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岂止是线上教育之痛?

长长地叹息,深深的无奈。孩子,不是老师不想对你们负责任,而是你们的父母!当我们为了录课熬过无数个通宵,只为你们看20分钟的视频;当我们直着变形的颈椎,扒拉着手机批阅你们的作业时,你们的父母却让你睡到了自然醒。这么多天,老师熬红了双眼,不为什么所谓的教学任务,因为学校没有给我们硬性任务。无数次问你们的家长,有任何问题和我们沟通,我们不直播,不打考勤,不硬性要求你们完成作业,但我们担心的是,懒散自由的习气一旦养成,开学后,我们怎么再次适应学校生活?

教育,岂止是线上教育之痛?


我们的语文线上学习:看视频20分钟,抄写一课的生字作业会多吗?当我征询你们的爸妈时,你们的部分爸妈三周以来,对老师在群里的征询只字未言。偶尔甩张你们的作业照片来却歪着斜着。每次我都要把照片调正、放大,费力批好再发出来,可是至今不知你纠错没有。

教育,岂止是线上教育之痛?


健康用眼,网课究竟科学不科学?这个问题,其实不止是你们的父母所担忧的。国家教育部、学校老师,其实都在想着办法解决这个矛盾问题。比如每科线上学习时间20分钟陂,比如数学没有视频学习,比如我们每天叠加线上学习总共60分钟,比如为你们录制眼球操……

教育,岂止是线上教育之痛?


我们都是这场疫情的被考验着。没有谁天生就摸索着一套适合你们的线上教育课程。

如果大家只会一味埋怨,不配合教育,那么,老师真的寒心了,也想和你们父母一样随缘吧。

疫情给寒假按下了一个暂停键。滚滚洪流席卷而来,教育,成了一块实验田。老师、家长和孩子都卷进入了这场“全民网课”实验中。隔着屏幕的网课,既给予了孩子充分的自由,也给了足够的考验,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

教育,岂止是线上教育之痛?


这次疫情网课是一次公平的试炼,试的不仅仅是孩子,更是家长。

家长如何规划孩子的生活,直接体现了家长的层次。那些网络喷子,都看看以下的文字吧。

教育,岂止是线上教育之痛?


1

三流家长放养孩子

刚刚,小坤的家长气急败坏给我打电话:“我家孩子这性子真不适合上网课,一上课就走神,没有几分钟是听了课的,老师你说说他,他只听你的。”隔着电话我都能听到小坤妈妈那撕心裂肺的咆哮……

实际上,小坤妈妈今天的鸡飞狗跳,是意料之中的。不肯乖乖学习的小坤,不仅她家客厅里有,课堂上也有一个。小坤时常网课不在线,作业也马马虎虎,电视零食就能够让他躺上一整天,整个寒假处于“放养”状态。

其实,今天孩子在家的学习状态,就是孩子平日里在学校的缩影。

教育,岂止是线上教育之痛?


《开学第一课》上,董卿说过这么一段话: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选择了赚钱,不去管教孩子。等孩子长大了,你辛辛苦苦挣一辈子的钱,都抵不过他败家一年。”

前几天,一位毕业班的妈妈给我打电话,因为假期延期,他家孩子整日懒懒散散,根本无心学习,马上就要毕业考了,妈妈很是焦虑。

两年前在家长会上认识她,似乎很有教育意识,她侃侃而谈:现在的小孩太累了,应该尊重孩子自主权利;她不看重孩子的成绩,也从不为孩子补习。当时,很是佩服这种洒脱。

如今,她打电话求助我却很意外,既然当初决定了快乐教育,为何现在来强求孩子的成绩?既然选择了快乐安静平淡的生活,为何到现在才来要求孩子去往更高处的风景?不想播种又何谈收成?

今天不用力,明天很吃力。平日里玩野了的心,想要在毕业考马上收心见效,简直是天方夜谭。一个假期的放养,足以让孩子把之前在学校养成的好习惯忘得一干二净。

教育,岂止是线上教育之痛?


2

二流家长圈养孩子

与“放养”孩子截然相反的是焦虑型家长,她们在家有绝对的领导权,很重视孩子的学习,早早给孩子做好了计划,在身后鞭策孩子前进。

前段时间的电影《囧妈》里的母亲,不知不觉就把爱变成了“控制”。

影片中的妈妈,是一位典型的“圈养”型妈妈:在她眼里,40岁的伊万依然是个孩子。伊万说不饿,妈妈还是会不停地给儿子灌各种红豆水、绿豆水,即使伊万不想喝,也会塞给他喝。妈妈还会不断地往他嘴里塞水果,最后伊万忍无可忍,偷偷把小番茄从车窗缝隙里一颗颗扔走,这样的“爱”成了伊万的负担。

这个场景,你有没有觉得很熟悉?

“以爱之名”反复强调着“我做得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孩子报班、给孩子制定计划,但是却从来不管孩子想不想要、愿不愿意。

小雅在朋友圈吐槽:这个假期我比孩子还要累。孩子上网课,家里就临时成立了技术专业组(资料下载、频道调试),监督效率组(专治开小差、不认真),影像采集组(打卡、拍照),全天盯着,焦头烂额。可是,熊娃哭着只想出去玩,小雅气得直拍桌子。

任何强加在孩子身上的期许,都是孩子成长的梦魇。

教育,岂止是线上教育之痛?


3

一流家长顺养孩子

疫情期间,很多家长疑惑不已,同样是上网课,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兴趣浓厚,而自家熊娃催着都不肯学?

不禁让我想起一则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泰国励志短片《豆芽引发的梦想》。

贫民窟妈妈带着小女孩一起种豆芽,虽然屡次失败,家中积蓄所剩无几,但妈妈依然鼓励女儿继续尝试和探索。这个过程中,妈妈一直是鼓励女儿去探索发现,激起女儿的求知欲。最终,这个小女孩获得了Sarnrak奖学金,同时顺利取得了生物学博士学位。

有远见的父母,从不逼迫孩子学习。

在这场全民网课的实验里,有孩子舒舒服服躺在家里不愿上网课,却还有这么一群孩子想上课连信号都没有。有孩子整天浑浑噩噩,看电视、玩手机、打游戏,却也有这么一群孩子要走上几公里,爬上大山,只为坐在有信号的崖壁上学习。

教育,岂止是线上教育之痛?


给孩子一个手机,他就能创造一个世界,一个没有时间概念的世界。给孩子一个手机,他亦能创造一个世界,一个自律自强的能量世界。

教育资源平等,但学习效果却因人而异。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区别?托尔斯泰曾说:教育,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的态度里。

山不来就我,我就去就山。当有人还在质疑网课时,优秀的父母已经带着孩子,开始航行在新知识领域。滚滚热浪终将狠狠拍打在岸边的观望者,这就是时代。时代从不缺机遇,缺的是面对机遇,主动获得知识、管理自我的能力。

教育,岂止是线上教育之痛?

疫情总会过去,生活终将回归正轨,孩子也会回到自己的赛道。假期结束,当孩子们摘下口罩进入校园之日,便是检验家长教育成果之时。

疫情过后会闪现一群黑马,也会陨落一片星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