏軍攻破,即使是魏延去世之後,還在發揮作用。

魏延在諸葛亮北伐時,還獻過兵出他道,奇襲長安之計。此計雖然未獲諸葛亮同意,但是,魏延的計策,非常符合以正合,以奇勝的戰略思想。雖然後世對此計多有爭議,但是,魏延的這一計策,實際上是蜀漢能夠衝出漢中,取得關中、隴右的最可行的辦法。

魏延善於防守,還可以避免得罪孫權,跟部下的關係也會比關羽好一點。而進攻上,魏延又敢於冒險,很容易取得較大的戰果。即使進攻失敗,後方也可確保無虞,不至身死,還丟了荊州。所以,魏延相比關羽而言,更適合駐守荊州。

最後、關羽駐守漢中,可以後顧無憂。

關羽進攻的實力,絕對是三國時期數一數二的頂級存在。但是,根據我們前面所述,關羽的缺點也實在是太多。

如果將關羽調去守漢中,漢中背後有蜀川做後盾,沒有被偷襲的後顧之憂。而且,劉備隨時可以派人去支援關羽。關羽儘可以放心大膽的去施展進攻的優勢。諸葛亮打不出漢中,不善於攻城,但是憑關羽的勇猛,應該要好很多。

關羽如果實在是又戰敗了,那就跟諸葛亮五次北伐一樣,撤回來修整一下,擇機再戰唄。關羽守漢中,絕對是最好的選擇。關二爺可以如魚得水般的使勁折騰了,反正背後有劉備和諸葛亮做後盾。

綜合結論,蜀漢可能要統一天下

通過前面的分析,不難發現,魏延守荊州,關羽守漢中,絕對是比較好的一個選擇。而且,兩人這麼一交換,還有一個隱形的好處,那就是劉備不用打夷陵之戰了。隨之而來的好處就是,張飛也不會枉死了,數萬蜀軍將士,以及伐吳時戰死的十餘員將領同樣不用死了。

此時,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皆在,劉備也在,蜀漢人才濟濟。

魏延虛晃一槍,兵出荊州,攻取襄樊。因為天氣原因,魏延不用計,也照樣會跟關羽一樣,水淹七軍,降於禁,擒龐德,威震華夏。魏延同樣可以吸引曹操派重兵支援襄樊戰場,他只要牽制住這些魏兵就好了。

劉備呢?大可以兵分多路,諸葛亮繼續去隴右,劉備自帶主力出斜谷,還可以再分兵,讓關羽或者張飛兵出子午道,襲取長安。當時守長安的,還是怯懦無謀的夏侯楙。曹操正在襄樊戰場懵圈呢,哪還有心思顧關中。

這時候劉備就威風了,兵精糧足,士氣強盛,一戰定三秦是非常有可能的。然後,兵鋒東向,直指洛陽,統一天下,興復漢室,也就指日可待了。

只是可惜,這只是假設。關二爺丟了荊州呀,劉備夷陵戰敗了呀,諸葛亮被累死了,蜀漢最後還是亡了。


奕天讀歷史


在筆者看來,魏延守荊州結局會大不同。

魏延本來是劉表治下長沙郡的一名將領,後來投降劉備,逐漸得到劉備的信任和重用。

在劉備入川時,武將除了了黃忠以外,就是魏延。

趙雲,關羽和張飛都留守荊州,這也說明了魏延是一個有能力的武將,不然劉備不會帶魏延入川。

公元217年,劉備和曹操爭奪漢中,魏延跟隨劉備出戰,並且在斬殺夏侯淵的戰役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劉備打下漢中後,準備委任一名大將鎮守,於是問魏延如何防守。

魏延是這樣回答的。

“如果曹操舉傾國之力前來,我請求為大王擋住他,如果是一偏將率十萬大軍前來,我請求為大王吞併了他。”

