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如何讓科學家、教師、醫生成為孩子追求的夢想

今天受到一個邀請,請回答“如何讓科學家、老師、醫生成為孩子追求的理想?”我覺得這是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它挺複雜。什麼是最難的問題?關於人的。

但有一個基本規律: 我們的社會推崇什麼,孩子們就希望成為什麼。就如同今天的你。

比如2: 歷史上我們的社會推崇“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那時節的孩子就喜歡去讀書,那時的父母創造一切條件供孩子讀書。但是,千萬別說那時代的孩子因此熱愛學習,錯了,那時候讀書是為了“做官”,只有“官”才能稱得上“品”啊。於是,我們創造了兩個傳統: 一是喜歡做官;二是附帶喜歡讀書。

比如3: 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們推崇商品經濟,接著又推崇市場經濟,賺錢就成了“硬道理”。誰能賺錢誰有錢,就成了衡量人是否成功,是否有社會地位,是否讓人高看一眼的標準。於是,我們的孩子就喜歡追求錢,追求成為有錢人。當然我們的孩子依舊遵循傳統,沒有放棄追求做“官”,因為中國人的哲學裡歷來還有一條: “當官發財”。

你說,特定時代的人會追求什麼?這是不是最難去規定的?有句俗話說: “把你的思想傳遞給一個人是最難的,成功的人叫老師。”其實,老師也不能,比如為了讓孩子集中精力學知識,老師會盡量避免當著學生面提錢,可是孩子就不吃你這一套,他隨時都會把世界上富得不能再富的土豪推到你面前,告訴你他當年就沒有讀書!相對社會而言,個人或者小環境都難教給孩子做什麼樣的人。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社會環境如何定位“高”與“低”,我們的孩子就追求什麼。科學家、教師、醫生相對社會成員的構成而言是極為重要的部分,但也是最難做的部分。科學家需要耐得住寂寞,教師需要守得住清貧,醫生需要受得住勞累和疾病侵襲的風險,這種職業想說愛它真不容易!

如果真要讓這三種身份受人景仰,還真不單單是錢的問題,還有全社會的信仰。20世紀初,中國人因為要追求數千年曆史進程中都沒有的科學,多少人負笈重洋;學有所成之際又是如何拋棄榮華富貴、小家嬌妻,突破重重阻礙回到中國以企科學救國。這時候的社會的主流就是: 救中國。

歷史上“師道尊嚴”的信條被端立中堂之正,不是某朝政府的硬性規定,而是發自千家萬戶的由衷敬仰。而“白衣天使”的讚譽終於變成了“白衣魔鬼”,竟令不少求醫者“必欲殺之而後快”,箇中原委本身就是一個“錢”字。“師道尊嚴”變成了今天的辱師、殺師,三尺講臺如履薄冰;救死扶傷常忌飛來橫禍,“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 沒有信仰,只有功利。如何讓孩子敢於去追求做一個富有犧牲精神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