劉備聽後非常滿意,於是任命魏延為漢中太守。

直到劉備去世,諸葛亮北伐時,魏延一直盡忠職守地在漢中防禦曹魏的夏侯淵。

我們再來看關羽守荊州的做法。

當時劉備入川和劉璋撕破臉,急令諸葛亮率領荊州軍支援。

至於誰鎮守荊州,當時有三個人選,分別是趙雲,關羽和張飛。

張飛因為有徐州的前車之鑑,被排除在外。

趙雲雖然勇猛過人,但沒有做過一方長官,當時的地位比較低,不能服眾。

最適合的就是關羽,他過五關斬六將,斬顏良誅文丑。

不論是曹操和孫權都畏懼他三分,讓他鎮守荊州是最佳選擇。

諸葛亮臨行前,問過關羽如何防守。

關羽根本沒有多想,他說不論和曹操和孫權哪一方來攻打荊州,他都會帶兵消滅來犯之敵。

諸葛亮於是勸說關羽和東吳搞好關係,一起對抗曹操,這樣荊州萬無一失。

可是,關羽不僅沒有聽諸葛亮的話,還大罵東吳,甚至羞辱孫權,讓孫劉聯盟出現裂痕。

劉備打下漢中後,關羽主動挑起襄樊之戰,被東吳呂蒙偷襲,兵敗身死。

筆者認為,關羽這個人雖然忠勇仁義,但性格太過孤傲,他不善於搞人際關係。

就連荊州內部也對他頗有微詞,劉備的大舅哥糜芳,義子劉封和他都有矛盾。

這也是他失敗的一個主要原因。

如果換作魏延守荊州,他會採取和關羽不同的策略。

作為降將的魏延,不會和荊州內部的同僚出現矛盾,他會選擇忍辱負重,完成劉備交給他的重任。

當然,襄樊之戰也會大概率不會發生。

曹操和孫權也就沒有機會覬覦荊州,等劉備穩定了益州和漢中的局勢後,魏延的任務圓滿完成。

劉備兩路出兵北伐的這個戰略就能成功實施。

只怪劉備用錯人,喪失了大好局面。

—End—



冷月鉤沉


引言:

如果魏延鎮守荊州,關羽去奪取漢中,結局肯定是完美的。

在漢中關羽可以隨意的攻伐,後方有張飛的人為後援。而魏延在荊州必然是小心翼翼,完全可以守住荊州。

關羽防禦漢中

如果漢中之戰後劉備派遣關羽鎮守漢中,那麼諸葛亮的曾制訂的統一計劃會得到實現。關羽有自己的小班子,攻防都能夠得以實施。最主要的一點,即使關羽犯糊塗肆意的攻伐曹魏的地盤,那麼劉備、諸葛亮也不會放任漢中無大將及重軍把守,必然會派遣一員在益州閒置的大將前往支援。那麼漢中就不存在被偷襲的因素,即使關羽敗歸也不會動搖蜀漢的根基。

按照關羽在荊州的戰績來看,關羽若是在漢中,那麼平取隴右五郡完全不是問題。一旦取得了隴右五郡,截斷了雍涼和中原之間的聯繫,再派遣馬超去蠶食雍涼之地那麼蜀漢勢力必將達到巔峰。


魏延駐守荊州

魏延若是駐守荊州那麼荊州之地必然不會有失。但是根據劉備當時的情況,魏延沒有資格駐守荊州,魏延的勢力根本不足以服眾。關羽屬於蜀漢的第二把交椅沒人會不服,劉備必須要考慮這一點不然會發生君臣不合的情況。而且關羽手下有一個小班子,分守幾郡毫無壓力,所以關羽是當時情況下的第一人選。

魏延若是駐守荊州,也是有好處的。魏延手中沒有小班子,一旦駐守荊州劉備必然會給魏延分配些小將輔助魏延。而魏延也會團結荊州範圍內的所有武將、謀士,不至於在攻伐曹魏時發生內部叛亂。魏延也是有一定的能力的,但是在勢力交錯複雜的荊州,魏延必然會小心翼翼。而且魏延不會狂妄到認為自己可以以一敵二,破壞蜀吳聯盟。那麼結果就是魏延即使不主動攻伐其他勢力也不會丟失荊州、葬送全部荊州軍。


總結:如果在劉備在益州站穩腳跟後,將關羽及魏延換防一下,那麼蜀漢的歷史還真的會改寫。但是歷史就是歷史無法更改,多一些假設也讓歷史多一分趣談。


感謝大家閱讀,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討、學習歷史。


青梅煮酒品三國


在三國時代,荊州的爭奪關係到三個國家的命運。曹操企圖奪取荊州,進取江南。劉備企圖佔領荊州,完成《隆中對》的計劃。孫權企圖佔有荊州,完成他全據長江,北向爭天下的設想。這樣,荊州就成為三方爭奪的焦點。

一、東吳和蜀漢圍繞荊州的爭奪。

在魯肅執掌東吳軍權的時期,他堅持孫劉聯盟攻抗曹操的方針,以大局出發,將南郡借給劉備。這樣,就形成西線由劉備負責,東線由孫權負責,共抗曹操的局面。當時曹操聽到這個消息,嚇得把正在寫字的筆也掉在了地上。

可是,孫劉聯盟是不穩固的。孫權和劉備都各有私心,有著自己的戰略要求。於是,在荊州的所有權上,雙方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最終,雙方先是發生了湘水之爭,後是發生了孫權敗盟,襲奪荊州的事情。

由於荊州被孫權奪取,關羽被孫權所殺,孫權和劉備徹底翻臉。不但孫劉聯盟破裂,還造成了雙方的夷陵之戰。雙方打得兩敗俱傷,使得曹魏坐收漁人之利。隨著實力的增減,孫權和劉備都失去了奪取天下的能力。

二、關羽對丟失荊州應負的責任。

荊州的失守,和關羽的失職有著巨大的關係。有一句流傳至今的話就是“關羽大意失荊州”,說的就是關羽作為鎮守荊州的主將,對荊州的失守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關羽鎮守荊州的時候,由於他個人的性格問題,得罪了不少部下同僚。史書記載他“傲而自矜”,“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因此,關羽和他的部下,尤其是士大夫出身的官員都關係處得不好。

這使得東吳得以利用這個矛盾,對關羽的部下進行拉攏利誘。在東吳偷襲荊州的時候,關羽的部下士仁和麋芳都沒有抵抗,獻城投降了。這使得關羽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士仁和麋芳都是跟隨劉備多年的老人,尤其是麋芳,還是劉備的糜夫人的兄弟,和劉備還有姻親的關係。這樣的人,能夠選擇自動投降東吳,可見關羽平日裡對他們的欺凌有多麼嚴重了。

不但如此,關羽還因為自傲而對東吳看不起。他輕視東吳的戰鬥力,動輒說東吳將領是江東鼠輩。在孫權為自己的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求婚時,關羽竟然說什麼虎女怎嫁犬子。正是因為驕傲,才使得關羽雖然在北伐時對東吳做了防備,可是卻沒有認真對待。

在陸遜接替呂蒙之後,給關羽寫信。在信中,陸遜對關羽阿諛奉承,使得關羽對東吳更是放鬆了警惕。在前線吃緊的情況下,關羽將用以防備東吳的軍隊抽調北上,投入到襄樊戰場。這一切造成了荊州防衛空虛,使得東吳有了偷襲的可乘之機。

尤其不可原諒的是,在前線取得一定戰果後,關羽對形勢發生誤判。在無法迅速打開戰局,同時沒有大的增援,關羽依然在襄樊糾纏不退。甚至曹操把東吳襲擊荊州的消息告訴關羽後,關羽依然不退。結果眼睜睜的失去了救援荊州的機會,釀成了大錯。

三、魏延鎮守漢中的表現。

那麼,如果劉備不讓關羽鎮守荊州,改以魏延來鎮守荊州,又會如何呢?我們從歷史上看,魏延是劉備軍中的一員有勇有謀的將領,曾經被劉備委以重任,以漢中太守的身份鎮守漢中。

魏延鎮守漢中時,對劉備承諾說,如果是曹操帶領全國之兵而來,自己為劉備阻擋他。如果是其他的偏將率領十萬人馬來,自己就為劉備殲滅他。事實證明,魏延並沒有誇口。

在魏延鎮守漢中後,他認真的對漢中的防務進行了佈置。他依照漢中的地形,採取依託山險,層層設防的方針。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到,在魏延的部署下,蜀軍已經牢牢控制了漢中北部的山區。這樣,魏延進可攻,退可守,不僅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也為北伐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在魏延死後很長時間裡,他的防禦體系一直在發揮著作用。在王平時代,曹魏發動對漢中的進攻時,魏延的防禦體系經受住了實戰的考驗。雖然擁有幾倍的優勢,曹魏也被迫無功而返。

只是到了姜維的時代,姜維好大喜功,擅自改變了魏延的防禦方針,修改了魏延的防禦體系。結果在曹魏的一次攻擊下,蜀漢就滅亡了。從這方面也體現了魏延的價值。

四、如果魏延和關羽對換可能造成的後果。

如果讓魏延代替關羽來鎮守荊州,情況要會比歷史真實情況要好得多。首先,魏延由於自身的資歷問題,不會像關羽那樣飛揚跋扈。而且,魏延也只是偏重於軍事方面的事務,在行政管理方面劉備還要倚重於其他人員。

這樣,魏延就不可能象關羽那樣專權,會想辦法來調和同僚的關係,讓荊州的文武之間協調一致。在魏延和文臣的共同努力下,荊州會比關羽鎮守時團結。這樣一來,象士仁和糜芳那樣的事件就不會出現了。

而且依照魏延的性格,魏延會按照荊州的實際情況,把荊州的防務做得滴水不漏,讓東吳找不到可乘之機。東吳想要拿下荊州,就只能依靠強攻。如果是這樣,劉備和孫權就會如同湘水之爭一樣,為劉備從西川救援爭取時間。

所以說,如果魏延來鎮守荊州,東吳是不可能輕易的拿下荊州的。但是,在劉備和諸葛亮的《隆中對》裡,荊州不但是劉備發展勢力的跳板,還是北伐宛洛的主力的戰役出發地。從這一點來說,荊州的部隊是準備用以北伐的。

《隆中對》說的,荊州是以一上將率領北伐,這員上將非關羽莫屬。如果換成魏延,那麼不管從資歷上、軍事能力上都比不上關羽。所以說,讓魏延來鎮守荊州,關羽調往漢中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荊州的北伐任務取消了。蜀漢將所有的兵力集中起來用於秦川。這對於蜀漢倒是一件幸事。

結語: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如果關羽調往漢中,魏延鎮守荊州,對於蜀漢政權是極為有利的。這樣,集中兵力的蜀漢會拿下雍涼,繼續向山西、河北發展攻勢。而魏延專心鎮守荊州,萬無一失。即便是東吳敗盟,和曹魏一起來攻打荊州,也會全身而退,不會落得個人地兩失的下場。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劉備跟魏延跟熟麼?不怕魏延自立麼?

《古今刀劍錄》中記載了一件事,劉備多奪取荊州後不久,就派人鑄造了八把三尺六寸長的寶劍。

這八把寶劍,劉備自佩一把,其餘的分別賜給了三個兒子(劉封、劉禪、劉永),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各一把。

千萬別認為這僅僅是野史,諸葛亮的那把佩劍,在唐朝時被髮掘出土,被改名成為“師古劍”,而趙雲的佩劍,在野史中的記載,是清末時,被一群討好慈禧的官員鑽山打洞找到了,獻給了喜愛看戲的慈禧太后,後隨慈禧陪葬,再再後來,孫殿英盜挖慈禧墓時隨著再次現世。【據說劍身上一面有著“章武”字樣,另外一面有著“子龍”字樣】

從這裡就能看出來了,誰是劉備的親信。關張趙諸葛,才是劉備敢於留在荊州的人選。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

正史中,並沒有說魏延什麼時候跟的劉備,反正他登場時,是以部曲的身份跟著劉備入川蜀的。從這裡也能推斷出來,魏延這個時候還沒有成為劉備集團的核心,是入川后,是獲得了多次戰功後,才被劉備提拔起來的。

當然若是以《三國演義》來述說的話,確實是劉備有眼無珠。

因為演義中的魏延登場時是比較正面的,為了能讓劉備進城,不惜與舊主劉琮翻臉,還與同時文聘打了一架。結果劉備以恐慌了百姓為由,離開了襄陽,理都不去理會魏延(沒有接應),就走了。逼得魏延只能逃到長沙投靠韓玄。

後來魏延又以韓玄不得民心,誅殺了韓玄,救下黃忠,開了城門投降了劉備。演義中的魏延是一個有主見的將才,是一個“良鳥擇木而棲”的梟雄,所以羅貫中就借諸葛亮之口,說魏延是天生反骨。

同時也為劉備沒有留魏延守荊州、和魏延在諸葛亮沒死之前,還能控制,諸葛亮一死就造反,埋下了伏筆。

事實上,劉備並非僅僅只留關羽守荊州。留下了諸葛亮、趙雲、關羽、張飛四人作為主官固守荊州

1、《三國志·趙雲傳》:先主自葭萌還攻劉璋,召諸葛亮。亮率雲與張飛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縣2、《資治通鑑》更記載: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與張飛、趙雲將兵溯流克巴東。

劉備入川蜀,並沒有帶上關羽、張飛、諸葛亮、趙雲。

而趙雲歷來都是負責戍衛系統的,類似於曹操的許諸,應該是劉備留給諸葛亮,保護其周全。

其實從史書中就能看出來,劉備留下的這幾人中,諸葛亮才是荊州防備的總司令。因為當劉備在葭萌關受阻時,龐統突然的戰死,劉備從荊州調遣人馬的命令是直接下給諸葛亮,而非是關羽。

在《資治通鑑》中的記載,則是以諸葛亮“留”關羽,這個“留”字述說了關羽是需要聽命於諸葛亮的。

且在《三國志》中,也顯示了當時的關羽,並非駐紮在荊州進行統籌規劃,而是駐紮在襄陽這個江北地帶,防禦曹操,僅僅屬於荊州防備司中的一員大將,而非是總司令。

先主收江南諸郡,乃封拜元勳,以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

所以,網絡上將關羽留在荊州,是劉備的意思是有一定的爭議的。

因為沒能有劉備召諸葛亮的書信作為背書,使得到底是劉備讓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還是諸葛亮的意思,就難於辨別了。

但可以確定的是,早期荊州防備司中,劉備留下的人選是相對穩重的,就連襄陽的側翼南陽,也是派遣老好人,關羽的老同事,國舅爺糜芳為南陽太守。只是劉備和諸葛亮真的沒能想到關羽會連這個老好人糜芳都能嗆到反水。

隆中對,諸葛亮想到了,其他人也能看到

由於《三國演義》的引導,使得許多人都不喜歡吳國孫權,認為就是他們在背後捅刀子,才能關羽隕落,致使蜀漢政權只能偏於一偶,苟延殘喘。

在《三國志》中,當諸葛亮與劉備的那場職場面試《隆中對》時,東吳的智者們也看到了佔據荊州,西進川蜀,構建成為帝勢。

魯肅在劉表剛死,就向孫權提議佔據荊州,“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而當曹操被擊退之後,“周瑜、甘寧並勸權取蜀”。

“今曹操新折釁,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指奮威將軍孫瑜)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據操,北方可圖也。“——周瑜

為什麼一定要取荊州、益州呢?

呂蒙曾經這樣說的“然地勢陸通,驍騎所騁,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後旬必來爭,雖以七八萬人守之,鋒當懷憂。不如取羽,全據長江,形勢益張。”

且曹操也是這樣想的,先攻下荊州,才能進攻東吳。甚至是後世的蒙古,在攻打川蜀失敗之後,也是全力攻擊荊州,奪取荊州後,才沿江滅掉南宋。


因此荊州是個必戰之地。

劉備哪裡敢只留關羽來防禦整個荊州,所以才會讓諸葛亮作為荊州的防備司令。只是劉備沒想到在奪取益州時,碰到個大釘子,且“鳳雛”龐統的戰死,使得劉備不得不從荊州抽調精銳支援。最後才釀成關羽大意失荊州來。

再則,劉備若是留魏延來守荊州,除了要防備地頭蛇魏延會自立之外,還要考慮到當時的魏延是否有能力掌控全局。

國舅爺糜芳會鳥魏延嗎?劉封會理會這個下層軍官麼?

所以留誰都不會留魏延

因為當時的魏延還不夠格!而魏延的崛起是在劉備碰釘子後,才進入到大將層面的,且在後來固守漢中時,劉備還沒有整合益州,且當時的荊州關羽正在全力攻打曹仁,劉備手中的能信任的大將少,才會讓這個非漢中人事來固守的。

圖片均來源網絡


史之為用


荊州之地作為蜀國出川的跳板,其重要性就不贅述了,關羽之所以失荊州,和自身的性格是密不可分,作為一個老江湖自恃身經百戰,戰功赫赫,已然不是當年那個販棗大漢,因此驕傲自大,違背了諸葛亮聯吳抗曹的指導方針,看不起吳下阿蒙,瞧不上孫權之女,更不應該此時攻曹,不聽謀士勸告,使荊州空虛,給東吳可乘之機,最後導致荊州失手,自己敗走麥城,落得個身首異處。

因此關羽不善守城,憑藉自身武力攻城拔寨我覺得是一把好手,奪漢中自不在話下,而且有劉備,諸葛亮在旁邊能旁敲側擊,不至於犯下大錯,即使犯了也能後即時補救,人總不是那麼的完美,但是不能把缺點放大而不改正,那就大錯特錯了。劉備這個老手,識人任人是把好手,但是太相信關羽,任用關羽守荊州是一個失誤。

但是如果讓魏延來收荊州,我想那又是一個局面,雖說魏延攻城掠地也不賴,但是守城更適合,首先人家有軍事謀略,從劉備讓他守漢中,就能看出來,他能根據漢中的有力地形採用梯次配置,分段阻擊的策略,慢慢的消耗長途奔襲的魏軍,在魏延守漢中期間從未出過閃失,深的劉備賞識,而姜維守漢中,一舉推翻了魏延的戰略,採用關門打狗的辦法,直接導致狗沒打掉,且漢中失手。

所以呢如果魏延來守荊州比關羽合適,首先一定會遵循諸葛亮的方針,魏延是後來投降過來的,處事會處處小心,雖狂但沒到關羽那地步,況且他深知荊州的重要性,因此必定會守好荊州。

最後回到標題,魏延守荊州,關羽奪漢中我覺得這是最合適的軍事分配,如果這樣的話,關羽不會死,從而引發張飛被殺,劉備被火燒連營,蜀國也不會一蹶不振,三國鼎立的局面會持續好久。


秦小豬侃歷史


恰恰相反很有可能是兩頭落空。關羽和魏延雖然相像,但卻是截然不同的兩位武將,劉備如此安排實際上已經是最優秀的安排了,因為原本守荊州的是諸葛亮+關羽的神仙組合的,奈何龐統入川身死,法正也英年早逝。導致關羽無人制衡,實際上關羽手下還是有非常優秀的人才的,廖立和馬良都是諸葛亮、法正等人讚揚有嘉的,其本事不差,但是關羽的脾氣就是輕慢士人,因此除了諸葛亮還真沒人能管得住關羽。

關羽鎮守荊州是劉備集團的最佳人選,沒有比關羽更合適,也沒有比關羽更讓劉備放心的武將了

當時劉備入川是沒有帶諸葛亮、關羽的,因此鎮守荊州的任務是交給關羽和諸葛亮的,諸葛亮憑藉在新野的相處,讓傲慢的關羽還是比較看得起的。兩人的關係應該也是比較融洽的,以至於後來馬超歸降,關羽寫信詢問諸葛亮與馬超相比如何?諸葛亮回信兩頭不得罪,卻又捧了關羽一下。關羽還高興的拿出來炫耀,由此可見兩人的確是關係不錯的。

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亮知羽護前,乃答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 羽美鬚髯,故亮謂之髯。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

因此最初的設想是非常完美的,諸葛亮管內政,關羽管軍事,兩相配合,荊州自然固若金湯。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入川之戰比劉備想象的艱難,龐統身死,戰爭陷入焦灼。劉備不得不又從荊州調兵遣將,趙雲、諸葛亮也從此離開荊州,再也沒有回到荊州。

平定西川之後,劉備喜得法正,如虎添翼,開始謀劃漢中。這時候是離不開諸葛亮、趙雲、魏延等人的,將關羽換成魏延,先不論時間上來不來得及,威望上魏延毫無寸功,根本不可能擔當這樣的重任。

一直到漢中之戰打完,魏延立了不少軍功,劉備提拔魏延做漢中太守,當時依舊是很多人不服氣的,認為應該是張飛來擔任。因此就有了魏延和劉備的一番問答,有劉備鼎力支持這才順利擔當漢中太守。

《三國志》: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鹹壯其言。

由此可見,魏延鎮守荊州是不可能的,那麼關羽鎮守荊州就非常合適,也是沒有選擇的選擇。

當時劉備拿的出手能獨當一面的武將,也只有關羽、張飛兩人罷了,趙雲都還沒有太多能拿得出手的戰績。黃忠更是才投降不久,更何況又年老,更加不可能。

馬超漢中之戰爆發才投降不久,而且馬超本身是一方諸侯,是不可能委以重任的。最為重要的是劉備集團之中,只有關羽是有帶領水軍的經驗的。

劉備攜民渡江接應的就是劉琦和關羽的江夏水軍,一直到赤壁之戰打完,劉琦的江夏軍隊一直是劉備集團的主力,而關羽則是唯一統領過水軍的將領。

想要鎮守荊州,就離不開玩水軍,關羽可以說從忠心、威望和能力上都是不二人選,更何況其實留給關羽的不是沒有人才,無論是前文講過的馬良、廖立還是後來投降荊州的潘睿都是一世之傑。

關羽之敗,自己有很大的原因,蜀漢朝廷的失誤也有很大的原因,更何況荊州之戰實際上是三國最為強大的武將、謀士天團合夥群毆關羽,直接間接參與的有“孫權、曹操、司馬懿、呂蒙、陸遜、徐晃、蔣濟、于禁、龐德、潘璋、虞翻”等等,如此豪華陣容,關羽抵擋不住自然是毫無疑問的,更何況關羽還問罪留守後方的糜芳、博士仁,導致後院起火呢。


塵子渝


對於當時的蜀國來說,除了漢中,荊州就是劉備的另一個心腹之地。但是沒關羽卻大意失荊州。以至於劉備為給關羽報仇也落得一個夷陵慘敗。關羽都尚且如此,如果讓魏延坐鎮荊州,估計魏延會投靠曹操:

一、魏延的身份難以擔當此大任

魏延是一個降將。對降將來說,在短時間內很難獲得別人的信任,。他需要足夠的功勞,才得到別人的信任,不然他的忠誠度很容易引起別人的懷疑。

影視劇《三國演義》說魏延有反骨,證明魏延不夠忠誠,很可能會反水。

當時劉備西進益州是,留下關羽鎮守荊州,而魏延只不過是一個剛剛投降的統帥罷了,不說寸功未立,但也相差無幾。這個時候讓他坐鎮荊州,估計劉備手下任何一個人都不會同意。

二、魏延的威望和關羽相比不值一提

魏延剛剛投靠劉備時,還只是一個小小的統領,就和當時討伐董卓時,關羽和張飛還是個馬弓手一樣,沒有任何人會相信他們的實力。在這種情況下,讓魏延擔當大任?他的實力夠不夠暫且不說,他能不能服眾都是一個問題。

並且當時荊州環境複雜,外有曹魏、東吳虎視眈眈,內部的政權結構也極其複雜。本地貴族體系龐大,各地官員難以調配,這個時候,需要的是一位功成名就的大將對其進行震懾,才能夠讓荊州安定。

三、魏延的性格不適合鎮守荊州

魏延的性格至始至終都是擅守,而坐鎮荊州的人,必須是擅功,在《隆中對》記載:“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奪取襄樊,鎮壓許褚,水淹七軍,這些功績,只有關羽一人有能夠做到,魏延難以複製。

一旦戰敗,關羽的結果歷史已經證明,如果連這些都做不到,那麼死得更早,蜀漢的壽命也完的更快。

並且魏延和關羽一樣,都貪功冒進,甚至魏延要高於關羽。魏延喜歡耍小聰明,在他面前根本難以佔到便宜。關羽穩紮穩打都沒有盡全功,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是魏延鎮守荊州,他的計謀肯定會被曹仁識破,最後只會全軍覆沒。


公元前


不能一概而論,首先魏延不是關羽,關羽也不是魏延,關羽的荊州軍是劉備最精銳的部隊,所以,魏延只是二級將領,根本沒資格統領荊州,根本不可能




gy航


如果讓魏延守荊州,關羽進川,我覺結果應該也不會比關羽好。

孫權以他自己的利益來說,不可能讓劉備做大的。蜀國一旦滅了魏國,那麼下一個目標肯定是吳國。所以不管留誰守荊州,只要發兵打魏國。吳國都會去偷襲,孫權畢竟不是後來的張士誠,那麼沒有遠見。

蜀國自稱是漢朝正統,就一定會去打曹魏,恢復漢世舊都,以表明自己的正統身份。所以誰留下守荊州,都要跟益州的統一作戰,進攻曹操。

最後都是,荊州魏吳被兩面夾擊。魏延先鋒可以,守土的能力不比關羽厲害。結果不會比關羽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